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请”流动摊贩到厂内摆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05:32  浙江在线_今日早报

  □通讯员 江胜忠 楼向华

  本报驻金华记者 吴中平 文/摄

  “咦,真奇怪,厂门口的摊贩怎么都改在厂内卖东西了。”近日,在义乌市北苑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楼建军途经街道工业园区一家名为“义乌市万羽针织有限公司”的企业时,发现原本聚集在公司大门口犹如农村集市般的小摊小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摊贩改在了厂区内的篮球场上卖起了东西。

  与其打而不绝,不如有效疏导

  原来,这是义乌首个设立在公司内部的“厂区市场”,想出这个法子的人是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北苑大队大队长楼建平。用他的话说,这是对常年困扰他们工作的厂区门口流动摊贩有序管理的一种尝试。

  小商品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义乌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高度集聚,由此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义乌的企业,都拥有上千名员工,但食堂却是众口难调,而员工买点零食也不方便。于是,大量的流动摊点应运而生。

  “尤其是到了员工下班,或是用餐正点时间,‘堵’在厂区门口的流动摊点常常会出现绵延上百米,有如农村集市热闹的场景。这给治安、交通和环境卫生带来一系列问题。”楼建平大队长说,尤其是在义乌厂区较为密集的经济开发区、北苑街道等地,这成了令执法者非常头痛的事。

  楼建平告诉记者,流动摊点的管理一直以来是各大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但光堵是不行的,所以他们采取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在街道办事处、工会和相关企业的协助下,他们想到了在企业内开辟“厂区市场”,请流动摊点进厂经营的办法。

  据执法部门统计,仅在义乌的北苑街道境内,企业门口的摊点就多达500多个,其中75%为饮食餐点。虽然执法部门也多次对摊贩们进行整治、教育、劝导,但这些摊贩就像“躲猫猫”一样,执法队员一来,他们就迅速避开;执法队员一走,顷刻间又会重聚集到厂门口。

  “厂区市场”赢得各方喝彩

  为了解决这一顽疾,义乌市城市执法部门在与义乌万羽针织有限公司多次沟通后,在该公司划出一块区域,专门给流动摊点经营,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这些摊点共有14家,包含了经营凉皮、煎饺、油条、包子、水果等种类。”楼建平大队长说,执法部门要求这些流动摊贩在早上5点到7点、中午11点半到下午1点、下午5点到晚上6点半进厂营业。而且这些摊贩必须持健康证上岗,建立统一的进货台账,同时综合执法部门还会联合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卫生抽查。

  万羽针织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明宏对记者说,公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员工,很多员工不习惯食堂里的伙食,千方百计要到厂区门口的流动摊点去买东西,不仅影响厂容厂貌,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现在有了“厂区市场”,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而公司员工们也认为,这样更方便也吃得更放心了。一位来自江西上饶的女工小吴告诉记者,现在用不着再挤到厂门口去了,大大方便的他们的需求。

  一位名叫赵来运的流动摊贩说,以前在厂区门口摆摊就跟“做贼”似的,现在有了固定的地点,不仅自己不再提心吊胆,而且挣钱也比过去多了,更重要的是,自己仿佛也成了公司一员,有了一种“归属感”。

  楼建平告诉记者,如果试点“厂区市场”的反馈效果不错,下一步他们就将着手在其他厂区进行推广。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