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校生刑事犯罪频发 只为好玩他夜烧六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06:30  台海网

  

在校生刑事犯罪频发只为好玩他夜烧六车

  台海网5月2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曾毓慧 沈华铃 通讯员 林锦尚 安海涛/文 刘奎宁/图) 初中生沉迷网吧至夜,只为一时好玩,竟然放火烧了6辆货车;一男学生家境富裕,却爱模仿影视情节闯商场抢劫手机……

  近期,厦门在校生刑事犯罪频发,引起法院重视,法官还针对在校生犯罪问题展开了调查分析,试图找到“病根”,从根本上减少在校生犯罪。

  家境富裕 还要去抢劫

  抢劫案嫌疑人阿光,是年仅17岁的在校生,他在厦门某大专院校读书,家境不错,父母在岛内较好路段有两三套中大户型房子,可是,阿光却闯进商场抢了部手机,结果被湖里法院一审判刑8个月。

  自从读大专之后,阿光就经常和一伙沉迷于吃喝玩乐的同学结成“哥们”。大排档“拼酒”久了,觉得没啥档次,于是,阿光和几个同学开始学会“泡吧”,毕竟,那环境不错,既有音乐,又有职业的陪酒女伴“助兴”。

  

  可是,酒吧开销可真不少,一个晚上下来,动辄就要上千元,光靠父母给的那点生活费和零花钱自然不够花,咋办呢?父母得知阿光的“不规矩”后,开始限制他花销了。可是,阿光“闲”着,深夜躺在床上睡不着,就迷恋上暴力、枪战、动作影片,看到影视里劫匪个个 “身手不凡”,阿光很是羡慕。

  前阵子,阿光晃悠到湖里某大型家电商场,看到手机柜台紧挨着大门口,这时,阿光脑海里又出现了影视里劫匪的“绝妙”身手,他想,“搞定”一部高档手机,这个月吃喝就不愁了,还料想“得手”后应该很容易逃脱。

  于是,阿光以选购手机为由,趁营业员转身之时,抓起一部价值近5000元的手机转身就逃,不过,由于对周边路段不熟,他竟跑进了死胡同里,结果被逮了个正着。

  他们犯罪 多数只为好玩

  通过调查不同的在校生犯罪案例,记者发现,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好玩”。

  如15岁在校男生小吴就是为了好玩,烧了6辆货车。去年4月9日凌晨,小吴在外瞎晃时,看到路边停放的货车都装置帆布篷,该男生见四下无人,竟然沿途“一口气”点燃了6辆货车。

  这几辆小货车都是私人运货专用,平时晚上,车主一般就近停在住家附近湖里安兜、林后等路段,几辆车相距为几十或上百米不等,其中一辆车烧得仅剩下一空铁架。

  对此,车主以及周边居民猜测,是同行竞争激烈进而烧车报复。就在大伙纷纷猜疑之时,警方通过调阅周边监控录像,锁定犯罪嫌疑人为一名刚满15周岁的贵州籍外来工子弟,当日在安兜社一网吧内将其抓获。

  小吴平时爱好上网,还有抽烟的习性,当晚,小吴上网至凌晨,一时觉得好玩,他竟然掏出打火机沿途连续点燃了6辆货车。

  由于小吴未满16岁,公安机关决定对其取保候审,想不到,小吴竟然在此期间潜逃不愿归案;2个多月后,已潜逃回贵州老家的小吴在家人规劝下,前往贵州警方投案,之后被押解回厦门。

  日前,湖里法院一审以放火罪判处小吴有期徒刑2年。

  法官分析

  他们不缺钱 为何去犯罪?

  据湖里法院一法官介绍,这一两年,未成年人犯罪呈现新的特点,与往常相比,即“罕见”地出现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厦门本地未成年在校生犯罪案件。

  比如阿光,他说,自己以前经常打架,一打架父亲就要求写检讨,然后就是罚跪个把小时,再加上母亲和祖母的叨絮与不理解,使得阿光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过激地走向叛逆。

  另外,哥们义气的人际关系导致阿光的行为方式偏差而且日趋边缘化。阿光喜欢和一群哥们去泡吧喝洋酒,开销最多的一晚上可以花掉2000元,而这种快感,正是对家里和学校所压抑出来的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总释放。

  其三,阿光曾经就读的大专院校混乱的教育方式与疏忽的管理模式,导致阿光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薄弱,认知偏差,行为极端。该校教学模式不负责任,阿光也常常逃课坐闲,有一回,学校宿舍因洗澡没水,一伙学生就联合暴乱,抄起床杆到处打砸破坏,这样混乱的学校环境,逐渐导致阿光反叛式的人格特质。

  上一页

  专家说法

  心理引导 行为矫治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的方智群和徐杭老师认为,阿光还是未成年人,自身正面临着向成年人过渡的社会化、个性化以及行为方式稳固化的急剧转变,其心理各方面矛盾突出,认识能力与价值观偏差,情绪自控能力弱,容易激动就事、行为模仿。

  近年来,社会的急剧转型与变革,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与偏差,及社会各种不良信息和现象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愈趋低龄化,并有逐年增加之势。

  对比较轻微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刑罚处罚,应以教育感化为主,刑事从轻处罚为辅,这将有利于对未成年人实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和行为矫治,有利于积极地感化与教育,从而让其走向正确的社会化道路。

  (文中未成年人为化名)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