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瓣梅花章” 盖齐才报账

  4月28日,武侯区的干部聆听了一场特殊的报告会,作报告的并不是著名专家、学者,也不是高级官员,而是一位来自最基层的党委书记——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党支部书记杨帮华。

  说起杨帮华,这个名字也许大家还很陌生。可说到马岩村创造的“五人财务监督章”制度——“五瓣梅花章”,可能大家就印象深刻了。正因为有杨帮华这样坚持“让民做主”的好书记,马岩村村民才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草根智慧”。

  A大胆尝试 组建“村民议事会”

  2008年,马岩村村民议事会的组建,让杨帮华尝到了民主的甜头。

  那年初,马岩村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这件事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啥子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杨帮华说,虽然心里没底,不过他还是带领村两委按照成都市委和邛崃市委的要求迅速行动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摸底调查,看看到底有多少遗留问题需要处理。这一查把杨帮华吓了一大跳:全村共有406户,潜在的边界纠纷之类的遗留问题竟然上百个,有些遗留问题存在的时间比部分村干部的年龄还要长,而且解决起来相当棘手。同时,还有一个现实难题摆在了村两委面前:村干部总共只有4个人,确权需要大量劳动力,如果仅靠这4个人完成确权,恐怕需要好几年。

  正当杨帮华为这事犯难的时候,邛崃市委组织部经过调研提出了大胆探索“村两委+议事会”的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3年的外出务工经历,把杨帮华磨练成了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杨帮华和村干部一合计,很快决定——马岩村要率先探索,成立村民议事会。从全村海选出来的议事会成员,全都是大家平时公认的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有口皆碑的人。

  没想到,效果惊人的好。此前,村干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完成的说服工作,竟然被这些议事会中的“民间高手”轻松搞定。

  在马岩村产权改革过程中,村民议事会成功调解各类分歧较大的纠纷29起,仅有3起纠纷由村两委出面调解。在议事会的直接参与下,当年7月,马岩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实现确权颁证。

  这一次尝试,让杨帮华尝到了民主的甜头。“过去,村两委决定的事情,总有个别村民有意见,觉得啥子事情都是村干部说了算。如果全部交给议事会,不是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马岩村进一步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只要是事关老百姓的事情,全部拿到村民议事会上讨论决定。

  B让民做主 自创“三步量分法”

  2009年初,马岩村被确定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村,从当年开始每年将有20万元以上的资金。

  让老百姓决策,首先得让他们晓得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是些啥。回到村里,杨帮华响亮地喊出“20万资金怎么办,广大群众说了算”的口号,组织了大阵容的宣传,不仅上公告栏、放广播,村干部和议事会成员还分成10组到10个村民小组发传单、开坝坝会,力求宣传到户到人。“村里有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了,虽然不在家里,但他们还是应当参与进来。为此,我们多次打电话征求他们的意见。”

  但问题紧跟着又来了:大家对专项资金的用途意见迥异,甚至有人提出:要不直接把钱分了。

  “通过议事会商议,我们制定了《村级规划》,并经过村民大会通过。”杨帮华说,规划明确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施项目的大方向,还明确不能拿这笔钱还债、买保险发补助等。

  咋个才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把大家的意见引导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应当涉及的项目中来?杨帮华为此想破了头。

  很快,马岩村自创的“三步量分法”诞生了。第一步,通过“一户一表”确定实施范围。全村406户发了385份表,离家外出的打电话征求意见。“在浙江打工的罗富强,我们前后给他打了5次电话征求意见。”后来经过收集整理,确定了可实施项目40个。这么多项目,不可能同步进行,还应当有个轻重缓急——于是有了第二步:议事会票决。赞成人数超过50%的作为实施项目,最终确定了15个项目。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项目实施顺序。将15个项目制成《量分排序表》,一家一户征求意见。现在,当初得分最高的蔬菜大棚基地300米水泥路建设项目,已经建成了。

  C“五瓣梅花章” 不齐不能报账

  杨帮华的民主,其实早在进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试点之前,就有了口碑。“五瓣梅花章”的诞生,就是证据。

  马岩村,位于邛崃西部山区,经济十分落后。“过去,村上的集体经济少得可怜,仅有每年出租茶园的1000元。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哪个来过问钱的去向——总共也才这么多钱,村干部又能分好多嘛!但要声明哈,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坚持了财务制度的。”

  后来,邛崃市划拨了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村里办上了养猪场,集体经济才得到了一定的增加,最多的时候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钱多了,大家都盯得紧了,背后的议论多了起来:公开栏上是公布了收支情况,但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谁晓得?花多花少还不是他们干部说了算。”

  面对部分群众怀疑的目光,杨帮华主动将村级财务监管的事提到了议事会上。见书记这么主动,在议事会上大家讨论得也异常热烈。2008年5月,“五人监督章”民主理财模式诞生了。“最初的设想是,把村里的财务章交给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个人来保管,共同监督村里的财务支出,理财监督章也由他们中的一人保管。”

  5名海选出来的村民议事会成员,最终被确定为监督员。但这个财务章又该由谁来保管呢?如果交给一个人,会不会滋生找关系、讲人情等不好的现象?干脆把章分成五份,每个人保管一份,村里的每一项支出,必须经5人的一致同意才可以报销。

  后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在马岩村启动,拨付到村上的专项资金的具体支出,自然也由这5名监督员来严格把关。

  “我把章锁在家里,定期审账、查账时,才拿出来。”付帮明手里就有一瓣章,他说,每张发票必须由五人签字确认并盖上完整的印章后才能报销。而村里凡有1000元以上的支出,他们五个人就会派出一个全程监督。

  对这五个人,村里也建立了监督机制——他们和其他议事会成员一样,“三年一届”,受村民监督。一旦查实有问题,将被取消资格。

  “五人监督章”到现在运行近两年,启用20余次,涉及金额20余万元,节约开支数千元。

  D碰了钉子 腰却更直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杨帮华自己也在“五瓣梅花章”上碰了钉子。那是在“五人监督章”制度第三次审查报账的时候。

  杨帮华说,到现在他还清楚记得那天的情景。

  和前两次一样,五位监督员都在会议室里,对每一笔账进行仔细审查。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名监督员拿起一张报账单,看了很久。“当时,他抬起头看了看我,然后又转开目光,看向旁边一位监督员,示意他也看看这笔账。他们两个一起看过报账单之后,又传给了其他三人。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看的是我的报账单。”

  后来,终于有一名监督员开了口,说:“杨书记,这是啥子钱哦?”“我接过来一看,就是我买公文包的钱,85元。”

  此时,杨帮华并没有认为这笔账有什么不妥。“我经常到乡上、市上开会,别的村支书都拿的是公文包,而我拿的是一个口袋。当时我觉得自己代表的是马岩村的形象,有个公文包也方便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个公文包应该作为工作支出。”

  监督员们则不这么想。“专项资金,就应该全部用于我们村民决定的那些项目,其他费用不能在里面报销。”付帮明说,他们五人一致决定,即便是得罪书记,也不能在这笔报账单上盖章。

  “说实话,当时我还是有点情绪的,总觉得我也是为了工作。我当场就把报账单拿了回来,撕得粉碎。”说到这里,杨帮华很不好意思地说,后来仔细一想,公文包毕竟不是工作必需品,也就释怀了。

  其实,这事要是搁在“五人监督章制度”出台以前,也就不会发生了。有了议事会,有了监督员,村支书会不会更难当?对此,杨帮华持否定态度。“其实,村民自己决策,有了村民监督我们,这个村支书更好当了。”

  他说,过去个别老百姓对村里大小事情的决策有这样那样的怀疑,特别是对村集体收入如何支出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我们这些村干部都不敢‘下馆子’,就怕老百姓说我们用公款吃喝,吃了公家的‘欺头’。现在好了,该‘下馆子’的‘下馆子’,该买的东西就买,反正有监督员把着关,不怕群众不理解。”

  “我感觉,现在我们村干部威信更高了,在老百姓面前更说得起话了。”

  E谋发展 干部群众同参与

  干群关系密切了,不仅让村两委能腾出精力搞发展,老百姓也有了更高的参与热情。

  背靠马岩山,满山遍野的竹林,是马岩村村民天然的资源。过去,因为路没有修通,再好的竹子也卖不出去。2008年上半年,马岩村组建了邛崃市第一个林竹产业合作社,种植高端食用竹雷竹20亩,还在竹林下养上了生态鸡。这种联合出击的方式,打破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格局,很快打开了局面。仅这两项,就实现了销售收入100多万元。

  2008年下半年,马岩村又建成50亩钢架大棚蔬菜基地,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数十个就近务工岗位,同时带动上百亩大棚蔬菜种植。2009年,马岩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75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90元。

  如今的马岩村,产业发展不断形成规模,村容村貌不断发生变化,民主氛围不断得到升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昔日偏僻的小山村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成都商报记者 李娅油榨乡供图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