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人礼“成”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0日05:19  哈尔滨日报

  文/喻允橙本报记者肖巍摄影/本报记者孙岩

  据哈尔滨文庙相关人员介绍,“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其实,古代所说的“冠礼”就是现代所指的一种成人仪式。这会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知道,成人和结婚、祭祖一样,是件非常庄重神圣的事情,其内涵是要让他们懂得责任。

  虽然成人礼在近年来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形式,但于学生的父母家人以及社会而言,更关注实际。成人礼到底是名副其实呢,还是形式大于效果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成人礼”?

  【新闻调查】成人礼近年很盛行

  在我国大陆,现代成人仪式发端于上海,尽管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成人礼还并不理解,但是,以各地的媒体、学校、团委甚至歌友会等单位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成人礼层出不穷。1994年之后,全国各地许多省、市、自治区和县市,都由共青团出面组织这项活动。1995年浙江团省委曾在杭州青少年宫广场为18岁的青年男女举行了“千人成人宣誓仪式”。今年5月6日,来自福州市各地区及闽侯县的近500名中学生身着汉服参加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广场举行的“庚寅年福建闽侯县第三届传统成人礼”。成人礼近年很盛行,且形式多样。

  现代晚会型成人礼———

  规格高 影响大

  5月2日,湖南卫视、《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打造了“2010成人礼”晚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010名学生汇聚长沙,代表着全国所有18岁的朋友来到现场,高喊“十八而志,青春万岁”的口号,为青春加油,为青春喝彩,深受青少年好评。

  儒家理学型成人礼———

  峨冠博带 劲吹复古风

  5月4日,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举办了山西省首届集体汉服成人礼。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司仪诵读加冠赞辞,为百名身着汉服的学生戴上帽子、整理衣冠。20名学生代表接受加冠,向家长跪谢奉茶,接受长辈的祝福,并从司仪手中接过成人证书。

  在哈尔滨市,青年齐泓鑫于去年在文庙举行一场传统的成人仪式——行“冠礼”。他专门请山东济南专家设计了汉服,冠礼的过程严格按照古籍的记载进行,有司主持,有司侍宾赞盥洗,操琴者奏古琴,经三次换装,最后行“冠礼”者换上了大红的朝服和腰带,称为“宫服”。

  儒家理学型成人礼意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国文明礼仪。

  家族型成人礼———

  别开生面 受到推崇

  据了解,在云南昆明,一个家族为到达18岁的三个男孩一起举行了成人礼。这种家族型成人礼在南方许多地区得到一些文化传统浓厚家庭的认可和推崇。成人礼与开蒙礼、拜师礼等传统儒家礼仪文化一起,与现代的商业、技能教育相融合,成为塑造家族继承人的必经途径。

  歌友会型成人礼———

  时尚潮流 吸引眼球

  4月13日,By2在博客中透露,“公司将为我们办成人礼———我们的蜕变纪念活动”,并邀请歌迷参加。以成人礼为卖点的歌星宣传活动吸引了大量少男少女的关注。歌友会型成人礼的成功举行,说明潮人也注重自己的成长。

  【观点碰撞】成人礼效果大不同

  孩子:欢迎与反感同在

  欢迎———我们需要成人礼

  几天前刚刚参加完成人礼的哈尔滨市松雷中学的蕾蕾(化名)对记者说,“这个成人礼太特别了,我感受到了那种庄严,以前觉得这样的形式太滑稽,但亲身经历后才发现,效果比形式更好。当然,仅凭这一天就完全让我明白责任的重大是不太可能的,但最起码,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这也应该算是对我们进行的传统教育吧。”

  反感———好像木偶般作秀 配合但不喜欢

  另一位参加了成人礼的松雷中学的小锋告诉记者,“我以前对成人礼不太了解,感受自然也就不太深。只是觉得自己在活动现场就像个木偶一样被指挥,我虽然很好地配合着,但除了觉得有些新鲜以外,我并不喜欢,我觉得自己在参加成人礼后没什么变化。”

  家长:激动与麻木并存

  激动———成人礼教会孩子感恩

  蕾蕾的母亲告诉记者,“活动举办的很成功,场面也很感动。活动过后,女儿给我们写了一封充满感激的长长的信,信上说,‘这18年,你们为我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我记得妈妈悉心准备却累得失去胃口的晚餐;我记得爸爸风雨无阻地接送我上下学;我记得妈妈削好的水果、洗净的衣服,我记得爸爸用心良苦的只言片语……’话语亲切感人,我看信时掉了好几次眼泪。我觉得女儿成人礼后学会感恩了。我要好好保存这封信,这是女儿的成人礼纪念。”

  麻木———举行了仪式又如何

  与蕾蕾妈妈的感动不同,小锋的爸爸则表示了担忧,他说,“过后我让小锋又给我念了一遍他们宣誓的话,我觉得那些‘誓言’是挺好的,可光念有啥用呀,得往心里去才行。我看这个成人礼没啥实质性作用。我儿子举行完成人礼回来,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还是缺乏自觉性。成人?我看他还是原来那样。孩子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在18岁的某一天,寄希望于一个仪式,不管这个仪式多有意义,也不可能达到一下子转变思想和习惯的目的。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循序渐进,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作秀’不仅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重形式、轻实质’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暗示。”

  哈13中17岁学生的家长邵女士说,“我一直对类似活动的实际意义有所怀疑,希望这种传统方式会让孩子有所领悟吧。至于说社会责任感,我认为不可能在短短一天就形成,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说到成人礼的仪式,我看搞不搞无所谓。”

  社会:期望与忧虑交汇

  期望———青年一代需要心灵的成长

  南岗区某中学曾教过多年毕业班的刘老师说,年轻人长期处于父母的监护之下,没有成长的意识。成人礼可以使这种意识时间化、具体化,对于年轻人从生理成熟转向心理和文化上的成熟显然是非常有用的。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差,也比较自我,他们面对困难首先想到的是依赖父母,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举行成人礼,是对孩子到达18岁的一个提醒。提醒他18岁成人礼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必然的关键性过渡,是人生第一个质的飞跃。18岁更意味着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担当,对父母的孝,对自己自爱、自律,对他人奉献、仁义。用礼仪感召青年人,让青年一代早日意识到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这是好的举措。社会对于成人礼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给予了期望。

  忧虑———汉服不是传统文明的救生衣

  有社会人士对于期望通过成人礼提醒青年恢复传统表示了明确的怀疑。一位网友说,“这种身着汉服、宽袍大袖、披散长发,根据《朱子家礼》举行跪、拜、祭、祝等活动的成人仪式,笔者从中没有感觉到任何传统文明庄重肃穆的成分,相反倒是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荒诞滑稽,透露出一股迂酸腐朽的气息,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让人搞不明白。是传统文明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还是我们失去了让传统文明与时俱进的勇气?传统文明需要传承,成人仪式也有必要举行,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硬要把身穿汉服和继承传统文明、教育的青年‘拉郎配’,满口‘之乎者也’,就给人一种抱残守缺的感觉了。传承传统文明,传承的应该是其中的精华,决不应该抱着早已被扔到历史垃圾堆的东西当宝贝。举行成人仪式也应该与现代社会接轨,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生活方式,既要有积极的内容,更要有科学的形式。那种把汉服当作传统文明的救生衣,用形式损害内容,无疑是抱残守缺、缘木求鱼的不智之举。”

  专家:认可与质疑交锋

  认可———成人礼传承中华儒家文明 促进全球进程中的民族文化的回归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董鸿扬说,对于现代的青少年,举行成人礼是一件好事。在我们国家,18岁是成为公民的年龄。举办成人礼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另一方面也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进入生命中新的阶段,面临新的责任与任务,应该不再依赖父母,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举办成人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朝就开始有举办成人礼的传统了。古时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女子的成人礼称为“笄礼”,它意味着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已走向成熟,标志着这个人拥有了进入成人社会的资格,从此他将肩负起家庭、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也有一些成人仪式。如过炭火等等,其目的是使其经受磨炼,在原始部落的械斗、战争中真正成长,进入社会,承担社会成员责任。他强调,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谈到的,“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在各国文化的交汇与融合里,民族文化将强烈回归。”费孝通也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我们发现,在当今国际化的推进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如当前出现的国学热,《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的推广,成人礼的出现都是这一点的反映。

  质疑———“成人礼”是否有形式主义和作秀的嫌疑?

  哈三中心理教研室主任唐烨说,这个活动我想初衷是好的,但是对于这种形式我不是非常认可。这样的形式的效果和深度如何?几百名学生耗费一天的时间,还要租车,准备服装,是否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我想,学生应该最有发言权。我认为,成人礼的形式应该简便易行,朴实庄重而不花哨,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孩子努力、阳光的一面,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心理上的成熟才是最重要的。三中进行的是精英教育,推行的是国际化的模式,注重学生日常文化底蕴的培养,同学们也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与自律性,他们注重日常自己思想、品德上的逐步学习和提高。这样,再辅以学校相应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成人礼

  举办成人礼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但是不是以往没有从小循序渐进的教育培养,而仅仅一个仪式、一个日子就能代表着一种改变———一种真正长大成人的变化?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成人礼呢?

  简化形式 注重实质

  成人礼多采用古代仪式,对此,很多人质疑,对于受现代教育长大的孩子,能否理解和接受?加之在成人礼中出现的问题,宣读古文誓词时的口误、观礼时的偷笑,汉服下露出的旅游鞋等等,许多人认为有点不伦不类。也有些人甚至提出建议,成人礼是否可以简化“繁文缛节”?古文能否改为白话文。董鸿扬说,成人礼的举办是好事,但关键是不要局限于形式。当前的成人礼活动多采取了一定的仪式和形式,如穿传统服装,拜孔子等等。穿古服、行古礼目的是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增加参与者的敬畏之心。其实,形式并不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中的校园升旗型成人仪式受到广泛认可。据唐烨介绍,三中每年都要给高二学年的同学举办“成人仪式”。活动组织者是学校,但是具体的工作全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如给家长发送自己印制的请柬、拟定发言稿、主持、排练等,利用的是平时升旗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在成人仪式中,家长积极参加,老师参与管理,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学校举行成人仪式那天的天很冷,但孩子穿着裙子、丝袜一直坚持到最后。活动中孩子的能力和意志品质都有了提升。校长做贴近时代的祝福发言,的确达到了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长大成人,并且需要承担责任的目的。

  注重成人礼之前的教育和熏陶

  哈三中心理教研室主任唐烨说,缺乏前期的教育和熏陶,没有一定的国学知识基础,单凭一个仪式,是很难寄希望于它对人的思想观念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的。成人礼的深度与效果难以保证。她说,是否真正成人,仪式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独立性以及素养能力和品德的教育与积累。在三中,成人仪式的教育是经常进行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二是提醒他们要有法律意识,独立承担责任的年龄;三是要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四是要考虑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此她建议,是否应该在举行成人礼之前,给孩子们上一些国学知识的课程,使其对于成人礼的渊源、意义、流程甚至宣誓的内容有一个前期初步的了解,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法律确定 政府推进 未尝不可

  2000年,浙江省人大通过设立成人节的决定,规定12月9日为浙江省成人节。2009年,湖北省一名大二女生杨静的“楚服成人礼”报告被评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三等奖。该报告主要的创意在于“建议全国人大立法”,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公民举行“中华成人礼”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确定每年6月15日(高考后第一周)为“中华成人礼”仪式举行日,定名为“中华成人节”,为全国法定假日,全国18周岁公民放假一天,参加各地方政府举行的“中华成人礼”。记者认为,对成人礼的地位确定有助于这项仪式的推进,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董鸿扬研究员也强调,从他律到自律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过法律固定,会强化这种自觉意识,会促进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形式到实质的推进。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期望传统“成人礼”的现代回归走上健康的道路,进而促进新一代的成长,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