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76支队伍击水竞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0日06:28  台海网

  

76支队伍击水竞渡

  

76支队伍击水竞渡

  

76支队伍击水竞渡

  

  台海网5月3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黄智敏 汪长福/文 黄少毅 吴晓平 沈威/图 通讯员 官文捷)“各就各位,预备,划!”昨日上午9点整,裁判员一声令下,集美龙舟池上百桨齐发,男子标准龙舟500米直道竞速第一组的5支龙舟队如离弦之箭,快速冲向终点。2010年联发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正式敲响了战鼓。

  本届比赛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赛历和中国龙舟协会的年度赛事计划组织安排,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厦门市政协、福建省体育局主办,厦门市体育局、集美区政府、集美校委会、厦门广电集团承办。

  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胡建国、副主任邹积军,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厦门市领导黄杰成、欧阳建、洪碧玲、杜明聪、陈昌生等应邀出席开幕式。

  本次比赛盛况空前,共有76支队伍、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再次刷新了历史之最,其中包括来自台湾的12支代表队,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部分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组成的“国际友人龙舟队”等7支代表队,厦门本市则有42支代表队。

  随着裁判一声令下,龙舟池上百舸争流,各队竞渡。划手整齐划一地舞动划桨,打起阵阵浪花。各具特色的龙舟队,在池面上你追我赶。

  本届赛事将持续一天半时间,今天上午,在多轮角逐中脱颖而出的几支强队,将对 “嘉庚杯”、“敬贤杯”发起最后的挑战。

  队伍亮相

  国际友人队:这群“老外”最抢眼

  昨天的参赛队伍中,一支由金发碧眼的“老外”组成的队伍,分外抢眼。这就是从北京专程赶来参赛的国际友人龙舟队。

  领队贺鸣介绍,队伍成立于2002年,主要由在北京工作的各国人士(包括一些各国使馆工作人员)自发组成。多年来,他们参加了全国许多地方的龙舟比赛,2003年在沈阳国际龙舟赛上还夺得了冠军。

  上一页

  “几个月前,我们在网上看到集美龙舟赛的消息,就报名参赛了。我们队还是第一次来这里参赛,许多人也是第一次来厦门。”贺鸣说。

  来自加拿大的记者安东尼,5年前在加拿大渥太华第一次体验了划龙舟,从此就爱上了这项中国传统运动。“厦门很漂亮,感觉真棒!”安东尼感叹。

  金门大学队:男女精兵强将齐上阵

  台湾金门大学龙舟队,此次派出了男女两支龙舟队,都是从全校学生中挑出来的“精兵强将”。

  舵手水立夫介绍,参赛前,他们每星期都要练习3天,每次2-3小时,“很多队员是第一次来大陆,开拓了眼界”。

  金门大学的吕老师也表示,海峡两岸龙舟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他们已经是第四次参加比赛了。在大陆的技术支持下,金门县政府打造了两艘比赛用的龙舟,“以前我们都是在游泳池边上划桨练习,去年有了这种龙舟,我们就可以在龙舟上练,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舵手”。

  香港京士顿队:“魔鬼”特训信心满满

  香港京士顿龙舟队,也是第一次来集美参赛。领队黎杰聪告诉记者,他们之前进行了高强度的“魔鬼”特训,信心满满。

  京士顿是香港的一家汽车维修公司,这次参赛的京士顿龙舟队由来自香港、澳门、广东的25名队员组成。他们白天各自上班,晚上和周末则集中训练。

  黎杰聪说,龙舟队平时训练的地点就在香江,而且是逆流而上。由于逆水行舟,划龙舟很吃力,而且他们训练的龙舟系由柚木构成,比在集美使用的由玻璃纤维作框架、外贴木头的龙舟重了不少,这样平时训练用重龙舟,比赛时用轻龙舟,也有益于队员们拿到更好成绩。

  上一页

  此外,来集美参赛前,队员们还特意到位于广东南海的中联龙舟训练基地进行特训,成绩也突飞猛进。

  花絮

  小记者“追星”张铭清

  昨天上午,一群来自集美中小学的小记者,活跃在龙舟池周围。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成了他们“追”的最大牌“明星”。小记者们围着张铭清,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还不忘要一个签名。

  理工学院附中初一年级的小姑娘朱懋华,还是第一次到这么大的场合采访。她想问“集美龙舟文化有没有什么地方吸收了台湾的特色”,结果由于过于激动,表达出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尽管一时没听明白朱懋华的问题,张铭清还是满面笑容,认真地向她介绍了龙舟文化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据带团老师介绍,这个小记者团今年3月才成立,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组织他们来采访龙舟赛这个重大题材,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