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垄断性企业:员工薪水偏高,无“隐性福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0日06:28  台海网

  台海网5月3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近来,大陆高层密集调研收入分配改革,其中垄断国企员工收入过高、增长过快成为高层关注的焦点。台湾也有垄料性的公营事业单位,它们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亏损严重 员工却拿较高薪水

  28岁的简汉明目前在台湾一家私企工作,政治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一直将公营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理想去处。他曾两次参加这类单位的联合招考,但都铩羽而归。“1誜60的录取比例,太难了,非战之罪。”简汉明笑着解释。

  像简先生这样千方百计想挤进公营事业的台湾年轻人很多,在他们眼中,这些公家单位薪水高、工作稳定,而且不担心被裁员。去年台电、“中油”、台水等公营单位举行招聘考试,释出619个职缺,结果有4.1万人报考,其中硕士、博士占相当大的比例。

  据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台“总统府”经济顾问小组召集人林祖嘉研究,台湾公营事业单位普通员工的平均薪水,大约比民营企业高20%。不过,他也坦承,台湾的会计制度相对完善,这些单位的账目还算透明,员工薪水是高一些,但没有别的“隐性福利”或是“灰色收入”。

  至于公营事业单位的高层,如董事长、独立董事、顾问等职缺,则往往用作酬庸。接受酬庸的官员进入这些单位后,工作较为清闲,却拿着不菲的工资,被外界称为“肥猫”。据台媒曝光,去年高雄银行亏损10亿元新台币,但接受陈菊酬庸的独立董事林文渊、何美癑均无金融从业背景,却坐领200万元新台币年薪。

  效益不好 很多企业民营化

  台湾垄断性企业的主管单位多属于台当局,如“中油”(隶属台 “经济部”)、台湾烟酒公司(隶属台“财政部”)、“中华邮政”(隶属台“交通部”)、荣民工程公司 (隶属台 “退辅会”)。此外,地方政府还有很多公营事业单位,如悠游卡股份公司 (台北市)、金门酒厂(金门县)、苗能实业公司(苗栗县)等。

  

  林祖嘉告诉本报记者,当初为充实“国库”,台湾当局办了许多公营事业,但它们大多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成为“政府”的负担,近20年来很多公营事业都民营化了。台泥、台肥、台湾人寿、台湾国际造船公司(前“中船”)等都变成民营企业了,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石油、电力、金融等领域,民营化之路艰难。

  解决就业 不敢贸然民营化

  目前岛内的石油行业是“中油”、台塑二分天下,其中“中油”占70%的市场份额,台塑占30%。民企台塑在石油行业算是 “小弟”,但获利情况却远好于“大哥”。有了台塑这个对手的制衡,“中油”虽然连年亏损,也不敢轻易涨油价。“从市场经济角度,公营事业私营化是个趋势。”林祖嘉说,岛内的不少公营单位都有几十年历史,长久以来的因循积弊,难以适应当前多变的经营环境,从上到下,大多存着吃“大锅饭”的心态,就算公司亏损,但员工仍可获领高额薪水、奖金。如果民营化后,企业有了成本观念,少了几分官僚气息,企业效益应会有质的提升。

  不过,公营事业单位民营化也并非易事。如台电、“中油”等企业就业人口庞大,冗员也多,一旦民营化势必减员增效,随之会形成大量失业,因此每当传出民营化的声音时,反弹最大的就是公司员工。台湾当局有鉴于此,加上部分行业比较重要且“敏感”,现在在民营化方面也不敢贸然行事。

  上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