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12345"连着51个政府部门 市民有困难可求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0日07:28  中国政府网

      “12345,有事找政府,群众‘有所呼’政府就‘有所应’!”

      饭店老板一连拖欠2个月工资,远在内蒙古的家人急等用钱。在北京打工的郝进军拨通了北京市政府便民电话中心(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当晚,郝进军就拿到了1600元辛苦钱!

      12345,看似5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连着51个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200个受理席位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如今在北京,群众对“12345,有事找政府”这句话耳熟能详。

      全天候运转的“民情雷达”

      5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东城区禄米仓胡同71号的12345热线办公区,这里设有200个受理坐席,接线员头带耳麦,一边用热情的话语接听热线,一边“噼噼啪啪”地敲打键盘,认真记录着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

      16时35分,耳机里传出“嘟嘟”的提示音,有电话进来了!接线员刘海滨按下“接听”键,“您好!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吗?”家住朝阳区的晏先生来电询问,自己的妻子是澳门户口,准生证怎么办?刘海滨认真询问情况后,告知对方向计生部门确认后会及时回复。挂断电话,刘海滨迅速联系区计生办,随后又拨通晏先生的手机,刘海滨做了详细解释,耳麦里传来连连感谢声。这个过程,不到6分钟时间。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办主任薄钢说,12345热线过去只有10条人工线路和50条自动声讯服务受理系统,日均受理电话仅1400余件,市民常抱怨“接通率低、电话难打进”。为构建统一运转的机制,2007年5月15日,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正式开通,设200个受理坐席,24小时不间断运转。公众只要拨打“12345”,3秒钟内必有人应答。

      “12345”白天忙,晚上没闲着。接线员张进讲了一件事:热线刚开通不久的一次夜班,凌晨2时左右,从西藏打来一个求助电话。那是一位到西藏旅行的北京市民,车子在路上抛锚,随身携带的氧气只剩不到半袋!情况紧急,想到的第一个求助对象就是“12345”。接热线的同志几经辗转,最终联系上了西藏当地的救助部门,帮助了那位市民。“12345”热线每天晚上的接听量都有五六十个。

      开通3年来,12345热线已受理公众咨询和诉求电话447万多件,接通率达96%。平均每天约4082件,平均每小时170件。群众遇到的大小事都有人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全天候的‘民情雷达’”。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建设“12345”热线,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建 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市领导要求热线贴近社会、贴近市民,将群众的呼声以“短、平、快”的方式进行反馈,主动解决问题,主动维护权益,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12345”要赢得认可,让市民“信得过”,必须做到“打得进、答得准、办得快、有回音”。为此,“12345”建立了存有2.3万余条信息的“知识库”。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车辆限行的时间安排,基本涵盖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属于咨询类的,接线员能马上将相关信息调出系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提供帮助。对于跑水、断电等诉求类问题,则会按照政府职能划分,通过电话转接系统和政务网络系统转办、交职能部门处理并及时反馈,明确在7天内必须回复。

      3年来,“12345”热线紧密联系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突出对诉求类电话的办理,共直接交办电话诉求46万余件,其中合理诉求大部分得到解决,办结率在90%以上。中心还对承办单位办理的事项按10%的比例向市民进行回访,3年来共回访市民3.6万余次,满意和基本满意达70%。

      “12345”热线的生命在于“落实”。“12345”成立了专门的办理小组,派专人负责跟踪市民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12345”开通3年来,累计编辑《市长电话要情》458期。不论大小事,几乎件件有市领导批示,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保证了社情民意的通畅直达,成为政府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举措的决策依据。

      “民生答卷”全方位延伸

      北京“12345”着力向综合服务热线转变,服务内容也从侧重政府职责范围向全方位服务延伸。“百姓凡是遇到不知道找哪个部门、不愿意找对口部门或找过去不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拨打‘12345’求助。”市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传颂说。

      2009年5月,北京“12345”成功实现了与96166(北京交通服务热线)、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等服务电话的“对接”,并逐步整合各部门的服务电话。老百姓只要记住“12345”这一个电话号码,就能满足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有的求助需求。

      “12345”致力于“求新求变”,及时反映公众呼声,及时传递到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成为改进政府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的“推进器”。进入5月份南方突降暴雨,一些城市内涝严重,市民纷纷向“12345”来电建议,希望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排水系统畅通,防范内涝之患。市政府领导在反映这一情况的《市长电话要情》上作出批示,“要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保证北京汛期安全,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市水务局认真研究部署,做到防汛任务、项目、资金、措施、责任人“五落实”,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为了更好地贴近市民、服务市民,“12345”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下基层、进社区、访民情、听民声,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如根据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外国人多的特点,“12345”英文志愿者小组走进该街道苏州社区,面向居民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暑期代课工作,普及日常英语会话。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12345”的开通和完善,反映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的管制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与此对应,政府部门借“12345”引入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服务型政府随之逐渐完善。他同时表示,建成“12345”硬件平台相对容易,但要实现服务内容的全方位延伸,还须加快综合配套改革,理顺部门间的责权关系和协调分工,通过机制建设和制度再造提高效能,从而真正做到“利民惠民”。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