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文章:开拓公共外交新局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0日21:46  瞭望

 

半年前,“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几个字的变化,显示了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士龙

魏欣参赞现在的头衔是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主任”。就在半年前,她分管的这个部门还被称作“公共外交处”。由“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几个字的变化,显示了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公共外交。

“现在部里各个层级的领导,公共外交意识都很强。作为部里此项工作的‘排头兵’,我们加班加点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40多分钟里,魏欣也不能“专心”,因为有多达8个工作电话找她。

公共外交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包括:举办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向国内媒体介绍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国际热点问题的主张;协调外交部部内部属单位及外交部与其他部委间的公共外交工作;负责外交部公众信息网及204个子网站建设,管理外交论坛;协调指导各驻外使领馆公共外交工作;进行公共外交调研等。

“我们人员增加了,由原来的十一二个增加到现在的十六七个,但工作量是成倍地增长。”她说。

互联网时代新的外交“主战场”

所谓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面向社会公众,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外交形式。在世界越来越“平”,国家间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相对于传统政府外交而言的公共外交,已成为各国政府提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主战场”。

美国以及欧洲等西方国家在公共外交实践上是先行者。美国于1953年设立美国新闻署,将公共外交上升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每年公共外交方面的投入高达10亿美元。法国一直以来通过宣扬其引以为豪的法兰西文化,将法语和法国的理念向全世界推介。日本也对公共外交工作投入了庞大的资源。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公共外交费用在日本外交预算中的比例都在10%以上。一些中小国家也不遗余力地推进公共外交,如挪威每年进行的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和颁发。这些公共外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国家提升了国际地位,在外国民众中建立起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次出国(出境为4600万人次),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聚焦中国,国内公众关注、参与外交的力度空前。可以说,今天中国发生的事往往就是世界的事,随时会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方公众仍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存在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甚至反对的声音。面对这些现象,中国努力开展公共外交,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政策等,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同时,还要让中国公众正确、理性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培育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国民心态。

因此,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中国国际形象。据本刊记者了解,努力使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新形势下完善中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同时,不断推进公共外交也是践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增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身体力行,在出访期间通过演讲、接受媒体采访、举行记者会、与往访国民众交流等各种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

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时代使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诚如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所言: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外交旗舰”摸索中推进

“公共外交是个西方来的概念,我们需要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虽然目前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整,但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边摸索边实践。”魏欣说。

作为中国整体外交工作的“旗舰”,外交部会同其他部委在过去一年中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外交60年、国内外重大外交活动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主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公共外交新思路、新方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推进公共外交。

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等重大外交活动为平台,设立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邀请中国官员、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代表、企业家与媒体和公众展开热烈的互动和交流,主动宣介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回应各方关注问题。

作为外国记者事务的主管部门,外交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全面贯彻落实《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与外国记者开展了更多互动和交流。除一年近百场例行记者会外,外交部为外国记者组织或协助安排近130场采访活动,比往年成倍增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外交部打破常规,两次邀请来自亚非拉地区百名发展中国家记者来华采访有关活动,增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机制建设,在“公共外交办公室”之外,还建立公共外交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与各相关机构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驻外外交机构也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外交。驻外大使及高级外交官通过对外发表演讲、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出席研讨会等方式,与当地各界人士加强沟通交流,增信释疑,宣介中国发展成就和政策立场。各馆还成功举办使领馆“开放日”、中国论坛、中国主题研讨会、图片展、电影招待会以及中国文化节、电影节、文艺演出和青少年交流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在当地社会不断掀起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潮。

“现在对外交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要能写会说,既能够分析政策,也能够阐释政策。”魏欣说。

对于现职大使、参赞等中高级外交官,外交部要求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更多地面向驻在国公众发表演讲、接受媒体采访。新任大使、参赞履新前也要接受公共外交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包括如何接受记者采访,如何发表演讲等。

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

专家认为,尽管“公共外交”是个较新的学术名词,但这一外交形式在中国其实也存在已久。中美“乒乓外交”就是其中典范,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还有目前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都属大规模的公共外交。中国文化部举办的“欢乐春节”,国新办的“感知中国”,国家汉办开办的孔子学院以及人大政协等开展的相关活动,也都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

权威人士认为,中国外交政策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这也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最大优势和取得成功的最大保证。

“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仍在建设和磨合中。目前公共外交的主体还是政府,但越来越强调民间的作用。”魏欣说。“我们要努力开拓中国公共外交新局面,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了解与互信。这不仅对中国有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