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个人的毕业 川大毕业论文改革从我们3个女生开始

  备受关注的四川大学本科论文改革终于揭开面纱。3位选择新方式作为毕业考核办法的新闻系女生站上讲台,接受毕业设计答辩,用她们在媒体的实战经验,总结4年的学习。最终,3人都成功通过答辩,顺利毕业。

  一场轰动全国的改革,在争议中开始,在争论中也并未落幕。据悉,川大最近同时启动了艺术、外语学院的本科论文改革,明年这两个学院的毕业生也将正式启用多元化的毕业方式。

  答辩现场

  答辩老师中还有媒体副总

  昨日,四川大学文科楼一间教室里,不少大二、大三的学生早早来到教室,希望能围观这场答辩。按照川大新闻系最终下发的毕业设计要求,考核新方式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市级及以上报刊上公开发表稿件2万字以上,或发电视新闻80条以上,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头条稿件,或报社、电视台等单位认定的好稿。此外,还需提交一份3000字以上的“学理性文章”,对所发稿件进行说明和总结。

  谢雪和唐巧,就是两个“吃螃蟹”的学生,她们轮番上场,每人先是通过PPT对自己实习、媒体发稿的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坐上答辩席,接受5名老师轮番“轰炸”。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介绍经验的背后,都是用自己经历过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老师们的提问则全是即兴的,更为特别的是,除川大现任老师外,学校还专门邀请了某媒体副总编辑参与,给答辩者提了不少现实的难题。

  事实上,在谢雪和唐巧之前,还有一名同学———冉倩婷在28日上午就进行了答辩。最终,三人都通过了答辩。答辩组组长最终给出的结论是:“学生毕业带走的不该只是一篇论文,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都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了自己在实践中运用的东西,非常好。”

  现实困惑

  发稿量多少才合适?标准待细化

  事实上,在操作环节,论文改革也确实遭遇了“标准界定”的难题。

  在新方式要求中,“一定数量的头条和好稿”这样的表述,吓退了不少毕业生。什么叫一定数量?10篇、30篇、还是50篇?是要第一署名,还是第二署名都可以?学生们对此疑问很多。

  而从谢雪、唐巧、冉倩婷三人的情况来看,她们无一不是在媒体刊发了近百篇文章,并且有不少有影响力的稿件。“如果这么高的标准,估计今后选新方式的人也不多。”在现场观摩的一位大二同学告诉记者。

  对此,新闻系主任张小元表示,因为学生们实习的刊物、发稿数量都各有不同,学院方面不便做太详细的限定,以免限制住了学生。但在老师那里却“自有一把尺子”,“标准就是影响力,有广泛影响力的稿件哪怕只有那么一篇,都够格毕业了。”张小元认为影响力有很多小指标,比如其他媒体转载、跟踪报道的数量等。

  另外,他也认为,毕业答辩实际是检验学生思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答辩中老师的提问,也可以检验学生发稿情况的真假。“是不是真的参与了采访和写作,问几个问题就能看出来。”

  啥叫学理性文章?师生尚缺模板

  另一个让师生们都困惑的是对“学理性文章”的界定。在冉倩婷的答辩过程中,老师都认为,其新闻实战的能力不成问题,但3000字的“学理性文章”则稍欠“火候”。“更像实习总结,太随意,不够理性化。”

  而冉倩婷的答复是:“因为是改革的试水者,怎么写这3000字的文章,没有模板可循。”在她看来,论文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本单一的论文模式,倡导多元化。因此,即使是写文章也不能又往“理论”“总结”的老路上走。

  “如果有一定理论性、总结性,似乎又回到了原本的毕业论文的老路上去了,但如果毫无理论性和总结性,似乎又不能承载起毕业依据的分量。”参与答辩的老师陈雪奇说。

  张小元的理解是:“既不是实习总结,也不是简单的理论陈述。而是对实践经验的一种归纳和提炼。”和传统论文相比,它行文更自由、不要求注释、也不要求引用理论,只要抓住实习中的一点感悟,用现实的例子进行阐述和说明就行。

  张小元说,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类似的标准具象化大概需要3年左右。

  改革方向

  扩大试点 毕业答辩变双选会场

  川大毕业论文改革之初,学院还准备为选择新方式的学生举办一场“毕业展”,但如今的3人,显然已无法撑起这场展览。但校方改革的决心却并没有动摇。

  “虽然在标准问题上,我们还需要继续摸索和磨合,但改革的目的实际已经达到了。”张小元说,由于论文改革作用的传导,目前新闻系大一、大二的课程也发生了改革,原本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会更多地前移,为学生实践和找工作腾出更多时间。

  张小元表示,论文改革还将在该学院进一步推广,他预计,明年选择新方式的毕业生可能达到三成左右。今后,答辩也将有更多创新,“毕业设计答辩过程还将邀请媒体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参与,让他们现场选才”。

  “答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在为自己培养的‘产品’做质检的时候,我们希望,在为学生盖上“核准毕业”的章头时,学生也能同步拿到业界的聘用章。这样才能让大学的培养方式真正和业界接轨。”

  张小元还透露,川大最近也启动了艺术、外语学院的本科论文改革,明年这两个学院的毕业生也将正式启用多元化的毕业方式。

  聚焦学生

  我们是投石问路的“石头”

  在谢雪长达60页的毕业设计里,有50页是附件,包括她发表的新闻作品原文、版面图及稿件说明,而具有论述性的“学理性文章”只占了其中3页。比起完成传统论文需要一万字左右的要求,似乎选择“新模式”要简单很多。然而,在谢雪看来,却并非如此。

  “以前一篇十几页的论文,从动笔开始,很多同学10多天就可以完成了,但我们的实践时间比其他同学要长很多,而且还必须达到硬性的新闻稿件质量要求。”此外,传统论文有既定的格式,但新方式却让她感觉心里没底。“我们就是投石问路的那颗石头。”

  唐巧也是一样,她在媒体的实习时间加起来可用“年”计,累积发稿量也有好几百篇。但她的毕业设计前后改了三四次,就在答辩前一天,她还又修改了一稿。

  但对比新老评价方式,两人还是坦言新方式让她们“更认真”地来看待毕业。并且在浮躁的毕业前期,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她们回过头去认真审视和总结自己,“确实会有更深的体会。”唐巧说。

  新闻回放

  吃螃蟹者 从10多人到3人

  去年10月,川大推出毕业论文改革,决定从2010年起,首先在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新闻系试点,毕业生可用反映自己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实行“毕业论文多样化”。

  改革消息曝光后,学生们一致“举双手”赞同,但准备选择新方式的同学仅10多个。到了今年4月,新方式考核标准出台后,又有七八个人打了退堂鼓。在4月底提交毕业设计选择方案时,又减到了4人。而到最后提交毕业设计时,这个数字最终变成了现在的“3人”。

  “从10多人到4人再到3人,体现的不仅是大家的担心,还有对于‘试水者’的恐惧。”新闻系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自己也在媒体实习了大概3个多月,其中不乏好稿、头条。之所以没选择新方式,担心的是头一年,对标准把握不好,担心影响自己毕业。“都说高风险有高回报,我们不就为毕业吗?何苦为难自己!”

  本报记者 汪玲 实习生 蓝婧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