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养生热”败败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05:54  哈尔滨日报

  撰文◎本报记者 王坤

  摄影◎本报记者 张大巍

  核心阅读

  今夏,一股“全民养生”的热潮炙浪逼人。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和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籍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媒体上关于养生科学真伪的讨论也空前活跃。养生,已成为人们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并在以一股强大的磁力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吃回去,把病吃回去!”宋颜滨信心十足地每天大嚼生茄子、痛饮绿豆汤,相信这样就可以带来健康、祛除疾病。已经5天粒米未进的吴春晓正在与自己的毅力较劲,她相信只要挺过7天,自己全身的细胞就能够实现吐故纳新,从而达到“细胞转换”的效果。而受一部热播剧的影响,李勇刚几乎天天泡在足疗馆,希望把折磨自己多年的胃病给“调一调”……

  “养生热”催生出一批专家型的“养生明星”。而亿万追捧的“粉丝”对他们顶礼膜拜,对他们的说教更深信不疑,甚至有人列出作息时间表,按他们给出的“养生药方”安排一天的吃喝拉撒睡。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许多人有时又陷入两难,因为两个“明星”所教的养生方法竟截然对立:一个说“天天吃鸡蛋,早晚要完蛋”,而另一个又说“顿顿吃鸡蛋,身体才康健”,究竟听谁的?

  “明星”们传授的养生方法因其低成本、低风险且日常生活化而颇具诱惑性。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些养生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然而这些夸大其辞、鱼龙混杂的养生学说,真能保证百姓的健康吗?

  看来,面对正在发烧的“养生热”,我们有必要转变态度来严肃面对:养生是不是一门科学?如果是科学,岂能如此“戏说”?

  聚焦

  养生究竟有多火?一位医学博士用“虚火上炎”这一中医术语来形容如痴如醉的“养生大军”。

  每一桌都有“养生家”

  如果你不懂得食物搭配,不知道用哪只手看掌纹,找不到减肥穴位,那你一定OUT(过时)了。

  喜欢聚餐和热闹的哈尔滨人最近发现,“养生风”俨然刮到了饭局,饭桌上总有几位像养生家一样的朋友眉飞色舞地大谈食疗。中央书店的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养生风”势头正猛:上架的2700余种保健类图书中,畅销养生类多达100余种。其中,《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等书大卖。“神医”张悟本虽受争议,但《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仍是市内所有书店养生类书的销量王,3月至5月,仅中央书店的销量就达5000余册。

  电视、广播中,到处充斥着养生节目。“养生热”已掀起一轮轮“连锁反应”。绿豆、黑豆等杂粮一路涨价,有的甚至比猪肉还贵。有趣的是,人们在关注食品养生的同时,还掀起一股“自种”风。在群力新区一处现实版“开心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哈尔滨市很多“庄主”开始规模化种粮了,并非仅仅为了情趣,而更看重自己种的东西吃着放心。暴走族、瑜伽健身、足疗……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崇着养生,标榜着养生。

  显而易见,公众的健康意识在大大增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健中心的孙志新博士如此看待“养生热”。但他同时担忧,“养生大军”更像在发烧,而且“高烧不退”。

  “养生专家”激烈“肉搏”

  打着中医的旗号,说得让人发笑———走访中,一些中医学家如此评价“养生明星”。很多畅销养生书中,说法千奇百怪,甚至耸人听闻。有些方子列出一些前提条件,有些方子没有根由;有些说法提供一些依据,有些则找不到。那些“养生秘诀”不仅琅琅上口、广为流传,还被神化了。可是,人们渐渐发现,那些令他们深信不疑的“秘诀”,很多明显互相矛盾,且已产生了严重后果。

  关于一日三餐,《甲田式断食法》中说不吃早饭;《养生的智慧》里说不要吃晚饭。50多岁的某女士看了张悟本的养生讲座后,买了很多绿豆煮水喝,结果弄得饮食俱废……

  养生世界几乎要爆炸了。针对火热的养生书,一些平日里言行低调的中医专家坐不住了,纷纷起来驳斥,网上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人们困惑了,一时间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

  揭因

  “养生热”的背后,是一片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有需求,有利益链。

  年轻化、求速成的“养生大军”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黄艳梅,近日正在苦寻一种最简明的养生方法,要在10分钟之内掌握。速成养生在“80后”等年轻人中已相当流行,他们希望得到一种毫不费力、一劳永逸的养生方法。

  孙志新在临床实践中发现,40至60岁这个亚健康最典型的群体,反而是很少注重养生的。由于家庭负担重,事业压力大,他们会带着父母亲到医院定期体检,自己却疏于健康管理。60岁以上的老人则更为关注养生。不过,30至40岁人群逐渐成为养生的主要力量,“养生大军”面临年轻化。

  这不仅因为年轻人思想活跃、获取信息欲望强烈、渠道繁多。美国在1960年之后开始注重养生,中国则在21世纪起才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来“膜拜”养生。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必然更加强烈。

  很多病症已经开始年轻化,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孙志新说,古人研究中医学时发现,24至40岁的男性、21至35岁的女性,应该是身体状态最好、体内正气最强的年龄段。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会提前暴露出一些疾病隐患。一旦他们的身体遭遇邪气,正邪气交锋对身体的影响反而比平日不太健康的人群要更为明显,因此这类人患突发性疾病猝死的几率可能反而更高。

  高医疗费下的“食疗迷信”

  哈尔滨市著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医学博士张大生对养生热的社会原因一针见血:我国医疗改革仍然艰难行进,医疗费用仍然昂贵,迫使很多人比起依赖医生或医院,更加倾向或不得不迷信食疗或那些神奇疗法。

  尽管畅销养生书都在说自己的独家秘诀,套路却惊人一致:即作者用一种近乎蛊惑的方式宣传,只要掌握好那些廉价、便捷的饮食秘诀,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不再是难题。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杨认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医疗保障水平并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还没有根本解决,“养生热”正是因为有太多人渴望通过少花钱实现健康。

  戏说中医:反传统深入人心

  外行人看起来比内行人更敢写书。在畅销养生书中,记者调查发现一个怪现象:很多所谓“医学”书是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央书店总经理鞠占斌透露“潜规则”:目前热销的养生书只有一少部分是专业医疗出版社出版的,这些出版社对医学书门槛很高,因此很多人就到一些门槛很低的民营出版机构购买书号。那些高门槛的专业出版机构已经卡不住鱼目混珠的养生书了。

  那些成为明星的“养生专家”,一出口就被专业人士听出其中之玄,很多也已被媒体爆出“身份可疑”,却又为何依然受热捧?孙志新认为,他们“成功”的窍门主要是因为观点新颖、颠覆传统。众所周知,中医学严肃,甚至古板。而如今,无论是被包装过的“养生明星”,还是那些畅销书籍,都在以一种娱乐、鼓动的方式将中医学这一原本神秘的学科口语化、通俗化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养生专家”或多或少学过中医学,对《黄帝内经》有一定了解,敢打中医的幌子。但显然,他们并没有学通,而是在中医学最忌讳的似懂非懂状态。只是,他们用一种更亲和、更颠覆传统的方式戏说中医,即使有的完全没有说服力,甚至严重违背科学,仍能做到让人深信不疑。这其中以对推崇食疗最为典型。

  戏说的目的只有一个———赚足眼球经济。在商业利益链条下,健康科普正逐渐偏离正轨,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医学产生了谬种流传。“养生学研究成了‘名利场’,专家上了,半科学半不科学的上了,伪科学也上了!”有中医学专家如此抨击“养生热”。

  点津

  树立健康的养生观念与拥有健康同样重要。实际上,我们缺少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正确的生活理念。

  心态好才是真的好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养生?在网上流传的“张悟本健康讲座最全笔记”中,记者看到,张悟本开篇便讲到健康四大基石:平和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孙志新说,这种说法是对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王宇说,中医养生学强调三个要素:情致的调整、运动养生、饮食养生。食疗的功效最多占到1/3,“养生明星”在过分放大饮食对健康的功效。“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意思是说三个要素共同作用,使身心合一、形神共养,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可见,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中医讲“七情治病”,但如果心态不好也会“七情致病”。

  针对目前很多流行的食疗学说,王宇认为,中医学追求辨证论治,强调天人合一,因人而异,过犹不及。其实很多养生方法适用于南方,却不一定适用于北方。南方人喜喝凉茶,而北方人因为体内寒气则不适宜喝;四川人喜欢吃辣来排汗,而北方人吃辣往往会内燥、起痘,内分泌紊乱。生、长、收、藏的生长过程,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城市非常明显,而南方人普遍体瘦,藏不住能量,往往习惯煲汤养生。食疗养生必须讲求食物间的平衡,如果过分强调一类食物的功用而过量食用,往往会造成身体失衡。

  顺其自然 张弛有度

  董鸿杨认为,中医更强调自身调节,顺其自然。实际上,人体就是一个小自然,自有其生息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人们要养生,就必须按人体自身的规律来进行调理,而如果迷信一些所谓“祖传秘方”而宁可忍受痛苦地刻意养生,往往效果会适得其反。

  王宇说,中医学提倡“顺其自然,张弛有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通俗的说法就是“跟着感觉走”。因为人体具备自我调节系统,当机体有什么变化需要调节时,会随时给自己一个感觉信号。比如,你体内缺水,血容量降低,会感觉渴;血糖降低,你就觉得饿;长时间不休息,你会打哈欠;当身体需求动物蛋白的时候,就想吃鱼、肉,当维生素、纤维素之类的摄入不足时,又会想吃萝卜、白菜了。实际上,当你想吃一种食物了,完全可能就是因为你身体需要补充它了。

  养成科学生活习惯

  专家认为,事实上,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正确的生活理念。很多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不良生活习惯,正是很多慢性病的罪魁祸首。现代人生活中,吸烟、酗酒、赌博、熬夜等等,都在严重地损害着人的肌体,疾病也就在这种生活陋习中悄悄找上来。如果我们不改变这些不良的生活嗜好,即使再搞食疗、再吃补品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养生之道。

  王宇补充,正确对待疾病治疗同样重要。有些“养生专家”提出“养生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生病还要进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而不能迷信于食疗和保健品那些夸大的功效。

  中央大街上,一位市民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吃”的问题。

  思考

  “养生热”的背后,是对社会医疗改革的冷思考。

  保护医学的社会义务

  反思人们为何如此热衷“养生明星”,是因为诞生“明星”的“平台”非常权威———电视、电台、出版社。如今很多东西可以被娱乐化、商业化,但医学是万万不容许的。它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都必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戏说健康等于亵渎生命。董鸿杨认为,中医学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应该加强普及,正确认识、重点保护。中医学博大且深奥,人们并不具备鉴别某些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的手段与力量为其把关。政府应当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和讲座内容及出版内容的审查机制。

  养生行业是一个尚未成型的队伍,还应该尽快建立医学科普专家队伍长期做下去,并借政府的力量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面对鱼龙混杂的养生书,有专家认为,医药和出版等相关政府部门应联手,发挥监管职能,严格审定其内容,对作者资质严格把关,并倡导更多权威专家参与到中医养生的科普写作。

  健康管理,从预防入手的医改

  显然,养生是为了预防疾病。2006年,国家正式批准一个新的职业:健康管理师。这是首次将健康管理概念正式引入中国。然而5年过去,我国的健康管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目前国内真正掌握健康管理知识的人还是少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病因主要不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引起的。健康管理正是在运用信息和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建立的一套完善、周密和个性化的服务程序,通过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等方式帮助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疾病风险,远离疾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通过就医服务的安排,尽快地恢复健康。

  早在《黄帝内经》,就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预防。健康管理实际上正是回归到医学的最终理念———医疗重在预防。它被很多专家看作是医疗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水平仍停留在疾病的治疗上。美国在克林顿任职总统时期,曾大力推动医疗改革,当时用在疾病预防上的经费为GDP的14%。而中国如今用在医疗预防的经费只拿出了GDP的4%,面临经费的严重不足。王宇建议,地方政府应成立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培养一批专业人员,加大健康风险评估的力量,从而真正建立起医疗改革的疾病预防体系。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