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启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10:1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青岛5月31日消息(记者王伟 通讯员刘洋)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等中国科学家发起的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大规模国际合作调查研究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Experiment)正式获得“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CLIVAR)国际科学组织批准成为国际合作计划。

  8个国家、19家科研机构合作,攻关前沿科学问题

  NPOCE计划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多家研究机构参与的国际合作计划,目前美、日、澳、韩、法、德、印尼、菲律宾等8个国家、19家科研机构已表示支持,并在NPOCE科学与实施计划中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和预计的贡献。40余位科学家将直接参与相关调查研究,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高校和海洋局系统等主要海洋研究机构的约20位中国科学家。

  该计划围绕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与邻近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维持和变异中的作用、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等科学主题,通过组织以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国际合作调查研究,实现“观测、模拟和理解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动力机制及其在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科学目标,为提高和改进我国气候预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

  据胡敦欣院士介绍,西太平洋向来是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热点海域之一,西北太平洋环流和暖池对ENSO循环、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显著影响着中国的近海海洋环境与气候。因此,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气候预测能力至关重要。

  自上世纪80-90年代TOGA & WOCE国际现场试验计划以来,NPOCE计划再次在西北太平洋发起大规模海洋调查活动,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赤道太平洋西边界流以及潜流系统的结构、变异与机理,太平洋暖池的维持与变异,以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以及区域性气候变异的影响等前沿科学问题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将引领新一轮的西太平洋调查研究热潮,其实施将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与气候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七年酝酿筹备,中国发起新一轮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大型国际调查研究计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TOGA和WOCE的框架下进行的一系列大型调查研究计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形成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调查研究的盛期。中国曾经参与过TOGA(包括TOGA-COARE)和WOCE两项大规模国际海洋调查项目,并在其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TOGA-COARE的5条主力调查船中有3条是中国派出,被誉为“没有中国就没有TOGA-COARE”,并且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棉兰老潜流(MUC)、北赤道潜流(NEUC)、吕宋潜流(LUC)等,初步奠定了中国在热带西太平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然而,随着1993年TOGA-COARE试验的结束,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大规模西太平洋调查研究热潮归于平息,中国也随之停止了相关调查研究,至今为止已有17年。

  鉴于西太平洋在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中、美、日等国科学家对于再次开展大规模西太平洋海洋环流调查研究均跃跃欲试。NPOCE计划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由以胡敦欣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倡导发起,经长时期酝酿、准备和研讨,逐渐成形并得到国际同行、科学组织和研究机构的认可、支持和参与。

  2004年10月胡敦欣院士在访问夏威夷期间,与美方科学家讨论了未来西太平洋环流研究的方向,一致认为应该发起继TOGA之后的新一轮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大型国际调查研究计划。

  2006年10-11月,胡敦欣院士率团访问美国华盛顿大学、NOAA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就热带西太平洋合作调查研究的主题和时间表进一步交换了意见。

  2007年5月17-18日,西北太平洋环流试验研讨会在中国青岛召开。与会的中、美、澳等国科学家经过深入研讨,确定了NPOCE计划重点调查研究海域和工作目标,形成了科学计划基本框架。同年7月和12月,胡敦欣院士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和广州向WCRP/WMO总部和CLIVAR Pacific Panel介绍了NPOCE计划,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WCRP/WMO建议将NPOCE列入CLIVAR计划,CLIVAR PP成立了NPOCE与SPICE(西南太平洋海洋环流试验)等国际计划的特别工作组,胡敦欣院士担任联合组长。

  2009年、2010年胡敦欣院士等人先后组织召开了2次NPOCE专题国际研讨会,并在十年一次的OceanObs’09大会和两年一次的2010 Ocean Science Meeting上发表特邀报告和组织专题讨论会,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影响,得到世界气象组织、CLIVAR等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在国内外多次学术研讨基础上,来自7个国家的20余位科学家通力协作,编写完成了NPOCE科学与实施计划。2010年4月23日,NPOCE科学与实施计划正式获得“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CLIVAR)国际科学组织批准成为国际合作计划。

  国家相关部委多方支持,共同推动NPOCE计划实施

  在NPOCE计划组织、策划过程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高度重视、关注和大力支持。

  2009年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明确将发展西北太平洋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能力、认识海洋动力环境变异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联等,作为2020年近期战略目标之一。

  “继续推动由我国科学家发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国际研究计划的实施”被列入《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对外科技合作要点》。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联合资助了“NPOCE实施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如期编写完成“NPOCE科学/实施计划”并提交CLIVAR审批奠定了基础。前期启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作为先导计划,有力支持了NPOCE计划组织工作的开展。中国科学院迅速组织了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支持开展针对关键科学问题的合作研究与国际交流,使中国在NPOCE计划正式启动后占得先机。

  胡敦欣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和《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主编等。1979~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访问学者。先后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科学委员会委员9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从事海洋环流、海洋气候和海洋通量研究,是我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创新:发现太平洋“棉兰老潜流”等;发现中国陆架第一个中尺度涡“东海冷涡”; 修正了沿岸上升流传统理论;揭示“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规律;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到“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参与了数项国际海洋前沿研究计划的科学设计、制定和实施,并将有关研究引入中国,为推动海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我国第一项大洋研究的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NPOCE国际合作计划的发起人。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