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望天收 水利的“短板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31日10:43  生活新报

  

望天收水利的“短板之痛”

  中坝塘的水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吃老本”

  最近下了几场雨,呈贡县七甸乡中坝塘水库干涸的情况得到了一些改善。在库塘的部分洼地,已经渐渐积了一米来深的水。然而即便如此,整个水库的蓄水量依然不到正常时候的十分之一。由于目前的储水线远远低于水库的出水口,对于整个呈贡县的人们来说,中坝塘水库依然等于形同虚设。

  越来越大的用水量

  和往常一样,护林员何玉翔独自走在中坝塘水库的坝顶进行巡逻,面对着眼前这个巨大的空塘子,他心情要比别人复杂得多。

  何玉翔从小就在中坝塘水库不远的村子里长大。每到夏天的时候,何玉翔就邀约着几个伙伴来到水库旁游泳解暑。在他的印象中,中坝塘水库里的水是要多少有多少。除了供孩子玩耍,中坝塘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供周边居民的饮水和灌溉。虽然水库在修建之初的功能并没有设定提供灌溉用水,但由于水库储水十分丰富,后来也逐渐允许周边的村民从水库里引水灌溉。

  不过,这样的情况仅仅停留在何玉翔的印象中。2004年,何玉翔当上了水库的护林员,在与水库的相处中,他看到了水库发生的变化。由于水库周围的人口不断增多,工厂也陆续搬迁过来,水库的供水压力逐渐加大。何玉翔说,就拿他所在的干坝塘村来说,目前的村民人数比十年前翻了两番,也就是说,村子的用水量至少也比以前翻了两番。除了每天都要供给周边居民生活用水,中坝塘水库还要将储存的大量水输送给周边的企业和工厂。“别小看这些企业和工厂的用水量,由于不少工厂的加工过程比较粗放,所以每天都要花掉大量的水,而被工厂用完的水一般情况下在经污水处理以后就直接排走,基本上都是白白流走了。”

  由于需水量的不断增加,近几年来中坝塘水库的储水能力开始有些跟不上了。“2004年以后,中坝塘水库就已经不再提供灌溉用水给周边的村子了。即便是这样,水库的水位线也呈每年下降的趋势。”何玉翔说,在他当护林员的五六年里,水库的水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而且失去了储水调节的功能。“要是遇到雨水丰富的年份,水库就能蓄到和供给相持平的水量;但要是碰上雨水少的年份,水库的水位线就下降得非常厉害。一旦遇到像今年这样的特大干旱,水库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营养不良”的水库

  如果说人口的增长和企业的入驻导致了中坝塘的储水“入不敷出”,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中坝塘的干枯是注定的?答案显然不是,在何玉翔看来,中坝塘就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干枯是因为水库“营养不良”。

  中坝塘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水库类型属于小二型水库。然而在水库修建后至今却始终没有进行过修整。据呈贡县水利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很长一段时间,水利资金多安排给大中型水库,主要用于大坝修整,干渠、支渠维修较少。而地方政府对其他水库只是利用,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造成这些水库长期超负荷运转。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政府对基层的监督重在防洪,因此乡镇的许多水库宁愿少蓄水。

  更让这位负责人担心的是,水库的地质条件影响了蓄水能力。云南的喀斯特地貌面积居全国第二,所以云南的水库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水库下有溶洞。一旦水库底有溶洞的话,水很容易流失,水库的蓄水能力将大打折扣。但是溶洞的勘测又特别困难,在中坝塘修建之初也并没有探明,虽然目前的技术可以探明溶洞是否存在,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中坝塘的地质情况还是无从掌握。“也就是说,中坝塘的水有可能白白流了几十年,我们却不知情。”

  何玉翔说,中坝塘的水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吃老本”。按照昆明往年的气候特点,9月至10月是雨季后期,然而去年9月之后当地滴雨未降,大多数村庄的蓄水池根本就有蓄满水。云南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建在市、州等城市附近。像中坝塘这样的小型水库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毫无抵抗旱灾的能力。

  干旱下的最大“短板”

  在百年不遇干旱的大背景下,中坝塘水库只是云南中小型水库现状的一个缩影。好在呈贡县是幸运的,由于呈贡县离昆明市区很近,即便是呈贡县所有的水库都干枯了,还是可以用到昆明周边大型水库的储水。不过在云南楚雄、陆良等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云南很多干旱的地区为山区、半山区,这些地方的居民一方面分散居住,另一方面其水利管网建设的成本相对其他地区要高很多。按照往年的情况,云南的降水很充沛,一般依靠坝塘、水窖就能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因此人们对云南水利设施的“短板”普遍重视不足;同时,云南山区绝大多数水利工程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些工程的功能和蓄水量已无法满足需求,很多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也严重偏低,许多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

  然而即便拥有大型水库在支撑着日常生活用水,昆明在特大干旱的背景下还是很吃力。根据昆明市水利局提供的资料,昆明市水资源主要依赖自然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为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而2009年昆明市降雨量只有5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了435毫米。更为严峻的是,这571毫米的降水当中只有43%左右得到有效存贮,剩下的绝大部分都作为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在农业生产中,昆明市只有230万亩可灌耕地,约占耕地总数的40%,其他都是“望天收”。

  而今年的这场大旱更凸显出昆明市在农业耕作模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短板”。一方面,设施农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喷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普通农户还是习惯于靠天下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对于保护性耕作等节水农业生产方式根本不了解。另一方面,虽然云南大江大河多,但是受地理、资金等条件限制,可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一些地区要把山底的水输送到山顶供农民生产生活使用需要五级提灌,这无形中增加农民用水成本,降低农民依靠设施灌溉的积极性。

  另外一组数据也说明了昆明水利建设方面的薄弱。昆明农林水项目每年平均总共投入只有5亿元,而分配到发展水利设施的只有5000万左右,这样的资金数额只能修建一座200万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因此,长期投入不足造成昆明市水利设施欠账较多,尽管最近几年昆明在水利方面的投入有所加大,但还是无法跟上城市需水量的增加。

  旱劫下的幸运儿

  虽然已经有大半年无有效降水,不过对于永胜人来说这并不算什么。5月初,从山上水库导流下来的清水源源不断地灌进农田,人们趁着这个大好机会播种大春作物,永胜县坝里的农田一片繁忙的景象。

  而就在永胜县旁边的几个县,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源灌溉庄稼,那里的田地基本上处于荒废的状态。张本书暗自庆幸自己是永胜人,如今他家的田里已经插上了秧苗,由于离他家30公里远的小坪水库依然有丰富的储水,所以他对刚刚播种的大春作物十分有信心。“虽然小春作物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旱的影响,但我想我能在大春上补回损失。”

  在永胜,张本书只是全县情况的缩影,这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县城幸运地躲过了百年大旱的袭击。不过让人好奇的是,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永胜到底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大旱之年脱颖而出?对于这个问题,永胜县水利局一位负责人告诉了我们答案。

  “永胜对水利设施建设十分重视,早在10年前,我就专门划出资金对县里的小坪、崀峨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据该位负责人介绍,小坪水库始建于1959年,运行至今已接近50年,属典型的“三边工程”,到1982的时候,坝体填筑到35m,同时又无溢洪设施,水库存在着抗震设防不够、防洪标准低、大坝建设质量差、输水泄洪隧洞防洪能力低等诸多隐患。更重要的是,水库蓄水只能限制在300万立方米以下,这样的标准早已跟不上实际的发展。“县里决定在小坪水库基础上修建了一条全长320m的输水隧洞,同时加大了水库蓄水能力,以确保了水库下游的春耕生产用水。”

  而修建的另外一个水库崀峨水库同样也属于“三边”工程。在修建之前,水库一直带病运行,经过40余年运行后,工程病害严重,后坝坡发生大面积渗漏。对此,永胜县为坝体除险加固、改造加固泄洪输水涵洞、增设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及水文测报系统、房屋建筑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引水渠控制闸工程、施工导流工程。“2件水库除险加固后,大大提高了永胜县水利工程的蓄水能力和‘北水南调’工程可保证期纳1万亩农田灌溉,同时还可提高该地区的地下水位,满足部分农村的人畜饮水需求。正是由于对水库的及时修建,永胜才得以逃过今年的旱劫。”

  [1]

  抵挡干旱的后盾

  永胜县的水库远远不止这两座。据县里的资料显示,永胜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水库多达七处,这些水库基本上覆盖了县里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了永胜抵挡干旱最有力的后盾。

  不过,仅仅有水库的水是不够的。随着干旱日益蔓延和加重,到了今年3月的时候,永胜县内水库蓄水已经开始大幅下滑,部分地方水源枯竭。面对这样的情况,永胜采取了另外一个策略,开辟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期纳镇是永胜县农业生产大镇,一直以来,境内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黄泥田、苦荞坪两座小(一)型水库解决。截至3月的时候,苦荞坪水库的蓄水仅为376万立方米,黄泥田水库的蓄水仅为280万立方米,其中黄泥田水库的蓄水较去年同期减少71万立方米。“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今年期纳镇大春生产用水将严重不足,预计将有1万亩农田的大春播种受到严重影响。”眼看水库蓄水量不足,期纳镇镇长显得忧心忡忡。

  不过他的忧虑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在永胜水务部门的分析和实地调研后,决定采取从程海(在黄泥田水库以北)抽水到黄泥田水库灌溉期纳的方案(即“北水南调”),充分利用程海抽水站资源,解决因旱给期纳镇大春生产造成的影响。在工程实施后,春耕期间可抽水300万立方米,按每亩用水300立方米计算,可保证1万亩农田灌溉,同时还可提高期纳镇内的地下水位,满足部分农村的人畜饮水需求。

  在期纳镇镇长看来,要从程海引水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渠道的问题。从程海抽水站到黄泥田水库渠道全长7.4千米,但由于渠道多年未通水,年久失修,垮塌、淤积、渗漏严重,目前几乎不能通水,需立即进行加固和防渗处理。好在去年的时候,期纳镇就已经投资80万将渠道修整一新,这让饮水工程进展顺利,也确保了镇里面农作物关键时期用水。

  保护好供水资源

  

望天收水利的“短板之痛”

  未雨绸缪兴修水利,因此躲过了干旱的侵袭

  

  遗憾的是,在云南,能像永胜县这样未雨绸缪抵抗干旱的地方屈指可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网上发帖表示,目前我国这种频繁的大旱大涝,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么多年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失无人问津等。

  据介绍,目前全国3万多座病险水库中,大型水库有200多座,中型水库有1600多座,其余均为小型水库。这些小型水库大多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病险水库不但以小型水库居多,而且绝大多数小型水库分布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

  事实上,今年的干旱更多的是在拷问农村的水利设施。目前,农村用水主要依赖政府建设的水利设施在支撑,但是基层农村中农民自身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存在很大缺失,农民自身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郑风田教授说,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分田到户使集体的机动机制失效,小水利又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需要集体的力量,因此单靠农民分散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更有效的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利益比较低,尤其是种粮农民每亩的产出效益并不理想,这也导致农民不愿意投资农田小水利。

  正是因为种种因素,导致目前农村水环境退化,很多村寨中原来存在的水井、水塘、水沟、水源林等供给水的资源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往往干枯、废弃、被污染。“因此整治农村水环境、加强农村的水源建设和保护对地域干旱是十分关键的。从现在起,如果每个村子都能做到保护好水井、水塘、水沟、水源林等一切水利设施,相信就可以有效缓解干旱。如果农村自然蓄水的水面能再扩大,有一天就能有效应对干旱。”郑风田说。

  “像储粮一样储水”

  百年不遇的旱灾给云南的重要警示之一,就是必须尽快解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等突出问题。前不久,云南省提出了“兴水十策”,要求各级各部门总结近年来水利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按照应急与长远相结合、大中小并举、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统筹的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规划要求,从今年到“十二五”末,开工建设100件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完成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库容30亿立方米,总库容达到138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88亿立方米。同时,云南要继续推进滇中调水前期工作,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努力解决7个州市49个县、1200多万人口的用水问题。目前,滇中调水工程规划已经完成,现阶段要重点做好取水的方案比选,争取将滇中调水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此外,省政府还决定从2010年起至2012年,省级筹集不低于100亿元资金支持水源工程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带动地方、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建设400亿元,共计投入水利和农村水电建设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6年累计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最近,有专家提出了应对干旱的新方法,就是大规模修建个人收集雨水设施。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家庭旱季用水问题,适合在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大范围推广。据介绍,一旦能够在雨季到来之前建起大规模贮存雨水的设施,以每户农民补助2000-3000元左右计算,不到10亿就可能为30-40万户建起储水设施,如果每个农户能够贮存20-30立方米雨水,那么这将对提高云南农村未来的抗旱能力和保障村民日常生活起到积极作用。“说白了,就像储粮一样储水。”专家表示。

  本报记者 袁野/文 金林/图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