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释放土地的能量——土地流转让闻喜8000亩旱地变成增收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3日07:29  山西新闻网

  阡陌间,一望无垠的黄土地上薯苗葱茏,长势茁壮;山坡上,错落有致的梯田里叠翠挂绿,满眼生机。这是7月8日笔者在地处闻喜县北垣畖底镇看到的景象。闻喜县农委主任宁彦龙向笔者介绍,往年,小麦收割后这里一片茬地,了无绿色。而今这样的景象没有了,是流转让土地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为农民找到了增收的路子。

  土地流转,让旱地变成高效田

  今年40岁的乔平贵,2002年牵头在当地创办了一家化工厂,经过6年的打拼完成了积累。2007年下半年,化工企业因国家环保政策停产后,乔平贵又成立了山西金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在农业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位于闻喜县北垣的畖底、薛店、阳隅3个乡镇共有10万余亩纯旱地,由于十年九旱,地里每年只能种一茬小麦,亩产量仅100多公斤,且麦后从不复播。另一方面,当地玻璃厂、食品加工厂等小企业较多,村里的劳动力多数就近进厂打工,农民根本不把土地当回事。这些土地在乔平贵眼里却是一块宝,这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红薯。如果把这些有利条件利用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不就可以扬长避短吗?

  2009年下半年,乔平贵选定在畖底镇首开先河。他争取村干部给群众做工作,由农户以委托书的形式将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流转,然后由村委会统一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用这种方法流转来6000余亩土地。公司每年给每亩地200元的承包费,以后每亩还可以入1000元的股份,每年给每股保底分红20%。这样下来,每亩地每年至少有400元的稳定收益。尝到甜头后,不少农户自愿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用这种形式又流转土地2000余亩。目前,公司已流转土地8223亩,涉及畖底镇的7个村1168户农民。

  农民把耕地流转出去,还可以到公司打工。金土地公司从周边乡村招聘了65名有种植经验、有管理能力的员工,将流转来的土地按地力、地势划分为22个种植小区,从员工中选定22人为区域承包责任人。区域承包责任人又以当地农民为主组织劳动力进行栽植、除草等田间管理。打工者的工资由区域承包责任人统一造册上报公司,经核实后发放给打工者本人。这样做,既调动了承包人的工作积极性,也使打工者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今年,当地农民的直接打工所得就有180万余元。

  规模经营,让红薯变成产业链

  在技术上,公司则聘请河南农科院退休教授肖利祯为技术顾问,又从本地聘请了3名红薯种植专家为技术员,指导员工进行田间作业。针对当地缺水的状况,公司组织专家刻苦攻关,研究出起垄覆膜的耕作模式,即抓住春季雨后土壤中富含水分的机遇,采用耕翻松土、聚土起垄、垄上覆膜、膜上覆土的办法。这样做,既可随机保墒,又能除草提温,为旱作薯类作物的丰收提供了保证。

  畖底镇栗村村一个废弃的玻璃厂里,两台推土机正在挖一个淀粉沉淀池。乔平贵介绍,他将投资360万元,建一个大型红薯加工厂,从青岛引进3条红薯淀粉加工生产线,可日加工红薯1200吨。这样,8000多亩地的红薯一个多月就可全部加工完毕。同时,再建两个容积各2500立方米的红薯淀粉池、两个冷库和一个7000平方米的粉条晾晒场,红薯变成了淀粉、粉条,就有了附加值。

  乔平贵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基地今年保守估计可出产两万吨红薯,能加工4000吨淀粉或4000吨粉条,利润将在千万元以上。另外,红薯加工后产生的1000吨红薯渣做造酒原料,可增值280万元;剩余的1000吨酒糟用于蘑菇生产,可增收400万元;蘑菇生产后的废料可产生2000吨生物有机肥,还田后可进行再生产。连加工红薯所产生的3.5万吨废水经过沉淀处理也能灌溉耕地350亩。从整体上看,这将是一条“红薯—淀粉—粉条—水—粉渣—酒糟—蘑菇—水肥—土地”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目前,乔平贵在这些旱地上已经投入了800多万元。他说,算的这些账很快就能变成现实。

  本报通讯员 黄立会 温徐旺 王琪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