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不同的角色中铸造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1日06:29  新闻晨报

  主持人:崔颖《新闻晨报》健康周刊主笔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追悔莫及。人人都知道健康第一,却未必个个都能恪守准则。星期天,我们留出片刻闲暇,一起去体会一段优质的生活状态吧。来啊,健康的滋味真惬意!

  本版联系及参与方法:

  发短信至15221630002(只收短信)发邮件至cbjk120@sina.com相关回复见每周三《新闻晨报》健康周刊和《星期日新闻晨报》健康版

  总第五十七期

  聆听名医故事,领略大家风采。自4月起,我们推出了专题系列报道——《名医大家》。

  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从医故事、一段段起伏的人生经历,我们陆续认识了吴孟超、郭迪、张涤生、陈灏珠、裘沛然、汤钊猷、王振义、王正敏、顾玉东、戴尅戎、邱蔚六、沈自尹、颜德馨、周良辅这14位享誉医学界的名医大家。我们被大师们跌宕传奇的从医经历吸引,也分享着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医学贡献。今天,是《名医大家》系列报道的最后一期,今天将为你讲述第15个故事,认识第15位大家——中国血液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赛娟院士。

  2000年1月的法国巴黎,有着女性科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又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颁发。与以往不同,本届的提名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评委会主席、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克里斯蒂昂·德迪夫教授这如此评价这位中国女科学家:“通过她的研究工作,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女性的科学见地和敬业精神。她的研究对于世界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教授。

  学生——求知若渴,韧性十足

  1966年,正在向明中学读初二的陈赛娟因为外界的原因,被迫中断了学业。两年后,年仅17岁的她成为了一名纺织女工。虽然读书深造的路在当时几近破灭,但她从不曾放弃自己的求学路。1972年,表现优异的陈赛娟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学习的大门再次向她敞开。1978年,全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已经是瑞金医院内科医生的陈赛娟顺利考入了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门下。当时与她同时考入研究生的还有一位名叫陈竺的年轻人。这对同窗,一同留学,互相鼓励,最终成为了生活和科研道路上的终身伴侣。

  早年留学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让陈赛娟很难忘。留学的生涯是辛苦的,陈赛娟如饥似渴地探索着生命的奥秘,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2至14个小时。在经过思考后,她决心以细胞遗传学研究为切入点,架设一座血液学临床和分子研究之间的桥梁,探索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并以此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异国他乡,也有意想不到的挫折。一次,一位美国学者征得了陈赛娟导师的同意,抢走了陈赛娟进行了一半的研究。不服输的陈赛娟就瞒着导师,偷偷在陈竺的实验室里继续工作。半年过去了,那位美国学者的研究还没有任何的结论,陈赛娟却已经公开发表了两篇论文,令人目瞪口呆。

  辛勤的耕耘终于换来了甜蜜的收获,1989年,陈赛娟以最佳评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法国期间,她在国际上首次于“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中鉴定了一种新的分子畸变。在此种畸变中,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中22号染色体BCR基因的断裂点不是位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典区域(基因的第12至14内含子),而是位于BCR基因的第一内含子,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志,也为该型白血病染色体易位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工作模型。

  同时,陈赛娟还发表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血液》、《肿瘤基因》、《白血病》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6篇论文。陈赛娟的法国导师洛朗·贝尔杰教授曾半开玩笑地对他人说:“我不能直接称她(陈赛娟)是居里夫人,但她的确是一位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科学家——创造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

  1989年7月,陈赛娟和陈竺放弃了国外舒适的生活,毅然回到了祖国。两人用在法国争取到的十万法郎基金全部用于购买仪器设备运回国内,并且他们还加入了成立不久的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携手展开了艰难的白血病基础和临床治疗机制的研究。

  为了学习国外的科研体制,利用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他们将血研所的实验室设立在了门诊病房边上的灶间里,遇上那些需要用到超速离心机等昂贵设备的实验,他们就到外面的研究所去借场地借设备做。每次陈赛娟都是把那些贵重的标本、试剂、试管小心翼翼地放在自行车前的篮筐里,无论雨天、刮风、酷暑、严寒,她都坚持不懈。令人欣慰的是,在老师王振义和各界的无私帮助下,陈竺、陈赛娟最终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系统的白血病标本库、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国后不久,陈赛娟就在血癌细胞中获得了巨大的发现。1990年,一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在接受常规治疗后仍未见好转,这一情况引起了陈赛娟的注意。她在显微镜下反复地观察,发现这位病人与其他病人不同,其细胞中具有一种变异型的染色体,累及11号染色体。陈赛娟没有放过它,而是仔细研究了很长一段时期,最终她弄明白了。原来那是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a基因与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发生了融合。随后,陈赛娟便克隆了这个新基因,实现了当时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该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后,美国、法国等国的同行遇到同种的病例,都要专程送到中国请陈赛娟夫妇过目后才放心。

  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领域中,陈赛娟曾遇到过各种困难,但她都坚强地应对了下来。支持着她的,是一份最原始也最坚定的信念——治病救人。每当想到病房中血液病病人痛苦的病容,病人家属祈求的目光时,陈赛娟那颗温柔的心就紧缩了。倔强好强的她在心中许下誓言,要把这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陈赛娟曾这样描述:“一般治疗白血病用的是化疗方法,在杀灭疾病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而我们用的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就好比是将‘坏人’改造教育使它成为‘好人’。”

  妻子——与丈夫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对于陈赛娟的丈夫陈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我国现任的卫生部部长。一个女性要想让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其实并不容易。生活中的陈赛娟努力做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她付出的辛苦自然比一般人更多。

  为了研究工作,陈赛娟和陈竺两人也会经常辩论和争吵。有一阵子,为了保证在家里能有片刻的放松,他们俩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不过正是通过科研上这种富有激情的交流,夫妻两人共同推动着中国的白血病研究不断向前。而在这种互动中,陈赛娟作为一名女性的坚韧与细致不可或缺。

  记得有一次,陈竺在实验时获得一个梦寐以求的数据结果,极度兴奋的他没有细加考虑,便马上向合作者——美国的魏克斯曼教授通报了这些最新数据。进一步核查却发现这个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造成的。学术上一向精益求精、人格上力求完美的陈竺,顿时陷入了自责的深渊,他悄悄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就在这时,陈赛娟对他说:“你要是辞职,就是错上加错,面对挫折你不应该丧失信心和勇气。”正是这份来自妻子的鼓励和支持,让陈竺最终坚持了下去。他们的一位合作伙伴曾这样描述这对夫妇:陈赛娟总以包容的胸怀来看待学术上的分歧,放下争执,用数据和结论审视自己的观点。这一招让陈竺充分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妻子,并在共同的研究道路上携手向前。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无论站得有多高,陈赛娟心中的出发点都永远是患者。她和丈夫陈竺历年来还捐献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用于奖励科研。陈赛娟曾经说过,白血病有几十种,而血研所的研究种类还相当局限。如今,在基本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同时,陈赛娟和血研所的同事们已经开始找寻M2、M5等其它种类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也在探寻攻克人体其它部位肿瘤的途径。在这条赋予人类生命希望的道路上,她的步伐不会停歇。

  精彩预告

  本版专题报道的素材均源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国内首部医学人物系列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该纪录片每周日19:30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今晚19:30教育电视台将播出 《名医大家》系列电视纪录片第十五集《陈赛娟》,敬请收看。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