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运百日倒计时 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01:07  金羊网-新快报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粤剧《广府华彩》。新华社发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讲古大师为市民们讲掌故。新快报记者孟祝斌/摄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高雅唯美的五羊仙舞。新快报记者宁彪/摄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
■"三雕一彩一绣"是岭南文化精髓的体现。新快报记者宁彪/摄

  亚运百日倒计时,广州“80后、90后”喊广味文化回家——听古睇报饮早茶 艇棹珠水叹粤曲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撰写:新快报记者 郭晓燕

  “‘西关大屋’能否客串成‘亚运人家’?不一定做家庭旅馆嘛,可成外宾探古访幽,体味羊城的‘必游之地’。导游?当然是老街坊们啦!”

  “唔该!亚运前让父辈那代的茶楼文化重现吧。亚运要跟老外炫广州,绝对得从‘吃’开始吧!‘饮早茶’是必须的!可如今的早茶变味了。没讲古听,没报纸买,没推车追着‘抢点心’,剩下干吃,真‘杯具’。”

  ……

  广东打造文化强省,广州该做啥?近半个月来,此话题,争论不休。七嘴八舌,出谋划策的,竟多是广州“80后、90后”的新生代。在他们看来,呼吁广味市井文化的回归,乃当务之急。时机上,亚运倒计时百日,就是一个好开始。为什么?因为亚运期间,老外倍增。从游者心态看,很多人不会是来广州观高楼、泡酒吧、听歌剧的——这些,上哪没有?他们更想玩的,应是走街串巷,于点滴的民俗、民风、民情里,感受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古城的独特味道。

  “80后、90后”的后生仔们,几多期望:广州冲刺亚运的100天里,已逝或已淡的那些风土人情,能渐渐回来——它们,曾是老广的骄傲,今后更是。

  而那边厢,放眼全城,一些古风旧俗,其实已悄然再现。细心的你,能数出多少?

  谈民俗

  周笔畅

  广州童谣别失声 再赋新词唱亚运

  ●人物档案:现今中国乐坛极具实力与人气的歌手。人称“笔笔”。“80后”。

  ●语录:“广州好多民俗都好好玩!

  ●采访印象:“笔笔”人在北京,采访只能电联。刚开始,她不是特别能侃,甚至有点木讷。但当话题转入“广州民俗”时,这个女孩突然热情起来,叽叽喳喳,活跃如登台K歌。

  ●亚运百日前心愿:

  “重新听到充满童真的广州童谣”。

  “不知亚运时,广州能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游客们应该也很想见吧!”

  周笔畅说,她最爱的广州民俗,是仿古祭祀仪式——“波罗诞”。“一开始,我老以为是‘菠萝诞’。后来才发现,它和菠萝没关系!”还有上下九的“鸡公榄”——“我至今没弄明白,‘鸡公榄’为啥叫‘鸡公榄’?”她觉着,这些有趣的民俗,定会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

  而让她倍感遗憾的,是广州童谣的渐渐消逝。采访中,她信手拈来,即兴哼唱了几段小曲:“大西瓜真好食,各个都爱他”,“落雨大,水浸街,阿妈担柴上街卖”……“童谣是我们童年一个美好的回忆,每个年代都该有,如果消失了,多可惜啊”。笔笔建议:现阶段,可考虑保留旧时童谣的曲调旋律,重赋新词,唱好亚运。

  谈民情

  东山少爷

  老街不改旧风情 船头来碗艇仔粥

  ●人物档案:原名廖寰。广东本土一线歌手,首张专辑《唱好广州》,一炮而红。“80后”。

  ●语录:“大排档的喧嚣声,街上卖牛杂的叫卖声……好怀念!”

  ●采访印象:黑框眼镜,V领紧身白衬衫,俨然一“潮人”。乍看一眼,确实难与旧时“东山少爷”画上等号,但一开口,却句句难离“西关情”。

  ●亚运百日前心愿:

  “在整治靓的河涌上,有一艘艇仔,能吃上一碗正宗艇仔粥”。

  “老街坊用‘原生态’,去迎接亚运客人”。

  “广州的所有东西,我都希望能‘一成不变’——破败的老建筑、略显颓废的小巷、老街坊们日日如是的生活习惯……”

  “虽然这个是理想,但我一直坚持着”。“东山少爷”说,旧时广州最让他怀念的,可能都是现在城管们工作的重点:开到马路上的大排档,四处推车叫卖的牛杂摊……这些现已几乎无迹可寻。

  他坦承,自己很清楚城市变迁中,有些东西的消失是必然,但他期望着,老街坊们能以最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快速的城市变革,“不急躁,不跟风,继续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

  谈民风

  ●人物档案:羊城最年轻讲古艺人,师从著名“讲古佬”颜志图,艺名“小敬亭”。“80后”。

  彭嘉志:茶楼应恢复说书卖报

  “虾饺、烧卖、小笼包……”彭嘉志用特有的“讲古佬”声线,学着旧时茶楼点心车推出时的吆喝声,像!“那时最喜欢跟老爸老妈饮早茶。虽四处烟雾缭绕,但置身其中的人们,却是悠然的,惬意的。听着讲古,睇睇报纸,慢慢叹下‘一盅两件’……那个浓厚的广味,至今挥之不去”。彭嘉志告诉记者,他对讲古的痴迷,最该归功的就是茶楼。“可惜,现在大家吃正餐一样‘喝早茶’,吃完就走。广州茶楼广味淡晒!”

  ●人物档案:网络原创热帖——《正在消失的羊城》主创之一。“90后”。

  朱伟航:早茶应由“本地人掌勺”

  “广州最具代表的民风?当然是‘饮早茶’啦!”朱伟航认为,现在的广州早茶,多由外地人来掌勺,让其正宗的粤味大为失色。“就和广州人做川菜一样,做得再好,人家四川人一吃,就知道不地道。现在我们早茶,像烧卖、萝卜牛杂……都不是那个味儿”。他说,“亚运不能再‘失礼’咯,得举办个真正的广州美食文化节补救补救。让老广‘味回从前’,也让老外尝尝,什么是正宗的‘广州风味’”。

  ●人物档案:“广州本土网”创立者。“90后”。

  黄健文:望叹早茶时能再“抢”点心

  “一张画满格子的卡片、一个个红色的圆圈小印章,一辆辆来回穿行的点心车……”谈到记忆中儿时的茶楼模样,黄健文笑声连成一片。他最喜欢追着点心车,跟人“抢”拿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蒸笼:奶黄包、豆豉排骨、酸菜牛百叶……“广州饮早茶的乐趣,其实不在吃,而在‘叹’,包括‘抢点心’!”

  亚运前“红船”有望重泛珠江

  叹茶、听曲、赏广绣,一船玩尽大岭南

  进行时

  文化回归

  “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缺字)船争唱木鱼歌”……乾隆年间,《广州府志》内,王士祯的一首《广州竹枝词》,曾道尽珠江上,红船戏水的繁华景象。可如今,红船泛江已消逝无踪,未免让人遗憾。

  不过,亚运临近,好消息传来——红船有望在亚运前重现珠江,且船上各类岭南要素齐备:地道广州茶点、说书、听曲、广绣、变脸……应有尽有,誓让游人闲坐船内,一个来回,已读懂广州。

  楼上看戏品茶楼下观展

  “目前正在和南海神号谈合作,如果成功的话,红船将在亚运前重回珠江。”广州粤剧院总经理余勇告诉记者,既然要做,就要力求“逼真”。用这艘红船把珠江带回当年,必须有很多布置,包括船身的颜色,船上的装饰,船高等等,南海神号很多方面都符合条件。

  根据设想:红船二、三层楼将用作表演大厅,一层作为博物馆,展出广绣、粤剧服装等岭南特色。整个表演大厅也会用岭

  南元素点缀——窗花、脸谱、戏服……当然,还有广州美食,“虾饺、烧卖等早茶点心一定少不了”。

  除了“例牌”的粤曲表演外,红船上还有什么呢?“说书、变脸、广东特色乐器弹奏、观众互动等一系列岭南特色节目将每日滚动。”余勇称。何为观众互动?“市民可能不会唱曲,但可能让他们跟我们的花旦、武生们现场一起做动作……”

  红舟再现日必是感人时

  对于红船的一切,余勇可谓了如指掌。采访期间,他忍不住多次忆起当年——

  旧时由于缺乏陆上交通工具,大多货物运输均走水路。久而久之,珠江上就出现了红船“四起”的热闹景象——两条鲜艳的船只并排行走,一条运货放置物资;一条唱戏表演,夜夜笙歌。有时红船也“着陆”演出。戏台一般设在珠江两岸的码头上,每次必是“万人空巷”。

  “虽然要完全重现当年景象未必可能,但如果首艘红船能引起市民浓厚兴趣的话,我们会再筹一艘。希望珠江上,会有更多红舟荡起。”话毕,余勇闭目回味:“这个场景,一定能感动所有人!”

  (记者 郭晓燕 实习生 方浩娜)

  现在时

  文化回归

  广州城隍庙华丽变身 亚运游客可入殿祭拜

  在老一辈广州人的记忆里,有句俗语:“先有城隍庙,后有广州城。”

  时下,提起广州城隍庙,不少后生仔都“蒙查查”——“在哪?!”

  比起上海、北京城隍庙的风光,广州城隍庙“很尴尬”。

  “上海城隍庙闻名全国,其实,广州城隍庙比上海的级别要高。”越秀区有关负责人“揭蛊”——清雍正年间,广州城隍庙因地处省城,已是管辖全城的“都城隍”,可与北京的城隍庙平起平坐,再加上其建筑规模,以及悠久历史,远非“县处级”的上海城隍庙所能媲美。

  可是,在贵为“明清两朝岭南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后,广州城隍庙,无人打理,沦落残败。直到去年底,才迎来首次大修!

  本次修复以相关史料和文本为依据,对大殿和拜亭作“修旧如旧”——在大殿前恢复城隍庙主要头门和左右廊庑;于前殿门廊前檐口,加“广东都城隍”木匾;前殿大门则挂出——“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木板对联。

  据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介绍:下一步,将把庙前的停车场建成有岭南特色的忠佑广场,并将城隍庙与南越国宫署、文德路文化街连成一体,打造成迎亚运的新名片。

  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透露:亚运前,城隍庙将对外开放,游人可进殿参观谒拜。

  (记者李婷孟祝斌实习生方浩娜)

  记者探营

  城隍爷九月底“上位”

  现时的广州城隍庙,残破已不再。几十名工人正加紧修建。

  大殿和拜亭已基本竣工。大殿正中有三个巨型神像石基座,目前“神像”还空着。据悉,它们将会分别供奉城隍爷、海瑞、杨淑山,而城隍爷的塑像最高,达3.2米,位于正中。三尊塑像均为泥塑,拟于9月底从潮州运至广州。

  在已修缮好的部分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木雕手法的极尽精细。记者看到,前廊上方步梁梁枋雕有福寿、卷草和鳌鱼等各种吉祥图饰,美轮美奂,广味十足。阳光照射下,整个屋檐金碧辉煌,烘衬出了大殿的雄伟和气派。(记者李婷实习生方浩娜)

  完成时

  文化回归

  ●波罗诞

  即南海神诞,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其中十三为正诞,是珠三角地区最盛大的民间庙会。去波罗诞要买个风车,转转运;还要买波罗鸡。据说一千只波罗鸡中有一只会啼叫,如果买到了,就象征“执到好运”。

  老广回忆:从文革时期开始,“波罗诞”绝迹广州。直到近年,市政府提出重现广州民俗风情,这种“热闹似过年”的千年庙会,才重回广州。不过商业、作秀的味道,似乎浓了些。

  ●金花诞

  农历四月十七日是粤、港、澳地区民间传统民俗——“金花诞”的日子。相传“金花娘娘”能佑人生子,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

  老广回忆:虽然日常也有不少善男信女上香求子,但传统的祝礼仪式是2009年才恢复的。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广州人称为“七姐诞”。“七夕”始于汉代,是未婚少女通过手工艺展示来祭拜七姐、祈求姻缘、追求幸福生活的习俗。乞巧节有“卜巧”、“泡巧芽”的习俗。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老广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后,乞巧节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遭遗弃。2005年,乞巧节首次以官方名义,在广州珠村重返历史舞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