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战争日记泄密 吹响阿战终结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02:52  华龙网-重庆商报

  7月25日,反战人士发起的泄密网站Wikileaks(维基解密网)联手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三家西方媒体公布了9.2万份记录阿富汗战争情报的机密文件———“阿富汗战争日记”。由此揭开2004至2009年阿战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引起国际舆论哗然。尽管这些海量情报的真实性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但它们从无数个细节反映了真实的战场。泄密者希望,通过真相的公之于众来改写历史,尽早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观察人士认为,有可能会和近40年前《纽约时报》的报道引发反战浪潮并结束越战一样,这次泄密事件也将吹响阿战终结的号角。

  内幕一

  拉丹每月召集人弹开会

  “阿富汗战争日记”的出炉再次让人们关注消失已久的“基地”恐怖组织头目本·拉丹。美国中情局此前表示,自2003年以来,美方没有再寻获任何关于拉丹行踪的情报。但此次曝光的机密文件显示,美军对拉丹的行踪有所掌握。

  一份解密档案记录着,拉丹曾于2006年在巴基斯坦向招募来的自杀式袭击者开会。泄密文件称,当时的会议在巴基斯坦基达召开,会上恐怖组织头目向6名自杀式人弹下达在阿富汗北部执行任务的命令。报道称:“此类会议每个月召开一次,每次约20人到场。会议举行地点不定。”档案中还记录了本·拉丹出现的位置,如巴基斯坦北部城市Quetta,以及几个阿富汗边境的城市。

  驻阿富汗的国际安全救援部队(ISAF)曾在报告中称,“基地”在2006年招聘自杀式袭击者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拉丹与多名“基地”高层每月定期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开会,并由拉丹亲自对这些“人弹”进行作战指导。

  2008年,拉丹向一位名叫阿卜杜拉的武装分子赠送了一位新娘,以表彰他在阿富汗北部城市策划自杀式炸弹袭击的贡献。还有情报显示,本·拉丹掌管财政大权的手下阿米·阿尔哈克曾在2005年途经伊朗前往朝鲜购买对空导弹。

  最近的一次记录是在去年12月,一名被俘的塔利班称曾在当年年初见过本·拉丹。CIA认为该情报可能是真实的。

  内幕二

  美国北约隐瞒平民伤亡

  “阿富汗战争日记”只是军方的情报记录,并没有专门统计平民死伤,但其中有充分证据表明,美国和北约军队有意掩盖阿富汗平民伤亡情况。

  坎恩是阿富汗偏远山区Malekshay的一位穷苦农民,他自小又聋又哑。2007年3月的一天,一支下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准军事部队进入了他的村庄,当看到荷枪实弹的士兵时,出于恐惧,坎恩转身就逃。士兵们大声叫停的声音他完全听不见,几声枪响过后,坎恩倒在了血泊中。

  万幸的是,他捡回了一条命,随后,美军向村里的长者解释这是一场误会,并提出进行补偿。记录的最后简单地写着,军方拿出军需物资作为补偿,任务继续……这样的误伤平民记录,在“阿富汗战争日记”中比比皆是。

  泄露的阿战机密文件共记录了涉及阿平民伤亡的144起事件,显示共195名非作战人员丧生,174名平民伤亡。有媒体指出,真实的数字可能更高。因为这只是美国和北约军队承认的向平民开火事件,更多武装冲突中的平民死伤没有得到详细记录。

  记录中,军方还刻意掩饰平民死伤数字。2007年8月,美军特种部队向赫尔曼德省的一个院落里投下6枚炸弹。内部文件称,指挥官认为塔利班高层领导人当时正在院落里开会。美国也采取了措施确保“没有无辜平民在院落附近地区”。但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共有300名阿富汗平民丧生。

  内幕三

  巴情报机关暗助塔利班

  “阿富汗战争日记”还披露了巴基斯坦当局在背后秘密给阿富汗的塔利班武装提供指导和帮助。

  哈米德·古尔将军(巴基斯坦前三军情报局局长)在1987年~1989年作为巴基斯坦和美国中情局的间谍,参与了向阿富汗武装组织提供金钱和武器对抗苏联的任务。20多年后,他似乎依然和塔利班有联系。2009年1月,在南瓦济里斯坦某一地区,他与3名自称是“基地”代表的塔利班高官会面,商谈对美军的报复行动。

  关注》

  373部队横行阿富汗 谁挡杀谁

  近日由“维基解密”网站强势曝光的“阿富汗战争日记”,揭露了这场战争里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面。其中一个极受瞩目的重点是北约“373特种部队”这个神秘军团。据透露,这支部队主要由美军组成,直接听命于华盛顿国防部。他们专责猎杀或俘虏塔利班头目,不需审讯即可就地杀掉。

  曝光文件指出,该部队为求目的不择手段,任何妨碍任务者,即使是平民亦难免一死。

  手持猎杀名单行动

  据报道,“373”手中持有一份猎杀名单,上面列有2058名“塔利班”和“基地”恐怖组织头目的姓名,列为搜捕或猎杀目标。“373”部队在阿富汗至少拥有3个基地,分别位于喀布尔、坎大哈与霍斯特。“373”曾杀死阻挡他们执行任务的阿富汗警察、平民百姓,甚至是老弱妇孺。

  成员都是美军精锐

  虽然“373”与阿富汗和其他盟军特种部队共同作战,但估计部队人员是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布拉格堡的第7特种部队直接调来,成员都是“海豹突击队”和“三角洲部队”的军中精锐,主要乘坐“奇努克”和“眼镜蛇”直升机执行任务。“373”直接听命美国国防部,外界之前从不知道它的存在。联合国人权特别报告员阿尔斯顿教授2008年曾前往阿富汗,调查有关军队随便杀人的传言,当时他就警告说,国际部队既不透明,也不负责任。

  案例》

  11阿富汗警察惨遭“373”杀戮

  2007年6月11日的深夜,在贾拉拉巴德市附近的一处山谷,“373”部队和阿富汗特种部队一起出发,去抓捕或杀掉塔利班指挥官卡尔·拉哈曼。当他们在黑暗中接近目标时,有人点燃了火把看到了他们。双方立刻交上了火,“373”立刻呼叫武装直升机前来支援。可是没多久就放弃了任务,迅速返回了基地。后来的内部报告称,他们发现对方竟是阿富汗警察部队,事件造成对方7人死亡4人重伤。联军事后开了个记者会辩称,“当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对方是友军。向联军开枪的人还没穿制服。”重要的是,根本没有提及“373”。

  分析》

  白宫缘何对

  “维基解密”没辙

  此次泄密事件,作为“受害者”的美国政府,反应却相对温和,原因在于对美国国家安全的“触痛”有限。这次公开材料的主要内容并未涉及核心军事机密,且针对目标主要是小布什执政期间的决策。泄密事件令美国震惊的是文件的规模和涵盖范围,而不是内容本身。在美国政府眼里,“维基解密”充其量算得上一个“信息恐怖组织”,只有损其国家形象而无碍于其他。

  理亏的政府需要低调。面对民间组织的挑战,奥巴马政府这次显得比较尴尬:文件揭示的丑行正是其一贯反对的,而政府又不能过度超然,以防揭秘揭出更多麻烦。由于这些文件揭露出了美军对人权的漠视,这不仅可能激起美国民众对政府的声讨,还可能在国会引发更多关注,从而使整个事态变得复杂。因此他们只能蜻蜓点水,既需要做出反应,又不能太过于强硬。

  实际上,“维基解密”触怒美国已不是第一次,但由于其主管人居无定所、收料途径均秘而不宣,爆料手段也不断变换,它的实体不在美国公开活动,只在能保护其权益的国家设立服务器,因此“维基解密”就像一个网络幽灵,美国政府依靠传统手段均无法阻止其运行。

  此次网络公开政府秘密事件,也引发对安全与公民权孰轻孰重的讨论。在“9·11”事件以后,美国政府把安全视为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尤其是《爱国者法》的通过,标志着布什政府以公共安全为名挤压公民权利的成功。不过时至今日,恐怖威胁已不再是美国民众最关注的问题,公民权也就再度成为天平上偏重的一端。从历史上看,美国宪法有关捍卫公民权的规定,始终是一条基轴。尽管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形势以及舆论导向的影响,对安全的关注可能会导致保护公民权标准偏离那条基轴,但这一偏离一定不会太远,并最终会回到原点。

  美国社会具有悠久深厚的自由主义传统,而负有宪法解释特权的司法系统总的来说对公民权的支持也超过安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维基解密”才能在这一个回合的较量中成功胜出。刘卫东(学者)

  反应》

  奥巴马政府赶紧“灭火”

  泄密事件发生后第二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公开回应这一事件,声称被放到网上的军方文件了无新意,但又默认外泄文件所描述的阿战乱象的确存在。

  奥巴马当天会晤美国两党议员代表,随后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他称担心事件泄露出的敏感信息可能危及阿富汗作战人员及行动,但同时又称外泄文件所涉话题了无新意,因为早前均已向公众通报。

  他同时强调,过去7年,美国推行的阿战策略未能应对该地区面临的挑战,暗示外泄文件言及的阿富汗混乱战况应归咎于前任总统小布什。迄今“维基解密”网站公布的文件自2004年1月起,止于2009年12月,基本属于小布什执政时间。

  在阿富汗战争情报被泄露后,奥巴马政府上下一直在忙于“灭火”。7月26日,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同声谴责“维基解密”网站的做法系犯罪行为,并且几乎口径一致地宣称外泄文件属于过时或低级别文件。

  影响》

  美政府陷入艰难选择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泄密事件正好在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阿富汗战争陷入艰难困境:7月份统计显示,驻阿富汗美军当月阵亡66人,为阿战历史上“最血腥”的一个月,美军入侵阿富汗近9年来,共有1215名士兵阵亡,而这场战争还看不到头。另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内部和国会议员也开始讨论对阿政策是否得当。目前国会民主党正在争取尽早通过一份战争拨款法案,而泄密事件发生后,有议员表示将更加仔细审核奥巴马政府的做法。目前奥巴马正面临着一个艰难选择:要么说服国会和民众接受自己的对阿政策,要么尽早让驻阿美军回国结束战争。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络安全专家詹姆斯·刘易斯说,这次事件让他回想起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1971年,五角大楼雇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将美国军方数千页越南战争机密文件泄露给《纽约时报》记者。这些文件讲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始末,以及政府在有关越南战争的议题上如何误导民众等。曝光文件引发全美反战浪潮,并最终导致越战结束。

  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次泄密事件也会最终导致阿战结束,不过这尚有待时间检验。

  链接》

  维基解密网

  再现神秘文档

  据新华社专电 继几天前公布超过9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后,维基解密网站如今发布一份可供下载、但暂不可阅读的加密文件,惹来外界不少猜想。

  法新社7月31日援引美国《连线》杂志的话报道,这份“保险文件”占用14亿字节,出现在维基揭秘网的“阿富汗战争日记”页面以及另外一家文件共享网站。

  网站Cryptome.org猜测,如果维基解密网遭美国当局封杀,或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遭遇不测,加密文件内容便会公开。

  按照《连线》杂志的说法,“无论出现哪种情形,与阿桑奇达成协议的网站志愿者们都可能会发送密码,让下载者能够打开文件”。

  维基解密网先前说,打算推迟公布1.5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目的是保护提供这些资料的人。Cryptome网站猜测,最新出现的加密文件可能包含这1.5万份资料。

  思考》

  网络泄密案

  开启新闻新时代

  阿桑奇通过“告密者”拿到阿战情报后,将材料提供给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和美国《纽约时报》。7月25日,三大媒体公布了各自就阿战秘密文件撰写的大篇幅报道,Wikileaks也在同一天将原始素材公开。

  这一“惊人之举”再次引起舆论有关信息公开和媒体公正的激烈讨论。

  新美国基金会的媒体研究专家克里斯·安德森认为,WikiLeaks或许代表了一个新的新闻时代开启。这是一个属于网络泄密者的时代,它们为记者调查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不过安德森同时表示,记者在拿到新闻素材后,首先应确认其可靠性。“没有人知道什么是Wikileaks,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传统的媒体种类。他们并非新闻人,也不是真的黑客。”

  美国科学家协会研究政府机密的专家斯蒂文·阿福特顾德也认同,尽管Wikileaks带来了新的趋势,仍需要传统媒体来证实消息源的准确性。

  Wikileaks带来的更多的是问题,而非答案。纽约大学新闻学副教授杰夫·贾维斯指出,当一个泄密者本身的身份隐秘,其公开的秘密档案能否真的起到推动信息公开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政府是否应当让更多信息公开,这样才不会让泄密者掌握主动权?

  伦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罗伊·格林斯拉德指出,尽管Wikileaks本身或许并不客观,但是它将更多原始素材公之于众的做法将让新闻更加透明。正如阿桑奇本人所说,新闻应更像科学,原始数据、事实都应是可公开、可证实的。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京报、新闻晚报、中新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