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新思路解决“上楼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09:17  南方日报

  2010年7月30日《南方日报·顺德视窗》AⅢ03版《“洗脚上田”之后如何再上一层“楼”》

  《“洗脚上田”之后如何再上一层“楼”》这一新闻,关注的是顺德龙江镇西溪居委会大胆的创新实践,多年来居委会根据土地日益紧缺的现状,不断引导农民上楼。其实这不能仅仅视之为一个地方的创新,在更大的层面上,这种创新改革理应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农民在宅基地上建设单家独户,天然形成一个个散布各个地方的自然村,这几乎成为了人类开始集中居住以来的一个历史规律,这种自然村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景观,在土地丰裕、人口较少、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它的形成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随着宅基地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千百年来这种农村的居住形态,当前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如何创新思路,解决农民建房与土地日益紧张的困境,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集中了广东绝大部分的财富,贡献广东省的大部分GDP,而这种发展,一直是以土地作为最为重要发展要素之一的大量消耗为前提的。

  目前珠三角的土地利用率已经达了惊人的地步,很多地方甚至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发达国家的土地开发强度,以顺德为例,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已经超过了50%以上,这一数字同样超过了东莞、深圳等地,土地紧缺事实上已成为制约顺德发展、倒逼顺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原因。

  但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如果还是沿袭过去由村里划分一块宅基地,由其建设单家独户的办法显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同时,城中村的不断产生,城市形态、功能、建设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优地不能优用困扰着顺德的发展。

  为此,2001年顺德大胆地推进了宅基地固化改革,按照政策,农村每人可分到40平方米土地作为宅基地使用。即便如此,事隔10之后,大部分农民虽然手握固化后的宅基地指标,土地却总是迟迟难以到手,原因还是土地资源太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早在7年前,顺德容桂街道办也曾经建了一批农民公寓,力图改变顺德农民千百年来的住房观念,推动农民上楼居住,但最后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要农民抛弃千百年来的住家观念、舍小家为大家何其难也。但是,顺德以城市化、工业化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并不能就此打住。

  在不断走向深重的社会矛盾面前,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正因如此,以龙江西溪居委、大良五沙村为试点的宅基地换房试点,不仅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也必然成为实现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探路先锋。

  任何改革或试点,只有惠及民生,让老百姓不吃亏、能受益,才是真正从制度设计与操作层面行之有效的方案,价格上的让利于民、配套上的完善、上市流通上的保证……所有这些,都要求从切实保障农民的现实利益作为最为根本的出发点,这是改革的前提,同样是改革能否最后成功并推广的保证。

  期望西溪试点,能为顺德乃至珠三角破解农民建房与土地紧张之困闯出一条新路。

  王基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