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滇派风筝将赴上海展风采 安宁风筝“巨龙”8月亮相世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2日10:57  云南网

  

滇派风筝将赴上海展风采安宁风筝“巨龙”8月亮相世博

  下月,徐作坤将受邀到上海世博会放飞他的巨龙风筝。

  盘旋的巨龙、漂亮的仙鹤、翱翔的雄鹰、眨眼睛的螃蟹、七彩夺目的喇叭花、活灵活现的鲤鱼等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安宁昆钢生活区外一座山头上的一排民房中,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作坤的工作室。64岁的昆钢退休职工徐作坤不仅是放风筝的高手,更是安宁颇有名气的“风筝王”。下月,他将受邀到上海世博会放飞他的巨龙风筝。

  玩家练成“风筝王”

  64岁的徐作坤,是国际风筝联合会“云南第一人”,多次参加国内风筝比赛获得金奖。或许是风筝让他童心未泯吧,徐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他已经做了30余年的风筝,在他的作品中,小到拇指大小的蝴蝶、蜻蜓、蜈蚣风筝,大到长几百米的巨龙风筝。只要是跟风筝有关的,无论你说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每一种风筝都难不倒他。

  徐老的家乡就是世界风筝之都潍坊,但是风筝手艺并非家传,全靠自己摸索才一步步走到今天。1958年,徐老只身来到云南,环境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却始终没能让他放弃自己的爱好,反而促使他成为滇派风筝的领军人物。

  由于云南地处高原,风向风力不固定,所以云南的风筝必须有独特的结构来提高它的抗风性。徐老从风筝的设计、结构、耐风力和拔高力等方面都重新做了改良,在多次试验之后,他的风筝适应高原山谷气流,拔高力大,耐风性强,飞行平稳。

  在徐老的工作室外,悬挂门外的龙头特别显眼。龙头由170余根竹条扎成,各种色彩绘制的丝布粘贴其上,活灵活现。这个取名“归”的、全长256米的巨龙风筝花了徐老大半年的时间。

  巨龙是怎样放飞的?徐老说,一个人是放不了这么大的风筝,就连风筝线都是有食指一般粗的专业绳子,要让巨龙翱翔在蓝天,至少需要7、8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起拉绳,还要在地上打孔钉桩,大家互相配合才行。这样的大家伙只有在参加风筝比赛、文化表演时才能大饱眼福。这不,前不久在第四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上,就让海内外的友人大饱了眼福。

  48只蝴蝶上天为云南争光

  在大伙眼里,徐老是个倔强的老顽童,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就连家人都反对他制作风筝。

  可倔强的徐老从家里“偷溜”了出来,从每月1300多元退休工资里拿出360元在离家十里多的山头上租房作为工作室。每天,他在工作室一呆就是14个小时,完全把精力投入到做风筝上。

  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徐老,对风筝的投入却毫不吝啬,制作风筝的材料都是价格不菲的“高级货”。屋子里的那捆小指粗的风筝线每米就要50多块,而徐老每年就要用掉几百米。

  30年的风筝制作经验,加上滇派风筝在设计机构上的优势,让徐老在全国风筝比赛中独领风骚,多次获得冠军。2003年国际风筝文化节上,徐老放飞的48只“蝴蝶”给云南争了光,获得一等奖,他也被国际风筝联合会吸收为会员,成为国际风筝联合会的“云南第一人”。

  传承难成为心头痛

  徐作坤告诉记者,现在风筝制作已经产业化,大量机械制作风筝严重冲击到了手工制作风筝,作为传统文化,手工风筝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为什么不把技术传给下一代?徐老无奈地摇头说到:“小孩、孙子都不愿学,太苦了”。徐老曾经收过一些徒弟,都是因为这门技术需要投入的精力很大,却又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收益,所以很多弟子都放弃了。“现在的孩子吃不了苦,我也不愿再轻易收徒弟了。”徐老说着,挽起袖子,那双粗糙的双手上布满了茧子。

  “传统手工的精美制作技术是任何现在机械都无法取代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定要提高人们对滇派风筝艺术的热爱,激励当代新秀成长,弘扬风筝文化艺术。”徐老说着说着,声音哽咽:“我现在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它传承下去,参加国际大赛,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了解制作滇派风筝。”

  记者达娃·梅朵 陈东报道 通讯员蒋林昆摄(昆明日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