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破三难,“石头村”辟出小康路

  ——记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

  □本报记者 黄志凌 周前进 钟晓晴

  7月的春风村,漫山的李树在阳光下翠绿发亮,醉人的果香随着阵阵和风四处弥漫。

  “村里刚刚跟浙江的一个公司签了订单,将在李子林里套种600亩杭白菊,现已种下120万株。”

  “浙江茶商决定在这里投资1200万元建万亩良繁茶基地,村里正与邻村谋划一起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

  7月21日,行走在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的水泥路上,随处可听到村民们谈论村里的新变化。

  求变,已成为春风村人的一种习惯。近年来,面对全村三分之一面积石漠化等恶劣的自然条件,春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共同致富之路。

  正是一次次变化的累积,曾经贫穷的“石头村”发生了巨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不足1800元增长到2009年的6710元,春风村成为富裕和谐新村。

  春风村到底破解了哪些难题,又是如何攻坚破难的?

  破解发展缺“核心”的难题,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引领发展

  苦熬不是办法,只有带领大家苦干,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摘自王家元工作日记

  “这书记,那书记,有本事带着大家发展才是好书记……”7月1日,全省优秀县(市、区)委书记表彰暨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议上,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的发言引起阵阵掌声。

  那天,远在春风村的村民都从电视里看到了王家元。“是他,带领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2004年前的春风村,没有一条能通车的公路,没有一项叫得响的产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800元。

  “群众盼致富,苦熬无出路,增收缺产业,天天怨干部。”县上有关部门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认为:村干部队伍战斗力弱、党员作用发挥不好是导致春风村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

  这道出了春风村人的心里话。因此,在200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村民一致决定:把春风村的未来交到有德有才的人手中。

  “一唱票,我们都惊呆了,不在选举现场、不在候选名单上的王家元,得票率竟高达95%。”腾达镇镇长石均对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王家元是土生土长的春风村人,早在1997年就用外出经商的积蓄在筠连县城购置了商品房,2003年又回乡创业开起了采石场,是村民眼里的能人。

  2004年11月,刚上任的王家元就和村支书一起召开村民大会,公布村两委的目标:3年内打通连接全村3个组的7.8公里长、4.5米宽的环路。

  “如果3年内修不通公路,我这个村主任就主动‘下课’!”村两委的决心,代表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心愿,村民大会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3年不到,春风村不仅铺通了7.8公里水泥路,还修了组道公路8公里,3个组实现了组组通公路,12公里的便民路网让全村90%以上的农户直接受益。

  “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2007年,王家元高票当选村支书。他意识到,条件艰苦的山村要发展,离不开能人,但仅靠个人的能力远远不够,必须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引领群众共破难关共谋发展。

  为抓好春风村党支部建设,筠连县委组织部也先后从部机关下派了4名业务骨干到春风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春风村有3个组,分别是春风组、龙塘组和中沙组。为凝聚力量集中攻破发展难题,王家元在村两委碰头会上宣布所有村组干部统筹调度:“谁都不要说我是这个组的,那个组的事不归我管的话。要村民跟着我们做事情,我们就要拧成一股绳。”

  随后,村支部又在村干部中引入责任追究制,村里议定的工作分配下去后,实行倒计时制,“第一二次完不成扣钱,第三次再完不成就不要当干部了……”

  石漠化山村修公路,原本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没资金、缺材料。怎么办?

  村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投资投劳,仅王家元就拿出了10多万元积蓄。为加快公路建设进度,王家元还让村民从他的采石场取石头。这一切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每家每户的筹资很快收齐。“不管修路怎么苦,村干部和我们一直坚持在工地上。”村民胡怀彬说。

  如今,“吃得亏,打得堆”成为春风村党员干部的流行用语。

  与此同时,村支部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加大对党员干部和村民综合素质及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村民外出学习考察,狠抓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的“三向培养”工作……

  目前春风村基本形成了 “支部带队伍抓产业,干部带党员抓示范,人才带资源抓项目,党员带群众抓发展”的良好格局。

  “这样下去,我们乐意跟着干。”在广州打过工的村民张龙虎对村支部的行动看在眼里,他回村后挑起了龙塘组组长的担子。张龙虎说,龙塘组已迈出了发展的大步子,800亩优质良繁茶已投产300亩,今年还将发展500亩优质良繁茶。

  破解富民缺门路的难题,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

  贫穷并不可怕,只有带领群众大胆闯,才能找到一条加快发展的路子。

  ——摘自王家元工作日记

  “简直忙不过来了,今天又推了四五拨客人。”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前来春风村观赏采购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老板胡怀兵忙得不亦乐乎,“以前是赚不来钱,现在是赚不完的钱。”

  春风村以前被人称为“三多村”:石头多、光棍多、黄山多。村里大部分地方是坡耕地,且石多土少,粮食产量低。在这样的条件下,春风村人一直在寻求产业致富的路子,尝试发展过海椒、火葱、番茄、烟叶、雪梨等经济作物,无不以失败告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资源特色,如何找到对路的产业,将这种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

  2004年新班子上任后,春风村两委迅速达成共识:产业发展要对路,必须尊重科学,选对项目,因地制宜。村支部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从市、县请来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村里大部分岩石缝隙中都有黄泥堆积,虽不适宜种庄稼,但非常适宜种李子树,且产出的李子水分充足、味道纯正爽口。

  然而,要大家放弃祖祖辈辈种惯了的庄稼去栽种李子,不少村民心存疑惑。

  “就在这时,村两委做出决定,所有党员干部首先带头示范。”党员刘国兵回忆说。事实最有说服力。在村两委的引导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群众积极性高涨,开始大规模栽种李子。石头缝里土壤太薄,党员干部就带着村民到几里外的山上去取,一背一背地背回来,填在石缝里;栽了李子苗,又从很远的地方挑水浇灌。短短几年时间,就在乱石缝里种下了上千亩李树,亩产值都在5000元以上。

  随着李树相继投产,李子产量逐年增加,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村民自相杀价,致使独具特色的猫咡湾李子价格节节走低……

  “发展产业必须顺应市场规律,按市场的方法办事。”经商多年的王家元一把抓住了“牛鼻子”。

  村两委找来党员代表和李子大户商量,组建起了“春风村李子协会”,实行“支部+协会+果农”模式,对李子产业实行科学生产、科学管理和规范化销售,协会还与筠连县昕星果业公司签订订单,按不低于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有效保护果农利益。

  李子产业发展壮大了,每到李花盛开、李子成熟时节,许多城里人慕名前来春风村游玩。“客人赏花,还要吃饭,何不让大家发展农家乐呢?”王家元找到党员刘远恒,帮他分析发展第三产业的可行性和前景,动员他带头搞农家乐。就这样,春风村第一家农家乐“刘家花园”顺利开张。

  村支部还把规模大、效益好的党员种植大户和“刘家花园”、“陶然居”等党员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挂牌为 “党员示范户”,与村民结对组成“致富联合体”。由此,在产业发展上,春风村形成了组织牵引、党员示范、联动致富的链式效应。2009年,全村李子总产量达25万公斤,实现产值35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目前全村农家乐也已发展到19家,年收入达70万元。

  中沙组、龙塘组的土壤条件不适合李子产业的发展,如何让这两个组的群众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6年4月,村里大胆招商引资,引来高县3个投资者,成立了筠连县佛来仙居园林有限公司,种植花卉。经与村民代表商量,将320亩集体废弃茶园以每年每亩50元的低价出租,附加条件是以后花卉基地的所有用工必须首先聘请春风村的人。随后,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花卉苗圃基地迅速发展到680亩。

  50元租金的租约,打开了春风村人的新视野。同年8月,村支部提出在中沙组、龙塘组发展茶叶。

  “一亩茶叶一年也就收入三四百元,划不着。”一些过去种了茶树又没挣到钱的村民有抵触情绪。

  但走南闯北的王家元知道,过去是输在了技术上。他带领村民到雅安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不等他开口,春风村村民自发学起了种植技术。

  如今,春风村优质良繁茶面积已经达到1000亩,去年鲜叶一上市就卖到每公斤80元。

  李子、茶叶、花卉三大产业竞相发展,成功破解了春风村产业发展难题。“春赏李花、夏品李子、秋游花圃、冬吃乌鸡”,已成为春风村的特色。

  破解观念转变的难题,跳出小农意识的樊篱,“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春风村的发展之路,是我们共同创造的,春风村的希望之路,还需要我们共同探索。 ——摘自王家元工作日记

  7月9日,高县文江镇党委、政府组织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共30余人,再次来到春风村学习取经。看到满山遍野的李树果实累累,一排排民居干净整洁,农家乐老板笑脸迎客,文江镇党委副书记吴章秀的眼中充满羡慕。

  过去,在春风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些村民存在着小富即安、“等靠要”等思想,主动创业、积极致富、聚力发展的意识不强、斗志不高。近年来,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春风村人跳出小农意识的樊篱,转变观念,艰苦奋斗、爬坡上坎,夜以继日修公路、翻遍山谷寻水源、石头缝中种李树、千辛万苦拓市场,在由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春风精神”。

  2005年,村里大修公路,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村支部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口号,党员、干部、民兵带头,全村男女老少抡着钢钎、二锤上阵。仅仅3个月,就把2.5公里的出山路打通了。

  2007年,筠连县提出“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建设通村水泥路的政策,只要群众修好符合条件的路基,政府就出钱把水泥路铺通。春风村抢抓机遇,再次掀起修路高潮,村民踊跃集资20万元,用最短的时间修整夯实了全村7.8公里环形路路基。

  “从我第一次来到春风村到我们生产出第一批龙井茶,前后只有10天时间。没有厂房,村主任主动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免费供我们使用;没有设备,春风村人无偿为我们运输安装。”今年来春风村投资的浙江茶商方元兴,被春风村人的苦干实干、发展争先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未来5年内在春风村投资1200万元建万亩龙井茶基地。

  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支部又深入开展环境治理,“五好家庭”、“和谐农家”创建评选以及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今的春风村,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文明祥和的景象……春风村那首“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到晚吃一餐”的民谣,如今也被一首流传更广的民歌所代替:“猫咡湾石头多,奈何愚公多;这块石头垒梯田,那块石头桥上搁;这块石头筑大坝哟,那块石头长出金砣砣。”

  “当先进不易,保先进更难。”春风村人对“先进”有清醒的认识。在村委会会议室左面的墙上,张贴着自2005年以来村两委获得的20多张奖状。在这些奖状的上方,12个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成绩属于过去,今后还需努力。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春风村党支部提出,继续发扬“春风精神”,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力争到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把春风村建得更美,让先进旗帜更艳。

  最近,村支部派人去云南西双版纳学习考察。这次考察让村主任刘炳付大开眼界:投资25万元种植的万亩蔬菜基地居然能达到800万元的产值。刘炳付表示,“春风村的发展要上台阶,也要学习走标准化、精品化的发展路子。”

  新的目标将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期待,春风村人不断破解一个个新的发展难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