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统手艺“复兴”想法大不相同 小郭泥塑遭遇创新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3日11:08  大众网-齐鲁晚报

  

传统手艺“复兴”想法大不相同

  刘广玲,1984年出生,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在临沂开一家创意工坊;刘福祥,65岁,农民,刘福祥是小郭泥塑第四代传人。一个现代,一个传统,这两个看似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却为了小郭泥塑走到了一起,也为小郭泥塑的未来进行着着一场创新之争。

  小郭泥塑,起源于山东省苍山县兴明乡小郭村,相传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小郭泥塑造型独特,注重外形的夸张。在泥坯上涂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桃红、黄绿、紫等颜色,最后用黑色进行勾勒,达到多色丰富的效果。有的背部和底部仍露出泥的本色,朴实无华。

  小郭泥塑的“祖师”李宗标从艺天津的“泥人张”,后学习无锡惠山泥人艺术之长,以捏塑神像和各种娃娃出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苍山县志》上有记载。

  李宗标是当地有名的雕塑家,过去当地的一些寺庙道观都请他塑神像,捏泥塑娃娃更是得心应手。李宗标虽没有作品保留下来,其捏泥人的技艺相继家传给其子李占云、孙子李宪志、重孙李玉法,成为小郭泥人最有代表性的直系祖孙四代人。

  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是小郭泥塑艺术的兴盛期。这期间除李宗标祖孙四代外,还出现了一大批有较高捏塑艺术的泥塑艺人。如张永西、张其荣、刘庆昌、李玉祥、刘秀芝等。他们的泥塑作品各有千秋。名声在外>>精湛手艺引来京城客户

  刘广玲的理想是发扬小郭泥塑,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而且还能带来经济利益,一举两得。在这一点上,刘广玲就像一个“风险投资者”。

  7月23日下午,记者和刘广玲一行几经辗转,来到了苍山兴明乡小郭村。虽然偏僻,知道小郭村小郭泥塑的人却很多,只是做小郭泥塑的人并不多,刘福祥的家很好找,他是小郭泥塑第四代传人,村里人几乎都知道他的手艺。

  在刘福祥的堂屋里,正放着近百个刚做好的小郭泥塑,这是为北京客户订做的,堂屋里还堆满了刚收完的粮食。

  “现在种粮还赔钱,靠泥人补贴家用,但是不种又觉得不踏实。”刘福祥说。这些泥塑刚上完色,刘福祥不让人碰,怕弄坏了。刘福祥从里屋里拿出一个装酒的空纸箱,里面装的便是泥塑的成品。

  刘广玲想推广小郭泥人,她简单地和刘福祥聊了几句,便拿出搜集来的卡通样式,问刘福祥能不能做出来。刘福祥看了一眼,似乎有些排斥,说:“这个很简单,能做,但是恐怕不会受欢迎吧?”

  传承困境>>

  传统手艺正濒临失传

  刘福祥坦承,虽然小郭泥塑美名远扬,经过一百多年沧桑世变仍在民间享有较强的生命力,但不得不承认小郭泥塑面临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规模小,工艺粗糙,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等困境。

  受到市场涌现的各类好玩、好看小玩具的冲击,一成不变的泥塑玩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目前,兴明乡泥塑发源地小郭村从事泥塑的群众较前大为减少。小郭泥塑经历了五代传人,前三代艺人相继谢世,第四代传人多在70岁以上,依然钟情于泥塑的仍是这些老艺人,青年人则鲜为问津,出现老年人有心无力,年轻人有力无心的现状。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这门民间艺术将面临断层和失传。

  刘福祥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会做小郭泥塑的只有三四个人,65岁的他是最年轻的。儿子虽然会做小郭泥人,但却不想从事这行,现在在上海工作,“看来只有等到老了,儿子可能会做吧。现在他肯定不会做,他有自己的事业,家里也没强求他。”刘福祥说。

  刘广玲了解到小郭泥塑遭遇到了种种困境,也很揪心,她不想让这门民间艺术失传,所以她想到了很多创新的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小郭泥塑。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门艺术,刘广玲打算亲自到刘福祥家里学习。

  “要想推广一门艺术,必须了解这门艺术!”刘广玲说。

  两代泥塑人的创新之争>>

  形式和内容 各自有想法

  据了解,小郭泥塑的取材,除了人和动物外,还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组合群塑,如“武松打虎”、“桃园三结义”、“梁祝”、“白蛇传”、“牛郎织女”等。然而,在刘广玲眼里,样式传统,正是小郭泥塑的特色,也是它最大的桎梏。

  “现在小郭泥塑已经变成了一种束置高阁的工艺品,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刘广玲介绍,她想要推广小郭泥塑,所以她想加入现代元素,比如做成流行动漫的样式。不管是别人认为自己异想天开,还是夜郎自大,刘广玲还是坚持自己的计划,她将创新分成了两个方面,形式上和内容上。形式上改变泥塑的款式,内容上改变泥塑的传播方式。

  不过,对此刘福祥并不赞同,现在家长对玩具要求比较严格,泥塑怎么还能继续做孩子的玩具?孩子愿意把呢绒玩具捧在床头,难道家长会同意将泥塑捧在床头?

  谈到创新,刘福祥表示,他从来没有停止。说完,他从屋里拿出一个泥塑,这是一个关公像,关公右手持刀,左手捋须,这是刘福祥的得意之作,不久后他就可以做出关公的模具,可以大批量制作了。“将泥塑的体积做大,可能会有更多人来买,而且价格也可能更高。”刘福祥说。

  刘广玲的另一个创新,便是想借鉴一下陶艺吧的发展理念,开一个泥塑吧,让每个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泥塑。由于小郭泥塑是刻好原型后再制作模具,给自主制作提供了可能。

  当刘广玲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刘福祥同意先做一个卡通泥塑,但是他还是不看好,现在年轻人都怕脏,又有多少人愿意玩泥巴呢?

  刘广玲却不这么看,她对自己很有信心,“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自己制作,小郭泥塑为什么就不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呢?更多人了解它,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门艺术。”刘广玲说。

  文/片本报记者王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