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区目前最缺食物和棉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01:52  新文化报

  昨日9时30分,本报读者提供的爱心车辆齐聚本报,大家冒雨装车,将读者们捐赠的爱心物资装了满满三车。听说我们要去灾区,长春市热心读者孙先生也紧急装满整车厢的救援物资,与我们一起赶往灾区。

  10时30分,四辆装满爱心物资的车辆浩浩荡荡地从长春市开往吉林市丰满区前二道乡。

  三名爱心读者帮忙运物资

  几天来,送到本报的爱心物资,一直像小山一样堆积起来。为了尽快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本报特别征集热心读者提供车辆,将爱心物资运往灾区。长春市民徐女士提供了自己的厢货,一大早就冒着雨来了。

  李先生有一辆四米多长的小解放,因为后厢是敞开的,李先生还特意拿了一块苫布,小心翼翼地将车上的物资罩好。

  45岁的王大哥是个特别热心的人,看到本报去灾区送物资,他不但免费提供自己的车辆,还特意买来1000条编织袋。王大哥说,1983年的时候,也是发洪水,他就自愿担任志愿者,去了抗洪前线。这一次,自己的家乡受灾,他推掉了自己的活儿,一定要帮忙。

  听说本报组织读者去灾区送物资,长春市的热心读者孙先生也紧急装满整车厢的抗洪物资,与我们一起赶往灾区。

  热心的姐主动驾车带路

  一路上,雨一直下,车子很难开快。13时50分,四辆爱心物资车终于到达了吉林市里。可是,一条去往丰满区前二道乡最近的路,因为大桥被洪水冲毁,已经无法通行。这样,就需要车队绕行。可是乡路不怎么好找,大家绕了几圈后,一边走一边打听。

  巧的是,记者两次问路都问到了同一位的姐身上。这位车号为吉BT1355的的姐,打开“双闪”,开车在前面引路。

  物资刚到 村民开始再次撤离

  15时30分,物资车距离前二道乡政府所在地只有1.5公里。沿途所见的房屋大量受损、倒塌,许多村民的院内已经搭起救灾帐篷,庄稼被冲毁,随处可见淹死的牲畜。

  吉林市丰满区前二道乡位于永吉县口前镇的下游区域,与口前镇相邻。全乡共有11个村,其中,5个村因地势低洼或与五里河畔相邻,在7月28日的那场汛情中,受灾严重。全乡受灾人口707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90.4公顷,绝收面积1068公顷,倒塌房屋960间。

  15时40分,记者赶到乡政府所在地的二道村。16时整,乡里村里的干部开始组织村民再次撤离。

  井水细菌超标无法食用

  “缺的东西太多了,但最主要的还是食物和棉被。”昨天,前二道乡党委副书记李柏松告诉记者,上次洪灾过后,水、电、道路等设施全被损毁。目前,水和电已经有部分恢复,但水仍然不能饮用,而且因为家里清淤,村民还不能回家。

  在每个受灾的村,都设有供餐点。那里支两口大锅,一口煮米饭,另一口做汤。

  吉林市丰满区委宣传部的张巍向记者介绍,上一次的汛情过后,乡里和社会一些救灾物资就送到。“开始的两三天,村民只啃面包。”

  看到本报送来的读者捐赠的四车救灾物资,李柏松很感激。他说,现在受灾的村子主要缺少食物、日用品和口罩、手套、靴子等物品。“但是,最急缺的还是食物和棉被。”李副书记说,大水过后,村民家的粮食几乎都被泡湿了,而水井的水经过检测细菌超标,无法食用,灾后靠的主要是救灾物资。在本报四车物资送到乡里前,全乡村民拥有的食物只够吃三天的。

  汛情过后初期,每家只能分到一条棉被。直到现在,每家也只能分到两条左右。

  村主任帮300多村民脱险

  记者赶到二道村时,没有见到村主任。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挨家挨户搜查,看有没有村民未撤离。

  二道村村主任叫李兴环,7月28日那次汛情过后,他组织大伙处理善后工作。村民告诉记者,7月28日,有300多位居民被困水中。当时,李兴环组织救人,将300多人一个个疏散出去。可当李兴环回家时,发现自家刚盖9个月的房子,已经被冲得无影无踪。他包的80多公顷地和农机也全部被泡。

  可是,他来不及想这些,马上开始了灾区善后工作。李兴环说,这几天,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妻子和孩子住在亲戚家,而他常在村头五里河边的帐篷守夜。为村民看家的同时,如果遇到下雨天,他还要巡查水情。

  志愿者帮忙拽出翻沟吉普车

  志愿者王大哥,是个乐观开朗的中年汉子,他开车帮忙运送读者的救灾物资。从前二道乡返回吉林市区时,雨越下越大。刚出村口的路面水流很深,已经没过膝盖。路旁边还有深沟,许多车辆和村民滞留。

  王大哥与乡里的干部及其他志愿者一起,调动一台志愿者的铲车,把路旁的土堆推掉,疏通水路。18时左右,一辆吉普车行至此路段,侧翻在沟内,一半没进了水中,好在车上的人没事。

  大家赶紧找来铲车,连接上钢丝绳往出拽,可是需要有人在吉普车内把方向盘。车主有点害怕,王大哥便自告奋勇。当车顺利被拉出来后,王大哥在车主连声感谢中离开了。王大哥始终不肯透露姓名,记者还是偶然间看到了他的身份证,才知道他叫王凤余。

  记者离开时,当地还在下雨。后据了解,雨大约在18时20分停了,乡及各村的干部一直忙着组织人力排洪泄洪。

  本报记者 冯艳 艾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