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防洪堤上,快报记者体验守坝一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03:21  现代快报

  

防洪堤上,快报记者体验守坝一夜
8月4日晚,村民正在江宁区江宁街道新铜社区烈山河段守夜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上月中旬,南京江河湖水位均超警戒水位,汛情告急。最近,随着降雨减少,上游来水平稳渡过南京,南京水情稳定,长江水位虽仍超警戒水位,但在逐步回落。即便如此,南京仍有1万多人坚守在江湖河堤坝边。前晚,记者兵分两路,分别来到固城湖跃进圩和江宁烈山河段,与他们共度守堤一夜。忍受着蚊虫叮咬,在满是杂草和烂泥的堤脚边巡堤,不到凌晨1点,记者已经吃不消,而对于守坝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多月来最为普通的一夜。快报记者 常毅 赵丹丹

  固城湖跃进圩

  巡查一圈要花4个小时

  绕7500米长的高淳县固城湖跃进圩巡查一圈,圩局主任许人武得花上四个小时。四个小时的路途,不能走平坦的坝顶,得走坝根。那里杂草丛生,蚊虫肆虐,却是可能发生渗漏的地方。四个小时的路上,会遇到14组巡逻队员,他们每组负责一段圩坝,24小时不停地巡查。连续几天的高温让固城湖水位持续下降,但前天,仍超出警戒线55厘米。

  夜10:30

  夜11点凌晨2点

  每天沿跃进圩至少跑一圈

  前晚10点半,跃进圩防汛抗洪指挥部的灯亮着,墙角堆满了方便面和纯净水,一只半大的青蛙蹦着,整个会议室空无一人——人都上坝了。一张值班表贴在墙上,下方写着12个字:“风雨无阻,周而复始,轮流值班。”里间办公室门开了,59岁的圩局主任许人武走了出来,他手里拎着一个充电式大号电筒。爬上大坝后,许人武跟那里值班的指挥部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开始夜间巡查。记者与其同行。

  自7月14日防汛抗洪指挥部成立后,许人武每天沿着跃进圩至少跑一圈。“巡查一圈得4个小时。”许人武边走边说。脚下这段跃进圩东侧洼地里,是片片相连的水塘,闻名遐迩的固城湖大闸蟹就产自这里。跃进圩高10米左右,圩外朝湖一侧斜坡用石块砌成,圩内则是筑以掺杂着石子的土方。从近10米宽的坝顶走下来,经过一段8.5米长的斜坡,来到第一个平台,平台宽10米,接着又是一段9.5米长的斜坡,然后就是第二个10米宽的斜坡,这里就是大坝根部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大坝能够抗住圩外巨大的水压。

  夜11点

  蚊子叮出一个个大包

  许人武沿途巡查的路线是沿着大坝根部。“如果发生渗漏,一般是在这里。”但这里根本就没有路,而是大坝和水塘之间的斜坡,杂草过膝,草丛中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土坑。跟坝顶不同,这里没有风,闷热得要命。电筒灯光下,不时有癞蛤蟆慢腾腾地爬过,有时甚至爬到脚背上。没几分钟,记者的脚上就被蚊子叮出一个个大包,奇痒无比。

  许人武边走边拨开草丛,打电筒弯腰检查大坝。许人武心里有张“地图”:跃进圩哪些地方原来渗漏过,此次汛期来临时该重点防查的;哪些圩段往年进行过加固,哪些需要加固但还没来得及做的;圩上7个涵洞哪个存在渗漏,需要设置观察点的……因此,每天巡查大坝时,许人武都是有的放矢。

  20多分钟后,许人武带记者回到大坝上。这里有一个茅草棚,木头搭成,编织袋裹在外面,再盖一些茅草。棚子里有一张“床”,其实就是一个铺在地上的编织袋。这是第七观测点,64岁的孔春亚和68岁的孔祥林是这个点的巡逻队员,他们都是固城镇振兴村村民。

  凌晨2点

  黑暗中不断闪烁的电筒光

  离开了第七观测点,许人武和记者继续回到坝根巡查。23点10分,再次回到大坝上时,记者一眼看见大片的水面。“这就是固城湖了。”许人武用电筒照了照水面。7月16日那天,高淳下暴雨,水位眼见着往上蹿,固城湖水面有30多平方公里,风起时,两三米高的大浪打到坝上,村干部们挨个站在大坝上,身上被打湿也不敢离开。“那个时候,就怕大坝出事,直到风停了,大坝没事才敢走。”

  夜色中,四周一片黑暗。但远处大坝下,每隔一段都能看见一处电筒的光柱在坝根下晃动,那是巡逻队员在巡查大坝。昨天凌晨零点20分,东方出现一弯月牙。巡查的路才刚过半,记者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眼皮也直打架。许人武白天曾轻微中暑,现在步子却不慢。凌晨2点半,记者和许人武终于回到指挥部,记者立马瘫倒在床上。

  永远在路上的“接力棒”

  在每一个观测点,记者都看到巡逻队员手里拿着一个用红漆写了字的黑乎乎的短棍。孔春亚手里的是“跃进圩16号”。“这是我们的‘接力棒’。”许人武说。

  跃进圩防汛抗洪指挥部一共有60个“接力棒”,编号从1到60。7月15日早上7点,28名以村民和村干部组成的巡逻队员到位后,被编成14个组,分别负责一段大坝的巡查。为了保证巡查工作快速高效,指挥部采用了一种“接力棒制度”。指挥部每隔一段时间,就按序号发出一个“接力棒”,接到棒的巡逻队员要拿着它,沿着坝底巡查,遇到有渗漏就插上一个小旗帜做记号,然后向指挥部汇报。当巡查到下一段的起点时,就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个队员,再回到起点去接下一个“接力棒”,继续巡查。防汛最紧张的时候,指挥部每个小时发出一个“接力棒”。每个观测点也就必须在1小时内巡查一遍,24小时循环往复。直到最近,水位下降,指挥部才改为3个小时发出一个“接力棒”。发出的每一个“接力棒”,都伴随着队员巡查完每一段坝根。“这是个土办法,但很有效,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许人武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