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柳条变“金条”出国赚“洋”钱 透视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的喜与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6日12:38  大众网-齐鲁晚报

  

柳条变“金条”出国赚“洋”钱

  临沭县是全国知名的“中国杞柳之乡”,有着1360年的柳制品编织及使用历史。目前,全县柳条种植面积2万亩,柳编加工企业128家,从事柳编人员近6万人,年创利税7000万元。

  柳条给农户带来收入、给企业带来利润、给地方带来税收的同时,因受柳条种植成本增加、种植面积减少、柳编产业品品牌意识差等因素影响,柳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农 户在编柳篮。农户>>种编柳条占全家收入60%

  农闲时,临沭县郑山镇北沟头村村民席永生便到集市上买柳条,编篮补贴家用。“一年我就编4个月,专编长48厘米、宽32厘米、高14厘米的方篮。”席永生说,她一天能编20个,成本1.5元/个,卖给货商4.5元/个,纯收入3.0元/个,4个月稳赚7000元。席永生说,如果不外出打工,编柳条占她家收入60%。

  “我种了1.2亩柳条,自己编篮子,一年收入15000元。”北沟头村李霞说,她常年种柳条,一年割2季,亩产干柳800公斤。今年市场价干柳7元/公斤,亩产值5600元,而庄稼亩产值1500元。遇到行情好时,干柳就能赚一笔,自己再编成篮子,收入就能翻一倍。

  “自种自编柳条占全家收入60%左右。”李霞说。

  采访中,不少农户表示,编篮子需要耐性,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比较好奇,很少有编篮的。另外,这两年出去打工的人多了起来,打工比种柳条赚的钱多,真怕柳条编织工艺断层。

  企业>>

  一年出口额达1100万美元

  55岁的邱炳胜,从青云镇一名普通柳条种植户,经过10年奋斗,成立了临沭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提供万余个工作岗位,缴税690万美元/年,出口额1100万美元/年。

  1992年,邱炳胜开始联系青云镇柳条种植农户,农户编篮子,他收购后再转送连云港市柳编企业,从中赚取差价,以此积累了原始资本。之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为扬州、镇江等地柳编企业供货,再到后来,参加广交会,直接为国外货商供货。

  “产品主要供欧美等30多个国家,通过广交会等展会,货商提供所需电子柳篮绘图,公司编织技工根据柳篮绘图编成实物,再由公司下属20多家柳篮生产点放货,农户根据样品编篮子。”邱炳胜说,企业在货商与农户间搭建了互通平台。

  随后,记者采访了临沭几家柳篮加工企业,企业主纷纷表示,受人民币汇率、劳动力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仍有不小压力。做企业要打品牌、讲信誉,在出口的同时扩大内需,创新柳篮工艺,让国人认同柳篮就像使用编织袋一样,这是柳篮的一个发展方向。

  政府>>

  加大政策扶持做强柳编产业

  据了解,临沭县有柳编加工企业128家,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集群基地。目前,全县种植柳条面积2万亩,直接从事柳编编织人员达6万人。

  临沭县外经贸局副局长吴庆文称,柳条产业在创税、带动就业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制约问题。近年来,化肥农药价格上涨,柳条种植成本增加,不少条农改种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发展速度减慢。

  吴庆文称,柳编产业缺乏大龙头企业带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柳编产业品牌意识差;柳编企业国内市场开拓意识薄弱等因素制约着柳条产业发展。

  “我们有10万人的专业技术编织队伍,128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还有3000多人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这些都是发展优势。”吴庆文说。同时,县里已对柳条编织企业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柳编产业管理水平;成立柳编工艺品研究所,建立自主创新研发平台;引导出口企业强化品牌建设,实现柳编产业发展的新跨越。要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健全柳编产业的营销网络,促进全县柳条产业发展。

  文/片本报通讯员高奎吕永国本报记者车少远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