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河套地区的远古与“文明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2日20:52  内蒙古晨报

  

解读河套地区的远古与“文明变迁”

  “河套地区是游牧民族的摇篮,也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根据地。”自治区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撰文认为,河套平原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游牧的天堂。自古以来一个个游牧民族在这里逐水草而居,繁衍生息,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绵延千里的阴山、贺兰山是河套地区的天然屏障,山巅上斑驳陆离的岩画,是刻在山岩上的史书,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描绘游猎——游牧民族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民歌里的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这是北朝的一首民歌,唱出了敕勒川苍茫辽阔、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自然风光。

  潘照东认为,敕勒川就是今天阴山以南的土默川——河套地区。在北魏时,因为敕勒人居住于此,故称为敕勒川。敕勒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迁徒不定,行居多乘高轮车,也被人们称为“高车族”。

  敕勒人生性勇敢,擅长歌舞。与今天内蒙古草原的“那达慕”颇为相似,《敕勒歌》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首民歌以雄浑壮阔、刚健豪迈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草原诗歌的代表作,并影响到唐代诗歌的风格。

  兵家必争之地

  “河套,在中国北方居于控制之下的兴盛之地。”潘照东认为,河套地区南望关中、中原,居高临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控制河套,则可以以阴山为屏障,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保证关中、中原地区的安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占据了河套,则可以作为根据地,南下关中,逐鹿中原,势如破竹。因此,河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场所。

  顾阻禹《读史方舆纪要序》“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顾炎武《天下郡田利病书,河套序》“河套地迥迥占千里,其土肥沃,可耕粟,三面组合敌难入,面战可防守。”

  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与河套地区游牧民族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数百年,双方你进我退,互有胜负,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在丽山下杀死了“烽火戏诸候”的周幽王,灭亡了西周。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河套的战争时断时续,战争在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和社会财富巨大破坏的同时,也成为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一些草原民族从战斗中发展状大,甚至入主中原,推动了社会的政治更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潘照东撰文认为。

  影响历史进程

  曾经有人说,内蒙古是中国的历史后院,然而,每当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套地区便走上前台,甚至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

  史料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按照“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如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支那(中国),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的既定方针,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占领东北之后,即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内蒙古,指向华北。

  1936年10月,日伪军约4万人进犯红格尔图、百灵庙,国民党驻军傅作义部在蒙汉群众的支持下,顶住敌人飞机、大炮、毒气以及冰雪严寒的侵袭,不畏强敌,奋勇抗击,浴血奋战,歼灭敌军5000多名,伪“大汉义军”起义4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辎重。

  全国各界民众盛赞百灵庙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赞扬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天津《大公报》1937年1月15日发表社论,称“绥远抗战之役,不仅取得中华民族史上光荣地位,且之作为中华民族史上重要转折点,史迹昭重,万世不灭。”

  潘照东说:“1941年初,日伪军以数万兵力进犯河套,如日军企图得逞,不仅河套地区将尽入敌手,陕甘宁边区的背侧也将受到极大威胁。在五原以北的乌不浪的阻击战中,傅作义部和宁夏马红逵部增援的35师并肩作战,付出较大牺牲,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马红逵部81军35师千余名官兵为国捐躯,汉、蒙、回族官兵的热血散在了祖国大地上,共同浇铸了抗敌御寇的钢铁长城。

  3月20日,傅作义部发动反攻至3月23日,收复五原,歼灭日伪军3400多人,俘敌300多人,缴获大炮16门,汽车50多辆,大批军火物资。河套抗战被誉为“五原大捷,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重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保证了陕甘宁边区背侧的安全。

  因河而名 因河而兴

  黄河,内蒙古,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水利枢纽。河套地区渠道如网,排灌相连,道路畅通,绿树成行,农田一碧千顷,充满生机。河套,因河而名,也因河而兴。

  人们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黄河,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穿越崇山峻岭以巨龙腾飞的身姿和排山倒海的气势,浩浩荡荡奔流向前,流经河套平原,好像迷恋这里的平川沃野,缓缓流淌,润千里牧场,沃万顷良田,三千里河套,禾为三丰,草为之荣,诗为之兴,歌为之美。

  宁夏的银川平原,人称为“前套”;“西套”内蒙古巴彦淖尔平原,人称为“后套”;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人称为“东套”。

  河出百川,水绕平野,渠道好网,平畴如织,是为河套。引黄之水,浇灌沃土,滋润禾苗是为“套灌”。

  “因为有黄河,所以有河套。因为有套灌,所以有河套之富。阴山山脉,阻挡北方草原的寒流,黄河流淌,千里沃野。自古以来,河套便成为农业丰饶的塞上江南。”潘照东撰文这样认为。

  河套的水利建设始于何时,目前可以确定的首推宁夏的秦渠。战国时,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兴修水利,嬴政继位后,用水利专家郑国修郑国渠,灌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率并诸候。”秦渠的修建,开创了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北征河套,逐匈奴与阴山之北,移民实边,大力垦植,河套富庶如同关中,称为“新秦中”。汉武帝时,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战胜匈奴,在河套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发农业,汉武帝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本报记者 李爱平

  ■富庶的河套平原因河而名,因河而兴(资料图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