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龙村支书“跪”出致富路 引来153家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2:36  华龙网-重庆商报

  海龙村,曾是一个贫困村落:2001年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80%的群众散居在土房里。8年后,这个穷村却焕然一新:村集体年收入412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9643元,是重庆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倍多,不少人家拥有了舒适的楼房。更让人称道的是,2002年以后,村子再没有发生一例治安刑事案件。为什么在短短8年时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

  村支书受辱仍坚持修路

  2001年底,经过公推直选,36岁的鄢静,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拿出上万元带头集资,凑够了38万元材料费。自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拉起了一支百八十人的筑路队伍。

  由于公路要穿过村民樊开容家的荷塘,她死活不同意让道,声称除非鄢静下跪求她。面对此情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扑通”一声,跪在她的面前。樊开容心头一软,默默地离开了。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长的致富路就修通了。郑玲幼年父母双故,一直与外婆相依为命。年近七旬的外婆为了供给她生活费,一直从事家政服务。外婆突然罹患乳腺癌,治病费用昂贵。村“两委”召开专题“议事”会,决定每月给郑玲家补贴200元生活费。鄢静觉得这笔钱不够用,又自掏腰包,每学期捐助郑玲1200元。

  劝离企业亏了自家房租

  如何让一穷二白的村庄走出困境,是一个棘手难题。2002年,他自费考察了小岗、华西等名村,决定发展集体经济。2003年,重庆市主城区调整经济结构、一些中小企业亟须找到新的“落脚点”。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但发展之路很不平坦。村民张治友闯进会议室,对着正在开会的村干部大发雷霆:“搞集体经济,无非是让公家的票子落入你们的腰包!”

  鄢静说:“不管受多大委屈,也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建厂房资金不够,村干部就一起凑了90多万元。企业观望情绪浓厚,鄢静就动员租住自己房屋当作坊的正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搬进村集体建的厂房,自己每月却损失5000元房租。现在,海龙村入驻企业已有153家,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集体收入达412万元。

  在民营企业内发展党员

  徐瑞君在海龙村创办靖悦公司前,对在民营企业发展共产党员很抵触。“组织建设不能有盲区。只有把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基层的战斗堡垒。”鄢静决心改变徐瑞君的认识。一次找徐瑞君谈心,他说:“企业有了党组织,党员就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会形成一种向上的氛围。”徐瑞君耐不住鄢静的苦口婆心,就让步了。如今,村内不少私营企业的会议室都悬挂着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

  2007年,海龙村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设置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托农业产业链,建立海龙村·大河村农业联合党总支,实现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如此一来,满盘皆活。青年创业支部定期举行技能培训,48名党员中有10人带头创业,他们还动员5名外出务工的能人返乡创业,扶持9名青年创业成功。

  买个灭蚊水都上公告栏

  海龙村办公楼下有一个村务公开栏,按照时间顺序,一页一页地张贴着7月份的收支明细表,大到数万元的建设费用、小到17.8元的灭蚊水和12元的笔记本,都一目了然。

  集体经济强大起来后,海龙村党组织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只是手段,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才是目的,于是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百姓身上,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了97套联排康居房,又修建了8公里的柏油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村里还建立了民生关爱资金,为村民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近两年,村里修建了3520平方米的海龙文化休闲广场和宽敞的村级服务中心。“昨天,我们努力战胜贫穷和愚昧;今天,我们竭力克服自私和狭隘。”海龙村史展厅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据新华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