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拉绳新政”十天夭折 有惋惜有赞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7:30  南京晨报

  8月29日晚高峰起,新街口周边繁华路口慢车道上,陆续拉起标有“警察”字样的“拦路绳”,此后,全城上百路口开始推广。然而,10天后,也就是9月8日下午,这些绳子不见了。拦路绳,出现在南京街头不过10天便消失了,但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结束,拦路绳是不是丢了南京人的脸?但除了拦路绳,还有啥办法能管住行人乱闯红灯的不文明行为呢?

  现状

  治理闯红灯,“拦路绳”拉了10天不到

  最早拉起绳子的是华侨路、上海路路口。8月29日下午晚高峰,车流湍急,非机动车也很多,3个道口的慢车道上,红灯亮起时,交通协管员纷纷拉起标有“警察”字样的警戒绳。这一通常在事故现场才用的警戒绳,当日被协管员一头拽在手里,一头拴在栏杆上。红灯亮起,绳子也牵起来,暂时拦住行人的去路;绿灯亮起后,协管员就把绳子收起来,看着骑车人有序离去。

  现场维持交通的机动大队交警说:“这是大队的一次大胆试点,目的是为了治理特别难管的非机动车闯红灯。”紧随其后,从8月30日上午起,新街口淮海路附近香港城路口的慢车道上;新街口中心转盘路口;中央路、玄武湖隧道交叉路口的慢车道上;北京西路西康路路口……从新街口四环路周边往外拓展,凡是南京非机动车流密集的大路口,陆续拉起了红白相间的塑料拦路绳。交管部门表示,经过试点,此举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迅速在全市195个文明示范路口推广。

  网友很快作出反馈,民间统一给这样的绳子一个名号“拦路绳”。不过,9月7日上午,全国道德模范、南京文明交通形象大使陈光标去新街口路口协勤时,记者已注意到,协管员没再拉红白相间的绳子,在路口挥舞旗帜劝阻非机动车违章的陈光标则明确表示他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这是对文明古都形象的损害。到8日下午,在南京市此前拉绳的各大路口慢车道上,“拦路绳”均已不见踪影。

  反馈

  赞成派 拉绳子不好看,但确实有效果

  市民周先生是昨天下午才注意到慢车道上的绳子不见了,起因还是一起碰擦事故。昨天下午3点左右,他驾车自北京西路往新街口办事,开车由北京西路往西康路路口右拐时,不慎跟同向直行闯红灯的一辆自行车擦上了,“当时右转是绿灯,直行是红灯,我打方向右转时根本没料到,他会突然冲上来。”几个开车的朋友听他诉苦,纷纷抱怨都有类似的教训。

  家住迈皋桥附近的李老师每天开车经过中央路一线,他说:“开车闯红灯,有轮下的感应线‘拦’着,一闯立马罚掉200块;如果各大路口都有协管员拉绳子的话,就等于给骑车人加了一道束缚的‘线’,虽然没有违法成本,但至少可以管住自行车、电动车的车轮,让他们没法闯红灯,路口的交通秩序,明显好多了。”“5年前我在苏南一个城市,就看到在路口有拉这样的绳子的,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效果的确很好,行人和自行车不会闯红灯了。”外地来宁工作的黄先生对记者表示,如今每天骑车上班,也偶尔因为赶时间而闯红灯。“一看到拦路绳有点不适应,但至少能规范大家的行为了。”他觉得,拉绳子的做法虽然难看了点,但也是让大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未尝不可。“以前每天都要嗓子喊哑了,退后!退后!结果还经常被人家骂,有了绳子之后就好多了。”在长江路路口执勤的一位协管员告诉记者,他认为这种拦路绳很有效,希望能够恢复。他介绍,“也不是市民素质都不行,往往是一个人闯红灯了,后面人就呼呼地跟上去了,喊都没有用。”在用上拦路绳的几天里,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压力一下子小了不少,“直接一拉,骑自行车的远远看到就减速停下来了,大家就都很守规矩了。”如今没了拦路绳,只能靠吹哨子,他告诉记者,经常一班下来说话都没力气了,“有的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多了还有人会和你杠起来……”

  反对派 拦路绳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表现

  记者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反对。“路口都是一条条绳子,搞得人人都会闯红灯一样,不是丢南京人的脸吗?”在新街口一写字楼工作的顾小姐说,这条拦路绳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记者在多个路口随机采访,多位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拦路绳让被拦下的人难堪,也影响了南京的文明形象。记者注意到,在网络论坛上,有网友把拦路绳的照片发上去之后,引发了一轮热烈的争论,不少网友斥为丢人之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质疑拦路绳影响城市形象的声音外,还有多位市民提出,这样的拦路绳实际不帮忙反添乱。“这样一拦,谁也走不了了,我骑车想拐弯也被拦在后面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女士告诉记者,拦路绳上路第一天就让她窝了一肚子火,“当时在汉中路的一个路口,直行是红灯,但我要右拐到莫愁路上去,前面绳子一拉,自行车全被挡住了,谁也走不了。”她说,当时自己差点就和协管员吵起来,因为正好是赶上班的点。她认为,这种绳子纯粹是添乱,“要管闯红灯,不是有小红旗吗,干吗非要拉个绳子啊。”

  交管部门 “挺有效的但没办法坚持”

  从7日开始逐渐消失的“拦路绳”,在南京慢车道上存活的时间,不过10日。记者随即向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咨询,对方坦言:“开始觉得效果很明显,也是为了节约执法成本,在主城各大路口全面推广;后来反对声很多,不少市民说影响城市形象,我们也没办法,没能坚持下去。”

  在新街口、山西路、北京西路等繁华路段,记者跟执勤交警聊起“昙花一现”的“拦路绳”,民警们多显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啊,上面突然就说不拉绳子了。”

  “我倒是觉得效果挺明显的,你不知道,路口管理交通违法,最难的就是非机动车闯红灯,人多,量大,特别难管。”一位警花跟记者诉苦,“他们(协管员)其实很辛苦的,吹哨子挥旗子,都没用。前几天,拉绳子的时候,路口秩序明显好了,虽然也有骑车的市民会抱怨,但大部分人都有序地停在绳子后面。”

  一位交警大队分管秩序的副大队长直言不讳:“不拉绳子,主要是绳子拉起来没几天,不少人说最近文明城市检查,南京又进入了青奥会时间,外宾多客人多,来去看得多了,绳子很影响城市形象。”不过,天天在一线跑,他觉得,“拉绳子的目的,正是为了城市形象,你看拉起来的时候,很少有闯红灯的骑车人,机非碰擦事故也少了很多;但绳子一撤,闯红灯的骑车人,照样成群结队!用绳子帮忙,你以为我们自己不觉得难看啊?实在是警力有限,是没办法的办法!”

  专家观点

  如果有效果不妨坚持下去

  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徐琴,对于拦路绳的好坏,她觉得“真是很难讲”。对于目前行人闯红灯现象,她认为目前城市居民的行为的确和城市文明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口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新加坡也曾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们在城市管理中就有一个说法,叫做“文明是罚出来的”。“如果拉拦路绳真的有效的话,那就不妨拉它个3年,只要能拉出市民的文明出行习惯就好。”徐琴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城市管理要有一个长效管理的机制,不能一直跳不出突击式和检查式的圈子。对于拦路绳短暂上岗又因影响文明形象很快的消失,她表示很无奈。拦路绳短命的背后,折射的是目前城市管理中追求短期、疲于应付检查的种种弊端。

  既然存在不少行人和骑车人闯红灯行为,那就不要怕难堪,既然存在不文明的行为,就不要去粉饰它。她认为,如果拦路绳真的有效果的话,那就应该坚持下来,哪怕难看个一两年,只要真能规范市民的文明出行行为就好。她建议,不妨在几个路段用拦路绳继续试验一下,看看半年下来究竟效果如何。

  ■新闻延伸

  南京近年“夭折”的治违新政

  在治理交通违法上,以智能交通管理闻名全国的南京城,近年真正是出尽花样,多数却匆匆夭折。

  闯红灯曝光 1998年起至今,几乎每隔两三年,南京市交管部门就会通过媒体,将骑车人或者行人闯红灯的姓名、单位甚或照片公开曝光。最近的是在2008年8月,南京各大队交警上路拍照曝光“闯红灯”,凡被抓拍的闯红灯者,次日会在当地主流媒体上“亮相”。此次“大头照”行动,持续了不到两个月,此后路口不见抓拍行人违章的交警。

  固定隔离桩治理机动车占道 2008年9月,城市主次干道的非机动车道上,竖起了大量铸铁的隔离桩,以防止机动车占道行驶。而在铁桩设立的这段时间,撞上隔离桩的事件频频发生。铸铁隔离桩在市民的争议声中,不到一个月,悄然淡出市民视线。它的升级版“塑料隔离桩”出现了,但它也不是每日上岗,而是在遇到检查或者重大节庆期间会突击上路。

  可移动隔离桩治理机动车占道 2009年8月,南京又在48条主次干道的慢车道口,摆放了1200个可移动的隔离桩,早出晚归,目的是让白天非机动车顺利通过,同时不让小车上慢车道占道。但由于这回的隔离桩属于“可移动的路障”,不少车主对其权威性不够尊重,四顾无人,便偷偷地移开隔离桩,车子开过再搬回去;加上大半年间又发生数起因为避让隔离桩,导致非机动车骑车人受伤的事件。早出晚归的隔离桩渐渐不见踪影。

  卡通交警治理横穿马路 2009年11月底,中央路 中山路 中山南路一线的双黄线上,出现了一批漂亮的卡通“女警”。这批卡通女警手持“为了您的生命安全,请勿乱穿马路”的警示牌。交管部门表示卡通女警总共38个,主要分布在公交车站、地铁站、隔离护栏缺口等地方,防止市民横穿马路,要从过街设施穿越马路。不过很快,双黄线上的卡通女警被挪到了路边人行道上,或搁在公交站台边,到今年,路面上的卡通女警已统统“闪人”不见。

  作者:倪敏 仇惠栋/来源:南京晨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