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抗战“五千译员”揭秘:大学生突击学英语当翻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3:16  华龙网-重庆商报

  学员们住在一栋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建筑的大房子里,睡双人床,每人发了两套卡其布的军便装和一顶军帽……抗战时期,我国在各地征召了一支由5000大学生组成的一个“特殊兵种”——译员,为援华美军做翻译工作,被称作“五千译员”。家住南山92岁的曹越华老人作为战时“五千译员”之一,现在还能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与记者交谈。昨日,他向本报独家披露了当时的一些培训细节。

  复旦大学校长推荐当翻译

  1943年,曹越华在复旦大学外语系念书时,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外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找到曹越华:“学校想推荐你和另外两名同学去部队,你怎么想?”曹越华坚定地回了一句英文——“No problem,sir!”(没问题,先生!)

  滇缅战场的盟军就是美、英两军。经美国考官面试等环节后,复旦大学仅曹越华一人被录取,他和其他大学的二十多位入选学生坐上空军的飞机去了昆明。

  在昆明西郊的炮兵学校,他们才知道,我军所用武器和装备大都为美国制造的75毫米口径山炮,我军很多人不会用,因此将中国炮兵部队集中轮训。而教官都是美国人,曹越华他们就负责担任美国盟军的翻译工作,协助士官们学习军事知识和掌握武器的技能。

  强化学英语为士官当翻译

  “那时候,我们都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大炮!”对军事不懂的曹越华,被人带着去观察组装炮弹和接受了美军制定的强化突击训练——美方印制了详细的英文资料,写满了上千个军事术语,要求他们在四天内掌握。

  曹越华拿着册子不停地诵读、牢记,晚上睡觉时都攥在手里,由于英语根底很好,很快就烂记于心,通过了考试。

  曹越华被分在骡马组,成为了译员队副队长。因现场同声翻译能力强、工作吃苦耐劳深得中国官兵欢迎。“那时,每个班有20多人,每个学期3个月。”在一年半共5期的翻译工作中,有100多士官是在曹越华的翻译下熟悉了各种美式武器的使用方法。后来,曹越华还能时常对新来教官忽略之处进行补充。

  讲故事相互纠正“土英语”

  “我还认识一位‘五千译员’,他叫程君礼……”曹越华回忆起了他已故校友程君礼。得知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需要大量译员时,程君礼投笔从戎,到昆明西郊的昆华农校参加了译员训练班学习。

  据了解,当时译训班采取的是轮训制,每期有上百人,实行“双语教学”。学员们住在一栋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建筑的大屋顶房子里,睡双人床,每人发了两套卡其布的军便装和一顶军帽。授课者有西南联大的教授,也有美国的“外教”。上午学习,下午军训。

  教学是典型的美式强化训练方式,着重是口语练习。当时,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发音不免带有各地的“风味”,比如“湖南英语”、“浙江英语”、“重庆英语”……为了纠正这些“土英语”,外教们特别设了一堂课,就是让大家轮流上台去讲家乡的故事,然后互相纠正,挑出错误的口音。

  健在译员如今所剩无几

  曹越华说,他和校友程君礼关系很好,他们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还是亲姐妹。在昆明时,四个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研讨抗战前途。“五千译员如今健在的,应该所剩无几。”曹越华说,当时这批“五千译员”,大都是怀着报国之志的大学生。随着时光的逝去,数量已越来越少。

  幕后故事

  陈纳德曾送程君礼签名照

  1942年底,程君礼所在译训班的学习提前结束了。学员们一批分配到空军部队给美国盟军“飞虎队”担任译员,一批去招待所负责对美军人员的接待工作。程君礼被分配到昆明巫家坝飞机场美军招待所担任所长,主要任务是接待“飞虎队”,而陈纳德将军的公馆就紧靠美军招待所。

  有一天,陈纳德将军执行任务回来路过招待所门前,看见程君礼喊到:“Mr Cheng,今天我要送你一件礼物,感谢你们后勤服务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保证着我们有旺盛精力投入了高空的战斗!”接着,他拿出一张12英寸的照片,这是身着威武的少将军服的近照。陈纳德翻过照片,流利地写下了“Victory is always with us(胜利同我们常在)”,签上大名后送给了程君礼。

  本组稿件由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李玉巧 采写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