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笛声,述说半个世纪的美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05:25  新晚报

  昨天下午,正在杭州讲学的沈阳音乐学院周波教授在电话里激动地告诉记者:“此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50年素未谋面的一位哈尔滨大哥!”

  半个世纪前,哈尔滨伟建厂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爱好吹笛子的青年职工,开始默默地资助起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一个家庭十分贫困、难以继学的竹笛学生,从自己当年每月32元工资里,月月拿出10元寄给这个素未谋面的少年,鼓励他一定要完成学业。后来,竹笛少年成长为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唯一一个竹笛硕士生导师、海内外享有盛名的竹笛演奏与教学大师,两人却失去了联系。日前,两位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终于第一次见面,已名扬四海的竹笛大师拿出一支竹笛,为年逾古稀的大哥轻轻吹响了一支悠扬的友谊之歌。

  “笛子弟弟”面临退学

  这个动人故事得从1961年说起。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周福琪,是家里8个孩子的中间一个,他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亲的每月工资加补贴,全部收入仅68.1元,母亲没有工作,一大家子人仅靠父亲的68.1元工资生活,人均每月生活费仅7元左右,家境非常困难,处处捉襟见肘。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得知这种情况后,经研究特例免去周福琪的全部学杂费与住宿费,但每月的6.5元伙食费必须交。在那个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就是想向左邻右舍借钱也借不到。周福琪的每月6.5元伙食费经常交不上。父亲思前想后,想让他退学,改读不住校的普通中学,毕业后尽快找个能挣钱的工作。当年,笛子吹得再好,也属于偏门,既不当吃,也不当穿。

  “汇款哥哥”远方援手

  事有凑巧,周福琪的邻居大哥郭忠良,在沈阳航空工程学校读中专,与同班的苏廷全都喜欢吹笛。郭忠良有次指着周福琪的背影告诉苏廷全,邻居这个文弱少年是个吹笛天才,8岁学笛,12岁就到电台演奏,现就读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因家贫困,可能马上就要退学,不再学吹笛了,真是太可惜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很快苏廷全毕业分配,来到了哈尔滨伟建厂工作,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他试探着往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写信,关心、鼓励素未谋面的“笛子弟弟”周福琪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有困难,大哥帮你!”开始是在信里夹带两三元钱给“笛子弟弟”,后来直接从自己微薄的32元工资里,月月拿出10元寄给周福琪。从1962年初开始,苏廷全给周福琪月月寄钱,就这样一直延续好几年。

  哥弟双双失去联系

  说起来,“汇款哥哥”苏廷全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他出生在辽宁鞍山附近的山区,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姐,没有亲生弟妹。随着通信联系,“笛子弟弟”周福琪,渐渐地在他心目中就如同亲弟弟一样。苏廷全省吃俭用,每月开支那天的头一件事,就是跑到邮局给贫寒的“笛子弟弟”寄去10元钱,勉励他一定要把吹笛好好地学下去。“笛子弟弟”每次回信都不忘记说:“哥,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吹笛子。”因为在那个年代,伟建厂是军工保密厂,有很多今天想象不到的限制,所以周福琪仅知道寄钱的“汇款哥哥”叫苏廷全,在哈尔滨工作,详细地址并不知晓。邻居郭忠良也参军去了远方,断了音讯。

  文化大革命来了,一片混乱。此时周福琪改名周波,考上了遥远边疆的一个文工团。“笛子弟弟”与“汇款哥哥”双方均给对方写过信,但都无法寄达,两人失去了联系。

  流泪为老哥首次吹笛

  周波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次来哈尔滨找“汇款哥哥”苏廷全,但都没找到。2009年12月,黑龙江省竹笛协会成立,请来了已在海内外竹笛界享有盛名的周波教授,周波告诉大家:“我此生念念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想找到哈尔滨的‘汇款哥哥’苏廷全。”他动情地说起了将近50年前的那段往事,举座皆为之感动。在座的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竹笛教师陈守山,把此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在周波离哈之后,他动员在哈的亲属,花了好几天时间,终于把在伟建厂已退休多年的苏廷全找到了。

  今年5月,65岁的“笛子弟弟”周波与72岁的“汇款哥哥”苏廷全在哈尔滨见面了,此时距离他们的第一次通信与苏廷全的第一笔资助,已相隔近50年。“笛子弟弟”举起一支竹笛,流泪为他50年素未谋面的“汇款哥哥”轻轻吹响了一支悠扬曲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