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众意见表达,政府应积极回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4日10:03  南方日报

  “除了多方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政府还应建立积极回应机制。政府应养成一种回应习惯,哪些采纳,哪些没采纳,为什么采纳要有一个说法。”

  ———深圳知名民间组织“公众力”理事长范军

  “公民社会(建设)不要流于形式、作秀,要具体实在、切实可行。”

  ———北大深研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玮)特区30年,向公民社会转型成为深圳下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深圳是否能率先在全国建立公民社会?现行面临的难点是什么?前日,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商研究会和公众力等民间组织联手为“深圳公民社会转型的现实路径”开题。而未来长达1个月的时间里,“商会和行业协会的改革、深圳基层民主自治、政府放权和社会组织应承担更多社会治理任务”等多个话题也将逐一被探讨。

  “深圳建立公民社会有内地不具备的优势”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表示,“公民社会”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结合点,其核心要素包括“公民精神或公民意识”、“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公共治理”。而拉动其前行的是社会组织、民间议政、公民维权和民主自治等。在这些要素上,深圳公民社会具有内地城市不具备的三大优势。

  一是深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市场化生存城市,市场经济仍是深圳第一优势,市场的理性本身就培育了公民社会,这是深圳转型为公民社会的第一个根基。二是深圳市民来自全国各地,这造就了深圳是一个多元化、意志化非常强的城市,这种城市强调平衡和包容,非常独特。三是深圳是一个新城市,从政府到市民,本能上趋向于新事新办,喜新厌旧。

  “这三点是深圳建设公民社会独特的根基,其他城市不具备或没深圳这么突出,这必然导向公民社会的产生。”乐正认为,深圳虽然在“十二五”建设公民社会仍不太现实,但前景非常乐观。

  同时,他提出在建设公民社会时,既要有激情又要有足够耐心。“因为所有改革还原到现实中,就会发现光有激情就会无形中把自己变成愤青,要有耐心,像工程师一样思维,分阶段建。激情和耐心缺一不可,但二者一定要平衡。”

  “公民教育是实现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

  对于深圳是否要在全国率先成为公民社会“实验地”,北大深研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认为,深圳的人口有一种隐型的选择机制,其人口平均数与全国平均数有差异。因此,深圳不一定非要在公民社会建设上作全国实验,背的包袱太多,反而放不开手脚。“深圳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最佳方式就好了,如果全国认为合适,愿意跟着学就学。”

  不过,市人大常委王富海则不太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在民主问题上,没有没民主素质的人。只要是人就有诉求,就会行使他的民主权利。而深圳从诞生起就是一个工兵,深圳可以继续探讨改革、探讨创新的空间还非常大。

  学界专家们还一致认为,深圳在转型公民社会时,应借鉴香港。“香港在公民社会建设上肯定走在深圳前面,一是社会组织发达,二是公众意识强。公民是一个法制概念,香港人的法制观念是很强。”乐正认为,公民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这两者是约等于的。

  而在当前探索公民社会建设的迫切路径上,深圳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唐娟则提出要进行“公民教育”。“公民自治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社区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一个主力军,公民教育是培养普通居民或公民社会的主力军,包括公众意识、公众精神、公众能力等都需要教育。”

  “政府要建立积极回应机制”

  深圳知名民间组织“公众力”理事长范军今年以来多次为公共服务或事业做大型公益调查,在沙龙中,他也谈及自己遇到的困惑,认为深圳要推进公众参与到公民社会建设,还需要在一些机制上下工夫。“除了多方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政府还应建立积极回应机制。”范军说,有时团队征求了很多民意,但政府并不回应,没有互动就没有参与、反馈再参与的循环,参与和反馈是螺旋形的,公众和政府在博弈的过程中达到平衡。“政府应养成一种回应习惯,哪些采纳,哪些没采纳,为什么采纳要有一个说法。”

  “公众参与的评价机制”也是范军认为十分有必要建立的。“很多东西需要有第三方、第四方评价,怎么样的参与是有效的,这个公众参与过程是否科学?我觉得现在缺少这种评价机制,只知道我们做了,但不知道做得怎样。”此外,他还建议全过程的公开监督机制。

  “如果真正能完善五个机制的建设,公众参加便能够在深圳形成良性互动。”范军说。于长江也认为,公民社会(建设)不要流于形式、作秀,要具体实在、切实可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