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10:40  深圳晚报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傅雷家书》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干校六记》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牛棚日记》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随想录》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知名出版人范用远行

  本报综合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报道 “匆匆过客,终成归人……”21年前,他疑患胰腺癌时曾如此自拟告别词。他最怕夜半的电话铃声,电话铃一响,多半又有老友要告别。但从此后,他便再也没有机会虚惊了,因为他也追随老友去了——9月14日17时40分,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因肺功能衰竭于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7岁。出版家、三联书店前任老总董秀玉称,范用是在一两个月前因肺炎入院的。现任老总、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汪家明介绍,范用生前曾留有遗嘱,交待家属去世后不搞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式,遗体捐献给相关医疗部门。董秀玉及汪家明称,三联失去最具影响力的一位老总。

  书未出人先去

  没有多少文化界之外的人知道他,却鲜有读书人没读过他编的书,包括《傅雷家书》、巴金的《随想录》等;他倡导创办了《新华文摘》;主持创办了《读书》杂志。

  汪家明说,长期以来范用一直被肺病所困,尤其是近几年病情反复发作,几个月前住进医院。汪家明说,范用生前曾留下遗嘱,其中交代家人在他去世后不搞任何仪式,遗体捐献出来为医疗事业做贡献。

  汪家明说,受范用之托,他正在编一本名叫《书痴范用》的书,此书集结了张中行、李辉等文化人士撰写的讲述范用如何爱书的文章,画家黄苗子题写书名。他没想到范老这么突然就离去了,留下一个不小的遗憾。

  嗜书如痴喜爱装帧

  汪家明说,范用是新时期以来对三联书店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也是他让韬奋精神得以延续到今天。在汪家明眼里,范用是一个爱书的人,爱书爱到痴迷,见到有思想、有文化、装帧又很得体的书就会买下来四处跟朋友分享。即便生命后期躺在病床上,范用最喜欢干的事情也是看书,经常让人定期将三联书店的书目拿给他看,他再有选择地挑书来看。

  范用也爱书的装帧设计。三联书店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籍,不少封面都是出自他之手。他不是一般的爱,他爱得痴情。书在他眼里,是有生命的机体,书的内容以及封面、扉页、勒口、正文版式、插图、纸张材料等,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丝毫马虎不得。在范用的出版生涯中,有几本书常常为人提起,分别是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和《傅雷家书》。这些书从内容到装帧,范用都是用最高的标准编辑出版。汪家明认为,作为出版人,范用以自己只爱书本身的行为阐释了一个出版人的职业操守,相对当下越来越多不爱书、却爱书之外的附加值的出版人来说,范用无疑是可贵的。

  有“三多先生” 之称

  汪家明说,生活中的范用有“三多先生”之称,“书多,酒多,朋友多”。书多自然不在话下,即便他十三岁时收藏的书现在还像新的一样。朋友多,夏衍就曾经说过:“范用哪里是在开书店啊,他是在交朋友。”至于喝酒,他的外孙女许月竹写过一篇《我的外公》,文章中说:“他做什么事情都快,看书快,写字快,走路快,吃饭快,就是喝起酒来,慢慢的。”

  汪家明回忆说,他家的客厅,东西两面墙全是字画、书籍和老照片,南北两墙则堆满了各式酒瓶,威士忌瓶已经全空了,白酒几乎都还未打开,至于红酒,范用几乎是得到一瓶,消灭一瓶。干红、干白现在是他的最爱,用一个带盖子的小玻璃杯装着,他随时都要抿那么一两口,好友丁聪也是他的酒友。退休后,和好友丁聪等对饮两杯,读读“闲书”,几乎构成这位当年人称“范老板”的中国出版业行尊的全部生活内容。

  ●范用,出版家,原名鹤镛,曾名大用,笔名叶雨。祖籍宁波镇海,1923年7月18日生于江苏镇江。1959年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三联书店总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1985年底离休后,从未停止编稿、写文章、给出版社推荐稿件、设计封面,乐此不疲。

  讣闻

  家父范用(鹤镛)于9月14日17时40分辞世。遵从他的嘱咐,不追悼,不去八宝山,遗体捐供医用。他留下的话:“匆匆过客,终成归人。在人生途中,若没有亲人和师友给予温暖,将会多寂寞,甚至丧失勇气。感谢你们!拥抱你们!”

  范里 范又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四日

  家属对讣闻的说明:这份讣闻是我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自拟的,因为当时体检医院怀疑他患胰腺癌,后来又排除了。下面的日期是我们刚加上的。

  ●杨绛同志近作《干校六记》,经我的手转寄香港,原来是说出版单行本,未料到《广角镜》杂志先发表了。

  我拿到“六记”原稿,读后觉得写得很好,曾在电话中向杨绛建议在国内也应出版……昨天杨绛来书,有云乔木同志从《广角镜》上看到这篇文章,嘱钱锺书传话,他有十六个字考语:“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并认为国内也当出,杨绛问三联是否愿出?因此,提请考虑。

  我曾设想三联可以出版一些纪实的作品。这类作品,并非历史,但是当事者的实录,也可看作“历史的证言”或“历史的侧记”……

  ——范用写的关于《干校六记》的选题报告1981年5月23日

  ●傅聪第一次回国时,了解到傅雷生前曾写给他一百四五十封长信,内容很精彩,即动员他把这批信整理发表。现在摘录编成一集,约十五万字……我仔细阅读过几遍,认为值得出版,对年轻人、老年人都有益处(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儿子)。三联出这样的书很适合。

  傅聪肯定不是叛国,而是属于“政治流亡”性质……出版一本傅雷的家书集,在政治上应不成问题,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也是落实政策。

  我选了几封信,希望彦修同志看一看。

  ——选自范用写的审稿意见 1981年5月13日

  ●《随想录》在香港的《大公报》连载时,我看了。我觉得巴金是讲真话嘛。《随想录》在香港发表时曾有过删改,巴老很不高兴。那时巴老到北京来,住在民族饭店,我去看他,说巴老你听我说,我一个字不删。巴老很高兴地把书稿交给我,我就出了。

  ——范用

  ●作者陈白尘,是我的恩师(当我尚是十四岁的童子,幼稚无知,正逢父丧,陈老师视我如子弟,爱护倍加,循循善诱,启蒙文学)。所记内容,自文革初起,被揪斗关牛棚服苦役,到发配干校,因病准假回南京止。其可贵之处,在于虽蒙受污辱,残酷斗争无已,仍能偷偷地逐日记录其亲历及所见所闻,信实可靠,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中国作家协会文革史,许多著名作家都在其中。“作家”是最受人们尊重的知识分子,竟然在“四人帮”的导演下,演出了如此异常丑剧、笑剧。白尘先生不同于杨绛先生,文风自成一家,亦负有盛名……

  《牛棚日记》约十万字,可按《干校六记》的式样出版。

  ——范用为《牛棚日记》的出版给董秀玉的信,1994年9月24日

  (本版图片均由三联书店提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