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家安监总局专家称智利矿难救援有借鉴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05:29  南方都市报
国家安监总局专家称智利矿难救援有借鉴意义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害防治专家组组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成员,不久前他曾亲自参与王家岭矿难的现场施救。2009年,他还参与了贵州省晴隆县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的救援,救出的3名矿工被困井下长达25天。不过,这次智利被困矿工打破了这个纪录。10月11日,武强教授就智利矿难救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这次救援非常成功,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同时,武强教授也将其与中国的一些矿难进行了比较。

  南都:这次的智利矿难与世界其他地方矿难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武强:智利的这个矿是金属矿,与煤矿不同,开采得比较深。由于塌方面积大,如果想通过井下矿道去营救,挖掘通道,可能会造成二次塌方,井下救援难度太大,因此决定从地面重新打一口井,直通被困矿工所处的位置。

  南都:这样的救援方式难度在哪里?

  武强:困难在于救援通道要有一定的直径,必须让救生舱通过。如果要打一口小口径的井,难度不是很大。要想将一个救生舱放下去,难度就很大,井的直径要足够大,需要大的钻井设备。

  南都:从整体上你怎样评价这次的智利救援?

  武强:这次救援是比较成功的,国家非常重视,总统到场很多次。而且使用了智利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些钻探设备,如大型、大口径的钻井锤、钻头等。

  南都:我们国家有这样的钻井设备吗?

  武强:我们国家也有。

  南都:智利矿工们表现出了很强的自救互救能力,你怎样看被困矿工的这种能力?

  武强:他们有生存的空间,被救援人员发现后,地面又给他们提供了各种支援,这样就减少了他们自救互救的难度。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成员,我参与了王家岭矿难的救援,我3月29日去了王家岭。王家岭的矿工被困8天8夜,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地面与地下被困人员没有取得联系。矿工没有得到地面任何的援助。

  再如,2009年6月17日贵州省晴隆县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我们救出3名矿工,这3名矿工被困井下长达604个小时,相当于25天,最后成功救出。虽然没有智利矿工被困两个多月时间长,但他们完全孤立无援。他们也展开了自救,上来时每个矿工的矿灯都能用。这说明三名矿工自救互救的能力很强。当然,25天只靠喝点水,上来后身体很虚弱,整个人皮包骨头。由于担心去医院途中出意外,救援人员在井口附近就对他们进行了急救。

  南都:从地面打钻,并让探头准确地抵达面下700米处矿工所处的地方,难度有多大?

  武强:对于这次的智利矿难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因为被困矿工所处的空间面积有45平方米,地面的定位有一点偏离也问题不大。而王家岭被困矿工所处的巷道宽度只有5米左右。上面钻头稍微偏离一点,就会偏离到5米的范围之外,打不到巷道的位置。例如,我们在骆驼山矿打了4个孔,结果都偏斜了。

  南都:我们的探测技术与智利相比如何?

  武强:我们对王家岭矿工被困位置不清楚,而智利救援人员知道被困矿工的位置,知道往哪里钻井。

  南都:这次,智利救援人员也选了三个不同位置打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武强:这是他们制定三个不同的方案,他们应该是为了提高效率。他们使用了不同的钻头,钻探的技术不一样,例如,有的是用的石油钻。不同钻头的钻探效率不同。

  南都:智利是一个矿产大国,这次矿难是智利历史上被困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是否说明智利在矿产开采方面的安全措施相当完善?

  武强:也不能这样说,智利的矿多数是金属矿,如铜矿、金矿、铅锌矿等,这些矿由比较坚硬的岩浆岩构成,不像我们国家的煤矿。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国家的矿难比较频发,但实际上大多数中国的矿难是煤矿矿难。我们国家的金属矿矿难也比较少。

  这些智利矿工虽然在井下呆了两个多月,但由于是金属矿,他们所处的位置如果没有塌方,那么他们相对比较安全,被困的33人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然后地面又通过一些小口径的通道送来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质,使他们具有一定生存条件。

  南都:这次的智利救援对我们有什么借鉴?

  武强: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我国的金属矿矿难救援。当然,我们自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南都记者 周勇进

  国际观察

  救援奇迹的启示

  智利此次矿难成功救援世界罕见,堪称奇迹。整个过程中,救援人员在政府指导下,依靠高技术,果断救援,为顺利救出受困矿工提供了保证,也给世界留下颇多启示。

  政府牵头 分工明确

  8月5日矿难发生后,智利政府立即承担起救援受困矿工的工作。智利武警、军队、消防人员以及政府各级部门联合行动,展开救援。智利总统皮涅拉8月7日紧急中止对哥伦比亚的访问,赶赴铜矿现场,慰问33名受困矿工家属并监督救援工作。

  与此同时,智利当局组织了分工明确、业务专业、各司其职的救援团队。

  智利当局还邀请美国航空航天局一个专家小组,借助航天员在茫茫太空中的生活经验,为受困矿工在空间狭小、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保证生活质量提供借鉴。

  机制健全 冷静自救

  智利铜矿成功应对灾难事件的关键要素,是预先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设施。

  在此次坍塌事故中,井下紧急避难所对于矿工在救援人员实施救助前延续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矿工们在被确定受困位置之前的十几天,只能依靠避难所储存的食品维持生命,每人每48小时可以吃两汤勺的罐头鱼、半片饼干和半杯牛奶。如果当初矿业公司没有遵守井下应急机制的要求准备好这些设施和物资,受困矿工很可能等不到救援到来的那一天。

  此外,矿工们在灾难来临之时,积极展开自救也是创造奇迹的因素之一。在耐心等待救援的同时,矿工们还积极协助救援工作。另外,在挖掘过程中,矿工们还帮助清理井下的碎石。

  尽管井下困难重重,但在确定被营救人员顺序时,矿工们都争着最后一个出井。心理专家指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头脑,保证了矿工们能够在救援人员到来前和施救过程中,尽可能地延长生命。

  依靠科技 注重细节

  回望两个月的救援过程,高技术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给矿工运送食品和药品,营救人员还设计了一种名叫“白兰鸽”的救援器材。这是一根5英寸(合12.7厘米)长的空心圆柱,工作原理类似于气动导管。救援人员向“白兰鸽”中装入补给品,然后通过通风管送到矿工避难处。

  为了保证受困矿工的身体健康,来自美国的营养师制定了特殊的食谱,限定矿工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2200卡路里;救援人员为矿工提供了用灭菌铜纤维制造的短袜,以防止感染脚气;由于长时间未见阳光,矿工出井时都会戴上一副造价450美元的太阳镜以保护眼睛。

  ■新华社记者 刘连祥 刘莉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智利 矿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