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塞上碑林”碑文字迹渐模糊(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01:46  华商网-华商报

  

“塞上碑林”碑文字迹渐模糊(图)

  由于风雨侵蚀,山体上题刻风化速度惊人被誉为“塞上碑林”红石峡由于石质本身松软,加上临河而建顶部无遮蔽物,长期风雨侵蚀下,题刻风化速度惊人。20年间,一些题刻从清晰可辨到影影绰绰。文物工作者担心,长此以往,50年后很多题刻将彻底消失。

  有些石刻不见字迹

  提起红石峡,在榆林交警支队上班的王女士激动地说,20年前上中学时,常去那里春游,东西峡壁上大小的石刻让她印象深刻。可最近她带一帮外地朋友去了趟红石峡,她惊讶地发现,摩崖题刻很多石刻碑文变得模糊不清,有些石刻光秃秃,以前的字迹不见踪影了。她担心长此以往,榆林将失去这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

  10月23日,红石峡文管所一位工作人员说:“这几年题刻碑文风化速度惊人,6年前看得清清楚楚的题刻有些现在已变得模糊不清了。最明显的就是入口不远处的那斗大的‘横云’题刻,支离破碎的,端详半天也弄不明白是啥字。”“横云”阴刻篆文是清朝同治13年间(1874年)题刻,距今已有136年历史。

  石壁下每天扫出一层沙

  红石峡岩体是沉积沙石岩,石质松软,便于雕刻,也因此难挡疾风劲雨的侵蚀,加上谷底日夜流淌的榆溪河与穿岩而过的广泽渠形成的湿气使岩体饱含水分,所以题刻受损严重。“别地的石刻是一片一片脱落的,这里是一层一层落,每天都能在石壁下扫出一层沙来。”文管所这位工作人员说。

  在东峡入口,有一个阴刻碑文,上半面字迹湮没,下半截影影绰绰,仅能看到凿刻过的痕迹。用手轻轻擦擦石刻岩石表面,有细细的沙砾落下来。“榆林地处沙漠,本来风就大,东西两山夹一河,穿道风在冬天跟刀子一样锋利。背风处的题刻还能幸免于难,一些迎风面的题刻落沙受损更为严重。”红石峡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庞和平说,“全国露天的摩崖石刻都面临风化问题,但红石峡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破坏程度更为明显。也许,50年后就看不到这些珍贵的题刻了。”

  化学加固后仍风化不止

  1992年,因拥有120多幅摩崖题刻,被誉为“塞上碑林”的红石峡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保护是世界性难题,但省市文物保护部门一直在努力。2004年8月开始,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对摩崖题刻实施了化学加固工程:用蒸馏水对题刻喷刷清除表面风化物后,再剥离岩石内的盐、碱成分,最后用化学试剂喷刷增加题刻的硬度来抗击侵蚀。

  庞和平说:“这种方法虽然先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它只能硬化岩体表面,厚度不过一二厘米,岩体里边结构并没改变,石质依然松软含水分,冬夏一冷一热岩体有胀有缩,岩体照样风化不已。”

  目前只是应急加固

  据庞和平介绍,碑林石刻在室内,风吹不上,雨淋不了,风化速度慢,保护相对容易。“石刻风吹日晒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我们至少可以让题刻不再饱受风雨侵蚀,所以我们为一些题刻做了保护檐;同时在崖体的顶部做一面斜坡把雨水引开。”他说。

  红石峡作为一个自收自支的旅游景点,旺季游客每天不过200人左右,门票月收入平均不足10万元,在养活20多个职工后,文管所基本没钱用在文物保护上了,目前只是给危岩应急加固。

  庞和平说:“下一步,我们准备把题刻脚下广泽渠的防渗工程一做。目前,广泽渠防渗和岩体加固预算方案已经出来了,资金一到位就可以实施。”

  据悉,有400多年历史的红石峡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申报成功,摩崖题刻的保护将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其保护力度会更大。

  本报记者 张有效 文/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