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学生跟着院士博导搞科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02:35  现代快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昨天,在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院士的牵头下,南京大学的25名院士、教授与金陵中学的42名高一学生结对,成立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共同制定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准博士学习生涯规划,试图用实践来回答“钱学森之问”。

  未来两年,42名学生将不仅仅关注应试关注高考,他们的另一个课堂将安排在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参与到尖端科研中。

  □通讯员 张铭 快报记者 黄艳

  对话邢定钰院士

  “我并不赞成文理分科”

  “准博士培养站”是由邢定钰院士出面联络了7位长江学者、近20位博导教授,与从金陵中学高一年级遴选出来的42名优秀学子结对成立的,这是中学与大学联手试图探索一条基础教育与高校培养有机衔接的绿色通道,积极尝试培养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科学途径的一次尝试。

  邢定钰院士在接受快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希望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学生,首先要打好数理化、英文的基础。“我并不赞成文理分科,希望学生能全面发展。”

  “而创新意识更是非常关键。中学阶段有高考的指挥棒,学生都在频繁背诵、考试,这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邢定钰说,“创新要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从事研究的方法在大学才能学到,因此在中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保持好奇心。”

  幼稚火花或能带来启发

  邢定钰院士发现,现在有些研究生写一篇文章表达都相当有问题,特别是英文文章,表述一个问题的逻辑性都有欠缺。“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进大学时考出很高的分数,但到了大学会慢慢掉队,似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这可能与中学阶段学习压得太紧有关。

  进入国家实验室,学生的知识层次与研究生、教授们的相差甚远,他们能学到什么?又能给科学研究带来什么?“首先他们来到国家实验室,可以感受到科研氛围,对科学产生兴趣,这就达到了初步的目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学生或许会有看似幼稚的火花出现,也许就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说不定能带来创新的科技成果。”对中学生们的到来,院士充满期待。他也表示,如果发现很好的苗子,需要教授们在升学或是参与科研上进行推荐,他们会非常乐意,但这不是根本目的。

  中学生如何安排

  去大学实验室排进课表

  此次42位与院士、教授结对的中学生将定期到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参与科研,他们的导师只带1-2个中学生。而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目前共有150位教授、副教授,其中院士有11人,中学生到了实验室,所有的教授都会给予热情的指导。而中学方面也在时间上开足了绿灯:每双周周四下午,入选学生可以自行前往实验室,每两周还可以根据导师的要求任选半天请假参与科研,每周四节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以自主安排。这样,加上周末,可以有不少时间进行科研。

  “参加进来是因为我特别喜欢物理。”金陵中学高一(13)班的徐天磊还不太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但喜欢物理使他对国家实验室充满向往。其实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有物理、化学,还有材料等多个学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让孩子自由地做梦”

  入选的42名第一期学员全部是金陵中学2010级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综合素质全面、学习能力突出,尤其具有创新潜质和研究精神,并且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愿望。“这也是跟学生的发展方向有关。”金陵中学教学处主任朱焱说,金陵中学每年至少有七成以上的学生选择理科,在升入大学后大多又选择读研。

  “希望这里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做梦。”金陵中学校长、著名化学特级教师邹正表示,金陵中学曾出过21位院士,未来的院士也许就在这些今天有创新愿望的学生之中,从小给予创新的种子,仅靠中学的力量是不够的,和大师们在一起,才能与科技前沿零距离。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金陵中学就全面推行了研究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相关背景

  为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该计划在全国遴选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16所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基地。

  金陵中学的老师们表示,作为南京大学实验中学,金中理应为南大实施“珠峰计划”提供优质生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