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显示兰州流动儿童就读与管理仍存在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8日03:24  兰州晨报

  

调查显示兰州流动儿童就读与管理仍存在问题
本报资料照片

  兰州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50余万,且每年增加4万人以上,人口流动也由过去的单身、“候鸟式”流动,向“家庭式”、“家族式”、“迁徙式”流动转变。伴随这种转变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随父母来兰的流动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兰州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硕豪教授主持的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机会和入学率总体上虽好于北京市,但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入学情况总体好于北京市

  早在2004年7月,兰州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农民工可以凭“迁出证、暂住证、计生证、租购房证”为子女到指定中小学办理入学手续,不收借读费。从这年秋季开始,兰州市流动儿童终于可以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良好的基础教育。而从2008年秋季开始,流动儿童教育进一步被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凡符合接收条件的流动儿童,按照就近入学原则被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不再收取借读费,并免除学杂费。

  李硕豪教授表示,目前,在七里河区、西固区的一些公办小学,流动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个别公办学校的流动生甚至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经过6年的努力,兰州市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没有“四证”的流动儿童仍存在入学障碍,甚至个别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由于班额较大,流动儿童即使持有“四证”,也存在被拒绝入学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机会总体上好于北京市。

  李硕豪认为,目前,流动儿童教育最大的问题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突出的问题是公办幼儿园少,入园不易。私立幼儿园办学条件、收费标准均存在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慑于幼儿园的高学费,放弃了孩子入园的打算。

  小升初与城市学生没有两样

  目前,兰州市流动儿童享有与本地生相同的升学机会。小学升初中由于是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只要持有“四证”,均能在指定学校就近入学。但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情况会有所区别。甘肃籍的流动儿童,与兰州市的本地生一样,有报考兰州市普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机会,但非甘肃籍的流动儿童,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当地高中入学考试,在当地学校入学,不能在兰州市的高中入学。李硕豪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导致高中教育本地化的原因是高考分数的省际差异。按照目前的高考制度,借考生是被禁止的。如果让流动儿童作为流入地生源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会导致高考分数线较低省、市、区流动生猛增,出现大规模高考移民现象。

  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

  改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图书器械、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是各级各类学校一个永恒的话题。兰州市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大多数布局在城乡接合部,办学条件总体上比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差一些。调查显示,兰州市流动儿童就读的公办学校,办学条件比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要好得多。兰州市流动儿童就读学校均为公办中小学,各校班额不大,教室、桌椅板凳、体育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学生需要。教师总数符合编制要求,师生比例合理,教师学历早已达标,拥有本科文凭的教师达到50%以上,个别小学的个别教师已获得教育硕士文凭。但各校仍普遍存在办公设施简陋、实验仪器配备不齐、缺少开放性图书馆、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

  李硕豪教授告诉记者,兰州市小学生生均经费每年只有92元,七里河区一所有300多名学生的学校年经费只有2万多元。许多学校自认为本校图书资料尚可,但所谓的“尚可”仅仅是有图书资料而已,几乎所有学校的图书资料均不能满足流动儿童阅读需要,大部分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教师学历虽然达标了,但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观念亟待更新,教育艺术亟待提升。

  流动儿童重点加强养成教育

  调查显示,兰州市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管理比较规范,对教师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各校均有良好的秩序。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流动儿童家长素质相对较低,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这也是所有学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二是流动儿童来自农村,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的训练任务非常艰巨。由于大部分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新生对学校生活很不适应,管理难度很大;三是插班流动生适应困难,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李硕豪教授认为,对于学前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应将一部分规模较小的小学转变为幼儿教育机构,并大力支持发展民办幼儿园,但在收费标准上要严格管理。对于办学经费问题,单凭兰州市政府无法解决,应实行省级统筹和中央统筹,对流动生教育经费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各校也应广开门路,与本地高校合作,争取高校支援一部分图书、设备。教师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力戒形式主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针对流动生管理的难度,李教授认为,已经有学校在这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各校要加强养成教育,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只要养成教育做到了,流动儿童的习惯是可以转变的。

  本报记者 武永明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