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四类骗局,下沙最常见

  本报讯 浙江传媒学院李晓被热情的“学姐“骗了,杭州各大高校的大一新生也都遭遇了相似骗局,由于骗子一直打法律擦边球,警方处理这些骗局的时候都很难立案,问题难以解决。(详见本报昨日A14版。)

  虽然警方依然难以给这些骗局定性“是传销还是诈骗”,但是白杨街道派出所表示,已经开始侦查,会将洗发水交给质检部门检查,定性后再决定是否移交给工商部门。

  白杨街道派出所所长赵根国说:“最近类似的事情的确不少,都很难定性,因为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买卖行为,不是单纯的诈骗。”

  赵根国说他们前不久抓到过一个骗子,骗子在警方压力下把钱退给了受骗大学生:“但是他说这些洗发水是学生买去用的,不是代理或销售。”由于学生无法提供骗子行骗时的录音或录象,警方也很无奈。

  但浙江国圣律师事务所律师程学林认为,这些事情就该定性为诈骗。

  “骗子在和学生说话的时候,虚构身份,用了假名,用了假的收款凭证,这就说明骗子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导致学生上当受骗的。最后骗子非法占有了学生的财物。”程学林说,这已经构成诈骗。

  至于金额没有达到刑事立案的要求,程学林觉得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立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治安拘留的行政处罚:“多关几次,他们就不会每年都诈骗了。”

  昨天下午四点,白杨街道派出所民警通知李晓,把骗子给的洗发水带到派出所。副所长张思洋说:“我们已经开始侦查,会将洗发水交给质检部门检查,定性后再决定是否需要移交给工商部门。”

  “其实,这种骗局的关键在于调查取证的难题,最好是公安、工商、城管这些部门联合执法。”不过,一直负责预防工作的张思洋认为:“安全防范是重点。”

  “每年开学初,我都要到下沙各个大学里面讲讲安全防范,骗子的问题是我必讲的。”但一些听过课的同学还是被骗了:“听我课的时候,听得认真,笔记也抄了,还是被骗,问他为什么,居然说,不试下怎么知道是不是骗子。”

  “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防范意识不强,容易被人诱惑上当,一定要增强辨别力。”张思洋提醒:“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假冒职能部门、冒充落难,是下沙最常见的四类骗局。”本报见习记者 潘越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