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党校开实训课:教官员不晕镜头

  1小时前,“空山市”发生一起“楼倒倒”事件,造成若干建筑工人伤亡。“空山市”顿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地紧急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台下严阵以待,台上正襟危坐,“记者”和“官员”脸上都流露着一丝紧张……(右图)

  这是昨天下午发生在成都市委党校内的一幕。在场的“记者”和“官员”,都是成都市的20多名副处级以上干部扮演的。成都市委党校昨日又一期“媒体应对模拟实训课”开讲,这堂今年3月开设的课程,设置了专门的模拟新闻发布会场,会场内悬挂着多个摄像头和电子屏,教官员如何面对镜头、面对媒体。

  台下:“记者”提问都很尖税

  台上:没有“无可奉告”

  按照场景设置,“空山市”的“楼倒倒”事件发生在一个名为“阳光小区”的在建商品房项目,由于发生在上班时间,这栋商品房的突然倒塌,造成一些建筑工人或死或伤。倒楼事件发生1小时后,“空山市”召开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媒体签到现场,BBC、新华社、《成都商报》、《华商报》等20多家国内外媒体齐聚。新闻发布席上,坐着一脸严肃的“空山市”副市长、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市建委主任、市安监局局长。

  “请问开发商的法定代表人与市领导有亲戚关系的传言是否属实”、“事件发生后,110是何时赶到现场的”、“事故发生地周边地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变身“记者”的学员们显然不准备对台上的同学手下留情,各种尖锐问题连串抛出,还统统要求对方“正面回答”。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刁难”不断,事件刚发生1个小时,很多信息还不全面,台上的“官员”们没有一个使用“无可奉告”“还不清楚”“还不知道”,而是公布手中已掌握的信息、已有的排险计划,并表态将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信息,将阳光地处理“阳光小区”的倒楼事件。

  台上:两次口误“我们开发商”

  台下:“记者”很快发现问题

  这场“新闻发布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人说起了四川话,有人在发布严肃新闻事件时不合时宜地笑了,也有人使用了不恰当的肢体语言。

  “记者”再次追问该市领导是否与“阳光小区”开发商存在亲戚关系,以及这起倒楼事件的善后、赔偿问题。该市“安监局局长”用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回答:“开发商与市领导没有任何关系。”描述事件现场情况时,尽管该“局长”清楚地表达了现场秩序良好,调查正在积极开展,却两次使用了“我们开发商”这个词,立即被台下机智的“记者”们发现。

  虽然事后被认为是口误,但老师认为,在新闻发布会上使用“我们开发商”显然有可能给“空山市”造成二次危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种说法无疑将引发媒体对政府、开发商间关系的揣测。“我很高兴扮演记者的学员很快发现了问题,这说明他们知道这样说是有问题的。”

  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空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在选择媒体提问时,用食指点选。这个动作被老师认为不太礼貌,用手心向上的方式示意更表示对人的尊重。“这些都是官员公众形象的一部分。”

  台上:“晕镜头”很常见

  台下:“记者”咋能抢后排

  “对当事方,我们也正在积极开展调查哈……”台上一位“官员”在回答问题时显得底气不足。老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位学员平时表现很优秀,在讨论时侃侃而谈,赢得不少学员的赞同。今天应该是“晕镜头”了。

  “晕镜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实训室有多个摄像头,周围的显示屏上全部映出讲话者的画面,紧张是难免的。这被认为是不够自信的表现。“容易‘晕镜头’的人,需要了解媒体,知道媒体是不可怕的,建立面对镜头的自信。”老师认为。

  实训刚开始时,“记者”们大都选择后排就座。“记者同志,这可不是抢新闻的态度。回去是要影响饭碗的。”老师不得不提醒大家前排就座。

  学员能够从镜头回放中看到自己的表现,听取老师点评。市委党校电教部主任赵刚说:“学员难免要面对公众,开一堂实训课让他们有‘面对媒体’的经历,比讲很多次理论要实用。”

  心态解析

  不少学员不愿跟媒体打交道,但又不得不打交道

  “选这门课的人多了,这是一个进步”

  从今年3月至今,市委党校的“媒体应对模拟实训课”已开了6次。市委党校副教授侯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课堂内外,不少学员表示,其实自己并不愿意跟媒体打交道。“不少人主要是担心面对媒体说错,担心被断章取义。所以宁可不和媒体发生联系。”侯平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官员不跟媒体打交道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对很多学员造成了压力。所以,尽管不愿意跟媒体打交道,但又不得不跟媒体打交道,很多人还是在党校的课程中选择了媒体模拟实训课。

  侯平认为,媒体模拟实训课实际上也是蜻蜓点水地为学员提供一个实战的机会。“选择这堂课的学员,至少他们有了一个意识,认识到自己需要具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在她看来,这是一个进步。

  案例点评

  成都电视台记者讲述、市委党校副教授侯平点评

  官员“晕镜头”的案例故事

  “晕镜头”在新闻圈里不是陌生词汇,成都电视台一位时政记者就为成都商报记者讲述了遇到过的采访对象“晕镜头”的场面。记者收集了一些,由市委党校副教授侯平一一点评,分析其中原因,提出改善办法。

  独对镜头型

  电视台采访某区一位副区长,先不开摄像机,理一理思路,副区长和记者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记者架起机器,希望副区长把刚才说过的话对着镜头再说一遍。谁知他顿时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半个多小时后,副区长提议,记者出去,摄像机留下,自己独对镜头慢慢说。若干分钟后,才见该副区长打开房门,长舒一口气:好了!

  贴“大字报”型

  采访一位基层干部,架机器前条理清晰,架机器后频频“卡机”。没办法,只好拿一张白纸,由这位基层干部写下要说的内容,贴在机器前方,一字一句读完,难免语气表情有些生硬。

  老师点评

  侯平认为,这种“晕镜头”的原因主要是被采访者不习惯面对媒体、面对公众,或者担心自己说得不够准确,担心上级对自己的说法产生看法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晕镜头有业务水平不够的因素。”要克服晕镜头,官员除了对自己的工作烂熟于心,还应该对媒体的采访意图、受众有所了解,加强练习。“接受媒体采访,实际上也是向媒体所代表的公众解答问题,不必过于瞻前顾后。”

  镜头亢奋型

  有一位镇党委书记很愿意面对媒体,在镜头前也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一面对镜头,他可能是因为担心摄像机录不到声音,说话的音量开始过度放大,肢体语言也不太自然。记者只好多次提醒、重拍。

  老师点评

  基层干部因其工作性质,常常需要在某些场合提高音量,或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在媒体面前往往不一定恰当。“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官员越来越需要注重自己面对媒体的言行举止,注重公众形象的塑造。”侯平认为,经常面对媒体的官员需要加强对肢体、表情的训练,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 摄影 程启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