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京挖出瓷片记载郑和 还描述真人版“金瓶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07:02  南京晨报

  周杰伦一首《青花瓷》传唱中外,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一朵奇葩。但谁又知道,在青花瓷上还暗藏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往往可以按照青花瓷上的纹饰发现历史背后的故事,这些都被称为“瓷器密码”。从上周日开始,全国50多位青花瓷研究专家云集瓷器之乡景德镇,举办了古代青花纹饰学术研讨会,南京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经过专家研究被解开了历史之谜。

  “乘槎图”上非张骞而是郑和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但对于历史学家而言,这么伟大的人物,这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历史上留下的痕迹似乎太少。其实百姓心中有杆秤,在明代的民窑青花瓷画上对郑和的褒扬并非鲜见,只是更含蓄罢了。此次研讨会上,南京一位收藏家收藏的一块明代弘治年的青花瓷画“乘槎图”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兴趣,这片瓷片上画着一个人坐在一个弯月形或树枝状的木槎上。

  “这样的画意过去一直都叫张骞乘槎,槎就是木船,张骞为汉代外交官,出使的地区多为内陆,跋涉在这些地区的工具应该是车马,用得上槎吗?”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认为,这片瓷画完全是另有所指,是在暗喻一个真正的乘槎人,那就是郑和。

  李绍斌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郑和下西洋所用的船都是南京龙江宝船厂生产的木质海运船,就是郑和下西洋乘的“槎”。张骞出使西域,郑和出使西洋,谁乘车马谁乘木槎,非常清楚。“出使的目的相近,况且又是明代的青花瓷画,为什么不叫郑和乘槎,而叫张骞乘槎。主要是因为郑和是太监,不入正册的原因。另外乘槎的一般都是神仙一样有威望的人物,而当时郑和的声望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明代漫画”直指宦官魏忠贤

  在本次研讨会上,南京收藏家王丹展示了一批青花瓷片,竟然是6幅漫画。“有一年秦淮河疏浚,我淘得一批青花瓷片。一眼瞥去大都是明代天启年的杯碗残片,细看那竟是一幅幅漫画,漫画上有一个人物,有跪地的,有坐在树下的。”王丹告诉记者,当时他并不清楚这些漫画到底是什么意思。而通过专家“解码”,最终将这个人物锁定为:天启年的宦官魏忠贤。

  为什么专家将这批瓷器上的人物锁定为魏忠贤呢?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安告诉记者,在这6幅漫画中,其中两幅绘的是跪地的罪人和无“根”的狗官,讽刺的就是魏忠贤这个无“根”的太监;另外有一幅是树下坐了个双手抱胸之人,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有次魏忠贤去祭祀孔庙,行至大成殿前,被柏树上突然落下的树枝打中,有人说大树有知能辨忠奸。北京孔庙大成殿前的柏树依然枝叶扶疏,称之为“辨奸柏”,这幅漫画显然脱胎于这个传说;其中一幅绘的是螃蟹,当然是讽刺魏忠贤们“横行霸道”。

  “还有两幅画得最绝:弯曲盘虬之树长成了个‘委’字,旁边坐了个人。魏字的写法是‘委’旁着一‘鬼’字,画面分明是暗喻魏忠贤是恶鬼。”王德安表示,非常佩服当年的窑匠画师,这些画谜让400多年后的今人都感到当时人的睿智和勇气。

  《金瓶梅》上人物出现“真人版”

  “一般来说,青花瓷的纹饰都是写意,很少有直白地记录一个事件或者人物的,但是通过纹饰上的人物基本都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孔六庆表示。

  南京瓷友朱友山先生的一批晚明清初的青花瓷片与一部著名的白话章回小说《金瓶梅》联系了起来。古陶瓷专家认为,这些古陶瓷片上的画,可以直接印证《金瓶梅》小说,反映明末社会动荡、官场腐败,封建统治者生活上也腐化堕落,思想空虚、道德败坏到了空前的地步。

  与会古陶瓷专家认为,《金瓶梅》通过对西门庆与宠妾潘金莲、李瓶儿,婢女春梅、仆妇宋蕙莲、妓女李桂姐以及贵夫人林太太等21名女性之间绘声绘色的性描写,勾画出一群道德沦丧、而一任生物本欲宣泄的男女们的丑陋,和他们一个个罪恶的结局。这部小说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应运而生,初为手抄流传,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才有刻本问世。

  “通过对瓷器年代的鉴定,也初步可以认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而通过对青花瓷画意的分析,主要反映了富贵家族的淫乱画面,再分析时代背景,可以判定画上人物与小说问世的时代基本相同,这也可以说明,《金瓶梅》并非纯属虚构,而在当时有着大量生动的原型。”与会的一位专家分析。

  神秘外国暴动是“鹿特丹起义”

  在一个乾隆年间的青花大盘上,竟然描绘了一批神秘的外国人,有愤怒的民众拆房,有的爬上房顶,有的在下面用绳子拉,有的抡起大锤砸墙。在中国的青花瓷上,为什么有外国人的形象?而突发的事件画入瓷盘是十分少见的,为什么这个事件能绘入瓷盘,说明这个事件非同小可。

  “18世纪中叶,欧洲贵族以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为时尚。精明的欧洲商人们认识到中国瓷器大多不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他们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定烧。商人或使用者出图样,其造型、釉彩和图案都具有欧洲艺术风格。王德安告诉记者,这些瓷器被称为外销瓷。

  经过专家对瓷盘上事件的详细分析,这个历史事件终于浮出水面。画面表现的是1690年的“鹿特丹起义”或称“考斯特曼起义”。说的是1690年8月发生在鹿特丹的一次事件。考斯特曼因拒绝缴纳不合理的货物税,而与蛮横无理的税吏发生肢体冲突,导致税吏死亡,结果考斯特曼被判处斩首。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众,他们发起暴动,推倒了法院大楼,抗议不公正的判决。

  专家们还发现,聪明的中国瓷业工人会在符合欧洲人审美观的前提下加进中国元素,比如盘子的边饰是中国风格,四组开窗内分别画着象征长寿和永久的桃子和灵芝。

  作者:成岗/来源:南京晨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