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还有偏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13:18  新闻晚报

  □宁津

  我有个朋友,一直在为女儿的个性感到担心。这个才七岁的小姑娘活泼开朗,喜欢跟班上的男生玩,喜欢轮滑和游泳,喜欢蓝色和绿色,拒绝穿红色或者是带花边的衣服。妈妈带她去看儿童剧,别的小姑娘都喜欢白雪公主或睡美人,惟独她眼睛发亮地盯着野兽看:哇,好酷!朋友发愁: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很怪啊?而另一个朋友则为儿子的羞涩内向无比担忧,两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是这两个孩子的性格,能交换一下多好!

  类似的差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简直已经普遍开来了:在幼儿园里,小女孩胆大外向,小男孩则胆怯内敛;从小学到大学,班级的前几名都被女生给包办了,学生干部也大都是女生;到了社会上,女性的工作能力丝毫不逊色于男性,还因找不到能配得上自己的优秀对象而宁愿沦为“剩女”……针对这些现象,近十年来,“拯救男孩”的大讨论,在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热,而在中国,随着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等人所著《拯救男孩》一书的出版,这一现象也引起很多中国家长的关注。

  我个人认可孙云晓教授的某些观点,中国的男孩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对这一阶段而言非常重要的语言能力和纪律性,男孩的发育普遍晚于女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幼儿园和小学,成绩最好的、最受老师宠爱的,往往都是小女孩,而小男孩则充当着让老师头疼“调皮蛋”的角色。有科学研究证明,一个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但老师和家长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式,掌握同样的知识。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迟钝、不合作,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习和学校。在美国,不少家长会主动选择让儿子晚一年入学,甚至认为这是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但在中国呢,很多父母甚至通过剖腹产的方式,让孩子8月31日之前降生,希望早一年入学。殊不知,这对男孩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

  打破大一统的做法,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男孩和女孩的差异,继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拯救男孩”,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女孩来说其实也是有利的。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如果一个男孩就是不喜欢打打闹闹,就是爱玩过家家,那该怎么“拯救”?像上文提到我朋友的女儿,人家就是不愿意当淑女,就是想当个疯丫头,老师和家长是不是一定要把她给“拗”过来?这显然不是很人道,而且也未必能实现。

  在我看来,我们以前强调“因材施教”,现在开始强调“因性施教”,这里的“性”,与其说是“性别”,不如说是“性格”、“个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要求男孩就一定要有阳刚气,而女孩必须温柔贤淑呢?为什么不可以有温柔贤淑的男孩,和阳刚气十足的女孩?只要这种个性发展得正常而自然,为什么我们非要用偏见去左右他们?

  整个社会,尤其是老师和家长们亟需修正的,是不要试图“扭转”孩子,而是必须 “顺应”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指责一个男孩子“没有男人味”,或者指责一个女孩子 “像个男人婆”,其实都是短视和偏见,这么说话的人,首先得自我反省。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