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死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9日22:31  汉网-长江日报

  几年前看过一部叫作《深海长眠》的西班牙电影。因事故而高位截瘫的男主人公曲折地为自己争取安乐死,生还是死成为生活中最大的矛盾和焦点,人有没有权毁灭自己,作为重大问题被抛出。电影以艺术手法探讨一个终极问题,虽显沉重,但精神空间和人文含量都让人印象深刻。

  大多数人都不会处在这样的矛盾空间,但“安乐死”仍然常在一些时候被提起。去年11月1日,陕西农民何龙成为卧病在床15年、饱受病痛折磨的妻子徐桂琴选择了“安乐死”,6个月后,他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法制日报》最近采访到了正在服刑的何龙成,还原了“助妻安乐死”前后的种种波折,以介入一个案例的方式再一次展示了“安乐死”里面的伦理、法律之争。

  以此案例而言,行为实施人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而其子女认为这样的爸爸“可以拉出去枪毙”,法律处以刑罚,各自的立场与态度都在,也不可调和。法律代表最后的裁决,似乎具有明确性和不可逆性,然而在认知层面,对类似何龙成这样的行为表示赞同或理解或反对,可能都无法说明一个生命所受到的这种对待所体现的伦理复杂性。何龙成身陷囹圄不后悔,他基于什么,他怎么确定自己的妻子已有死的愿望,子女认为可以枪毙爸爸又因为什么,枪毙爸爸与爸爸让妈妈死亡之间,是巨大的亲情冲突,刑罚处罚人的身体,但无法处罚人的情感、意志与心理坚守,这些就是伦理的复杂性。

  生死观念,自古有之,但怎么看待生死还是有不同。语义学上的“安乐死”,是一个舶来品,这里面关乎死亡的权利、自由、尊严等问题。在西方,古希腊已经就允许病人“自由辞世”,经过宗教、哲学的发展阶段,生命、生存、死亡比附有很深厚的意味,“安乐死”既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事关信仰的问题,也是伦理与法律常常冲突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死亡话题常常会成为禁忌,禁忌本身可能不是基于对“人”这一自然造物的理解,而更多是一种文化,社会文化、家族文化。儒家关怀生死,《论语》里讲“守死善道”,说的仍然是生,以生的完整来保持道的完善。“生老病死”、“养老送终”、“颐养天年”,指向生死规律,这种规律依托自然力量带走人的生命,而不是以其他人为方式。安乐死在我们这里,虽然已在倾向上为很多人所赞同,但基于血缘、亲情、孝道,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冲突,也是艰难的抉择。

  有个别国家在立法上支持“安乐死”,但更多的国家仍然反对。这里有很沉重的无奈,不管“安乐死”如何被认识,本质上还是把人杀死,生命是一切,法律禁止杀人,法律又要允许杀人,实在是不轻松的事情。如果可以申请安乐死,那么你怎么知道申请人是否有主观愿望,或者你又如何判定一个执行安乐死的人知悉了这种愿望,标准在哪里?

  生死问题,沉重、矛盾与冲突都在其中,讨论可以丰富,认识可以声张,法律也可以有态度,但站在生命的基点,这永远是一个充满敬畏感的问题,慎之又慎,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态度。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