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米高梅 米高霉 米高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7日09:19  华龙网-重庆商报

  

米高梅米高霉
《行动目标希特勒》海报
米高梅米高霉
《魂断蓝桥》海报
米高梅米高霉
《乱世佳人》海报
米高梅米高霉
米高梅的标志

  电影中的老牌间谍“007”詹姆斯·邦德,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来自地球的邪恶反派,作为“007”的老板,米高梅面对的无疑是太阳系级别的对手——高达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本月4日,米高梅公司正式宣布破产。这意味着,如果詹姆斯·邦德还想端着鸡尾酒在大银幕上耍帅,那他必须换一个新老板。事实上,有着86年公司历史的米高梅一共经历过4次重大危机,前三次都与破产擦肩而过,但它没能扛过最后一次。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好莱坞电影专家毕成功、资深影评人兼产业评论员Magasa,他们告诉记者,米高梅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只要米高梅重组,“007”的复活却不是神话。

  1948年

  第一次危机 遭遇反垄断法剥离发行放映

  1923年,美国电影业出现危机,米特罗电影制片公司收购了濒临破产的高德温电影制片公司,于1924年正式成立了米高梅公司。米高梅成立后,迅速成为美国电影界巨无霸。1925年,米高梅拍摄的历史巨片《宾虚》,创下了400万美元的超高票房。

  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米高梅成为好莱坞最大的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这一时期,克拉克·盖博、凯瑟琳·赫本、葛丽泰·嘉宝、伊丽莎白·泰勒、费雯·丽、英格丽·褒曼等好莱坞大明星都签约在其旗下,为米高梅拍摄了《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等一系列让人难忘的经典影片。

  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新颁布的反托拉斯法(即反垄断法)作出判决,判定当时美国的各大电影公司非法垄断,要求各电影公司只能经营电影制片,必须放弃发行和电影院业务的经营。这给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米高梅致命一击,因为发行和电影院业务是米高梅经营中收益最大的两个部分。放弃部分业务后,米高梅收入锐减,随之减产影片。

  ★业界分析

  如果说反托拉斯法案对每一个制片公司都有影响,那么在同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米高梅的致命伤是渠道缺失、背后没有靠山,没有传媒集团做后盾,无法打通产业链。

  著名好莱坞电影专家毕成功认为,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米高梅的大制片厂制度、明星制以及规模庞大的史诗片,的确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但1948年后,米高梅仍然采用两个大牌明星、一堆喜剧笑料去堆砌一个标准流程的爱情片的模式,已经没有市场了,这是米高梅衰老的一个重要开始。

  另外,当时已经有电影公司开始发展电影相关产业,获得的利润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米高梅始终没有开拓这一块业务。

  1957年

  第二次危机 遭电视冲击陷入大制作泥沼

  上个世纪5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美国普通家庭中普及,大量电影观众被分流。到了1957年,米高梅持续盈利三十多年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并在此后的10年里连年亏损。

  1959年,米高梅翻拍了电影《宾虚》,想借此翻身。该片票房不错,斩获了11个奥斯卡奖项,而且这个获奖纪录至今无人打破。米高梅认为,“大片主义”才是救市法宝,从此开始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开始虚构故事,塑造英雄主义式的结尾。翻拍了《宾虚》后,米高梅每年都会拍摄一部超大制作影片,《西北偏北》、《洛丽塔》、《日瓦格医生》等佳作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但可惜的是,观众的审美疲劳来得很快。于是,米高梅一边出产大片,一边亏损,陷入了投资大于回报的怪圈。

  ★业界分析

  在毕成功看来,总是想用更大的投资堆砌视觉,是米高梅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明知是饮鸩止渴,上瘾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在倾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回头。而这一时期,其他影视公司已经开始开拓更多风格的影片。

  1970年

  第三次危机 新老板不务正业玩投资游戏

  1970年,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买下了米高梅。可惜的是,克尔科里恩热衷于赌场和宾馆业,还喜欢玩资本游戏,令米高梅与电影业越来越远。

  克尔科里恩是拳击手出身,他入主米高梅后,先是拍卖掉了米高梅的电影道具和服装,然后又关掉了米高梅的发行部门,将米高梅的发行业务外包,还把米高梅的资金套现投入到了他在拉斯维加斯、里诺两个赌城的赌场和旅馆业。克尔科里恩甚至建造了米高梅大饭店,并高调宣布米高梅已经成为一家旅馆公司。

  1981年,米高梅吞并了曾拍摄《飞越疯人院》、《毕业生》、《洛奇》等影片的美国联合艺术家影片公司,但两家公司联合起来,也只能在电影市场上占有6%的份额。随后,克尔科里恩将米高梅卖给特纳广播公司。特纳广播公司将米高梅的资产分拆卖掉,只留下了最值钱的3000多部电影的版权。不久后,克尔科里恩又低价收回了米高梅的大部分股权。从此,米高梅成了克尔科里恩的“投资玩具”,他三次把米高梅卖出、买进,赌王、黑手党、石油富翁都曾是米高梅的主人。米高梅最后一次被卖出是在2005年——索尼花48亿美元从克尔科里恩手中买下了米高梅。

  ★业界分析

  说起柯克·克尔科里恩的三次买进卖出,Magasa忍不住扼腕叹息:“克尔科里恩压根没有好好想过运营这个公司,不停地买进卖出,不过是做资本游戏。”

  毕成功则认为,米高梅高层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上的不思进取,才是米高梅的致命原因。“米高梅的破产,根本上还是创意上的匮乏。”

  2010年

  第四次危机 陷入恶性循环被巨债压垮

  早在去年9月,米高梅就因为无法偿还利息而紧急召开债权人电话会议。当时,米高梅除了需要支付2.5亿美元的利息,还缺少1.5亿美元的资金用以维持电影拍摄计划。电话会议后,几位主要债权人同意米高梅延期偿还应付利息和款项。今年4月,“007”系列的制片人宣布,“考虑到米高梅公司未知的前景以及现实存在的资金困难”,推迟新一集“007”的拍摄计划。3个月后,“推迟拍摄”变成了“取消拍摄”。

  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又要请大明星,又要拍大制作,就只好减少宣传费用;减少宣传费用后,势必会影响到票房……这已经成为米高梅电影的恶性循环。

  2007年和2008年,米高梅出品的电影有近40部,但大多数没赚钱,其中包括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米高梅今年拍摄的电影中,只剩下翻拍影片《赤色黎明》还没有发行。这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原计划今年11月上映,但就因为缺钱,至今连预告片都还没有剪辑,也没有推广计划。去年最窘迫的时候,米高梅连2000万美元短期周转资金都拿不出来。

  撑到本月4日,在高达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的压力下,米高梅终于宣布破产。目前表示想收购米高梅的公司中,时代华纳报价15亿美元,狮门电影公司和美国亿万富翁雷·布拉瓦特尼克的报价都在12亿美元至15亿美元之间。望远镜影视娱乐公司则正在与米高梅协商管理费等细节问题。如果望远镜公司接收重组米高梅,将获得4%~5%的股权。

  前天,米高梅提出的破产保护申请已正式获得法院的批准,米高梅将在30天时间内完成资产重组从而摆脱破产状况,新公司将有望筹集到5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影视作品拍摄,新一集“007”和《霍比特人》系列也将于近日恢复拍摄。

  ★业界分析

  Magasa认为,如果不更换经营思路,不扩展经营方向,米高梅仍然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米高梅历史上

  最赚钱的10部电影

  《乱世佳人》:

  1939年上映,票房1.89亿美元

  《雨人》:

  1988年上映,票房1.72亿美元

  《汉尼拔》:

  2001年上映,票房1.65亿美元

  《007:择日而亡》:

  2002年上映,票房1.60亿美元

  《洛奇5》:

  1985年上映,票房1.27亿美元

  《007:黑日危机》:

  1999年上映,票房1.26亿美元

  《007:明日帝国》:

  1997年上映,票房1.25亿美元

  《洛奇3》:

  1982年上映,票房1.24亿美元

  《鸟笼》:

  1996年上映,票房1.24亿美元

  《洛奇》:

  1976年上映,票房1.17亿美元

  借鉴

  吴思远:切忌盲目扩张

  香港电影导演会永远荣誉会长吴思远表示,米高梅的破产是商业运作的规律:“中国的电影公司在扩张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不要无限制地扩张,电影业是高风险的行业,米高梅那么多年的历史都搞到破产,一定要引以为戒。”

  方励:随时更新创意

  电影《观音山》制片人方励认为,米高梅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经营难度高于一般的公司,所以决策层很重要,“中国的电影公司要汲取教训,不能脑子一热就说‘我要上市’”。方励还特别强调了创意和灵感,“要致力于做内容,用冲动、灵感、智慧去做创意,而不是停留在搭壳、包装上。忽悠迟早是要露馅的”。

  谭飞:及时调整机制

  著名的娱乐策划人谭飞表示:“中国的电影公司要不断推出力作,不要以电影之名做其他的事情,还要注重吸收人才,特别要注意调整机制。”

  于冬:加强国际合作

  保利博纳的老总于冬认为:“好莱坞的电影行业依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会因为米高梅一个公司的破产而改变。我们如果能够加强与国外电影的合作,进入国际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

  本版稿件 记者 张世韬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