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墨脱嘎隆拉隧道贯通 扎墨公路最快明夏通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08:24  南方日报
昨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全部贯通,负责施工的武警部队官兵正在隧道内施工。 昨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全部贯通,负责施工的武警部队官兵正在隧道内施工。

隧道贯通后,墨脱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次仁措姆激动地向家人报喜。 隧道贯通后,墨脱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次仁措姆激动地向家人报喜。

昨日,两名背夫将第一次通过隧道前往墨脱。 昨日,两名背夫将第一次通过隧道前往墨脱。

扎墨公路示意图。 扎墨公路示意图。

  昨日上午,扎墨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嘎隆拉山3310米长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不通公路的历史即将结束。据预测,这条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直达墨脱县城,全长为117.278公里的公路最快将于明年夏天实现通车。

  隐蔽在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墨脱,是至今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全县1万多居民中,有2/3的人没有走出过县界,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见过汽车。

  2009年4月,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近6年的反复勘察、论证选定路线后,建设难度拥有世界“六大最”的扎墨公路终于开工。

  如今,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的嘎隆拉隧道贯通,就像一扇大门缓缓敞开:下一站,墨脱。

  2006年,南方日报记者曾随援藏干部走进墨脱。昨日,隧道贯通之际,本报记者连线施工现场,并走访当年广东援藏干部,跨越空间,再次“走近”墨脱。

  贯通

  不通公路历史将结束

  在全国2800多个县(旗、市、区)当中,迄今为止,只剩下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昨天,随着一声低沉的爆破声,西藏墨脱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这标志着墨脱即将结束“全国惟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上午10时,在海拔3700多米的嘎隆拉隧道入口处,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等共同启动工程爆破按钮。轰隆隆的爆破声由远而近,在嘎隆拉隧道内1608米的深处,数个起爆点、100多公斤的炸药,把隧道内的岩石崩落下来,阻拦世世代代墨脱人的最后两米能否打通,所有人都在紧张地期待。

  10时05分,爆破完毕。三名安全员排险后,发出口哨和旗语,表示达到爆破效果。嘎隆拉隧道爆破成功。此时隧道内的“墨脱人的生命线”仍被碎石所堵塞,隧道两头的建设者们同时清理碎石。

  10时28分,嘎隆拉隧道安全检测完毕,阻碍这一条雪域高原生命线的碎石也被一一挪开。一个不大的山洞跳入现场所有人的视线,欢呼声随即响彻云天。

  一个、两个、三个……当一个个建设者通过刚刚打通的隧道,穿过嘎隆拉山,看到分别800多天的伙伴时放声高呼,忘情地相拥在一起。

  隧道

  难度不亚于青藏铁路

  嘎隆拉隧道是墨脱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3310米,平均海拔3700米,由武警交通一总队的二支队和三支队双向施工。施工隧道气象条件恶劣,穿越多条地质断裂带,岩体破碎,涌水量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对隧道本身来说,最大的难处在于:雪山上有两条呈十字形的大断裂带,一条是玛尼翁断裂带,一条是嘎隆拉断裂带,而隧道正在中间。“表面裂隙多,破碎程度大,含水量高,开挖的情况比设计情况要严重复杂得多。”西藏交通厅扎墨公路总工程师刘锟说。

  越往深处挖掘,两条断裂带带来的危险性越发明显,离隧道最近的嘎隆拉断裂带长达几十公里。在其周围,还遍布了7条次生断裂带,其中5条正好穿过隧道。

  据介绍,该隧道是迄今为止国内穿越断层最多、地应力最强、水体渗水最丰沛的高原隧道,强涌水是一直困扰着建设者的极端施工难题。

  最惊险的一幕出现在今年6月25日,隧道涌水突然超出预案。“当时隧道被淹没了200多米,雪水、雨水、渗水,一下子都涌到隧道里,日排水量达到6万立方米以上。”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扎墨公路专家组组长赵世军说。

  这只是一个缩影。

  据介绍,隧道穿越海拔4640米的嘎隆拉雪山半山腰,落差132.4米,创造了“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6项世界之最。长期跟踪考察墨脱公路的业内专家表示,“修建墨脱公路,其难度不亚于青藏铁路”。

  四川武通路桥工程局第三工程处刘九林说,“历时两年,终于胜利实现贯通,而且零伤亡、零偏差,无疑是一个奇迹”。

  奇迹过后,这条长3310米的隧道,可以将进入墨脱的里程缩短约24公里。

  这一刻,无论对墨脱人,还是对世界来说,“不通公路”、“高原孤岛”、“隐秘莲花”等曾经的标签都将摘去,这一刻,是历史,也是改变。

  孤岛

  喜马拉雅腹地隐秘莲花

  隐蔽在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墨脱,是至今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全县1万多居民中,有2/3的人没有走出过县界,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见过汽车。

  长期以来,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由于封闭、落后,一直鲜为人知。这里主要生活着西藏独有的门巴族、珞巴族,此外,还有少量藏族、汉族及其他民族。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从过年的烟酒,到穿的胶鞋,除了供应的,另外再买都得有商业局的批条。目前,全县总人口10985人,物资大多是靠背夫背进去。

  “县城的冰柜就是这样运进来的。”曾任墨脱县委副书记的广东援藏干部许晓珠说,由于大雪封山与泥石流,几乎每个背夫都经历过生命危险。

  由于大雪封山,年初购买的物品年底才能拿到,墨脱人不得不习惯用快要过期的食品甚至药品;由于许多东西都要从山外背进来,在墨脱,鸡要160元一只,饭店里的鲫鱼、鲤鱼,每条是三四百元,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出头的穷壤,却几乎成为中国物价最高的地方。

  “每年总有不少人在这条崎岖小路上因为雪崩、塌方、泥石流丧失生命,大部分的墨脱人一年都不会出去一次,就算是临盆的母亲想到医疗条件更好的波密生产,同样得步行5天。”许晓珠知道,对这个仅有万余人口的小县来说,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公路带来的改变会有多大。

  修路

  半个世纪几代人梦想

  修通墨脱路是几代人的梦想,这个数十年的梦想始终未能实现。

  早在1961年,当时的西藏军区公路部有关人员就开始了勘测工作。

  1965年,拉萨市试图打通自帕龙老虎嘴沿帕龙藏布江、雅鲁藏布江通往墨脱的道路,由于山势太险而被迫停工,这也是墨脱公路的第一次修建。

  1975年从波密县开始修建的墨脱公路到达了80K,这段汽车时速无法超过8公里的泥土路至今仍然是墨脱人的生命线,但是1981年一场严重的泥石流让工程停工。

  一直到1994年,80K以下的泥土公路终于修成,墨脱县城第一次有汽车开入,但由于当地地质构造极不稳定,部分路段很快就毁于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墨脱公路再次成为“断头”路。

  1995年,国家投资2000万元,对墨脱公路嘎隆拉山危险段与弯道进行了加宽改造,外界的物资从此才能大规模地进入墨脱。

  2002年,在花了5000多万元进行测绘后,一条路线浮出水面,从米林县派乡镇穿喜马拉雅山进入墨脱,但成本核算需要30多亿元,而且不能保证全年全线畅通,修路又再遭遇搁浅。

  其实,现在的墨脱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向山外的波密县,在当地被称为波墨公路。许晓珠说,这只是一条不是公路的“公路”,由于天气、地理等原因,几乎一天一断。

  路上沿途的小村大多以波密为起点按公里数命名,如52K、80K等等。52K以上的路,难的是冰雪覆盖;52K以下,则难在塌方泥石流,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蚂蟥,整条路走下来一般3—5天。2006年,南方日报记者曾随广东援藏干部许晓珠走进墨脱,不但要翻越4700多米的雪山,穿越蚂蟥区,还要经过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

  援藏

  广东干部用生命丈量

  昨天上午,当从电视中看到隧道打通的一刻,许晓珠哭了。

  告别墨脱已经3年,这位手机铃声至今还是藏族民歌的广东第四批援藏队干部,始终想念着那片土地,特别惦记着连着外面的路什么时候通。

  “真的是一个脚板一个脚板,用生命丈量过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办公室里,许晓珠不停地接到远方朋友激动的电话。

  2004年6月,从广东来到西藏,出任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许晓珠,第一次进墨脱,走了5天。好不容易进了县城,“没有一条水泥路,房子下面就是猪圈”,他当时唯一的想法是“赶快逃出这个地方”。

  但援藏三年,许晓珠和当地干部一起在崇山峻岭中走得越来越远。他先后进出墨脱14趟,走过县里42个乡村,徒步行程超过3000公里,其中最远的甘登乡,即使从县城出发,往返半个月。“任何人看到墨脱人的生活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修路,这是人性的本能。”

  许晓珠用脚一公里一公里地丈量墨脱,哪里有悬崖,哪里容易产生灾害,每一公里的地形逐段逐段刻成光碟,经过三个月的徒步实地调研,许重新提出了先修境内县乡公路,再修县外公路,最终实现内外对接的修路方案。

  由于资料翔实、扎实,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墨脱县、林芝地区和西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2006年6月,交通部专家组队进入墨脱考察、反复论证,最后选择路线为如今的扎墨公路。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墨脱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公路全长约117公里,国家全额投资9.5亿元,工程建设工期为3.5年。

  一眨眼,从2009年4月动工到如今控制性工程嘎隆拉山3310米长隧道的贯通,这条跨越半世纪的天路修建即将竣工。在这一条用几代人梦想和不懈努力堆积起来的路上,广东人放上了属于自己沉甸甸的那一份。

  “在所有问题中,经济发展还是第一位的。”许晓珠说,“进墨脱的路,从前是四五天,现在可能是一天,将来也许一个小时,墨脱离世界必将越来越近。”许表示,明年扎墨公路通车后,他要重走墨脱路。

  “这是典型的广东观念。”在墨脱县领导班子看来,广东近16年累计投入15亿多元对口支援林芝地区的建设,他们获益最多的还是先后六批广东援藏队伍带来的“造血”概念,以及开阔的眼界和务实的精神。

  路端

  广式嗅觉迅速蔓延

  扎墨公路修通在即,“广式嗅觉”迅速蔓延。

  “以前墨脱几乎没有游客,现在每年都有约100多名徒步游客进来,他们口口相传,渴望来墨脱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些都会增加百姓的收入。”

  林芝地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墨脱最有希望的就是旅游业,“以后通了路,整个西藏的人都可以到这儿来休假,这儿从山顶到山底是立体气候,一眼看四季”。

  广州白云山制药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注意到墨脱附近地区的中草药资源。墨脱的一位林场老板透露,已有广东的家具厂与他谈合作事宜。“墨脱有檀香木、楠木,它们做成的家具,在市场上能卖到上百万元。”他还打算仿照广东的蔬果市场模式,在墨脱介入果园工程,利用墨脱的气候种植各种水果,使墨脱成为西藏未来的蔬果基地。

  藏东南周边地区的商人们也闻讯赶来,在80K中转站开起了一家家商铺、旅店,一些从山里出来的门巴人和珞巴人也陆续到来,密密匝匝修建起了房子和物资仓库。从去年起,大量外地民工也拥到80K来,一间间仓库开始建立;在路口,河南人运来了六个大油罐,为过往抛锚的汽车提供加油服务。

  轰隆声中,3310米长的隧道贯通,人们仿佛已经看到路那头的莲花:深藏于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墨脱正在孕育各种各样让人期待的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杨大正 见习记者 龙瀚 实习生 周文吉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嘎隆拉隧道 墨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