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雪林: “随便过过”的才情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3日09:12  新安传媒网

  离开武大

  稍后,接姐姐苏孟淑来校居住,组成姊妹家庭,由姐姐主持家务,妹妹专心从事教学和著述。1934年秋,增开新文学研究课,评品现代诸多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等,对鲁迅攻击尤多。1936年,鲁迅逝世,她致信蔡元培、马相伯、胡适,攻击鲁迅,致蔡元培、胡适的信,发表在武汉的《奔涛》,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左翼文艺界的激烈批评。胡适在回信中,也对这位小老乡提出了批评,认为苏雪林言词过当。

  1938年4月,苏雪林随校迁四川乐山。1946年,转回武汉。1949年2月,武汉解放前夕,苏雪林离校,结束了武大18年的教书历史,赴上海。同年5月,赴香港,任“真理学会”编辑,为教会的《公教报》、《时代学生》杂志审稿,并承担撰稿任务。

  □ 万直纯丰吉

  “三苏”之后

  壹

  苏雪林是北宋“三苏”的后人,祖籍四川眉山。她的家族属于苏辙这一支。苏雪林的祖父一直在浙江瑞安一带几个县当县官(瑞安县丞,金华等县县令)。据考证,苏雪林的出生地就是瑞安。她的小名“瑞奴”、“瑞庐”,都与出生地有关。她还有一个小名“小妹”,学名“小梅”,后改名为“梅”,字“雪林”,后来,更多的人知道她的字,而不知道她的名字。其笔名有:灵芬、春晖、绿漪、绿漪女士、雪林女士等,斋名遁斋、春晖室、春晖阁、春晖山馆。苏雪林还有一个诨名叫“木瓜”,她后来多次说到自己有些木瓜气质,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反应迟钝、不敏感。苏雪林一生对名利不计较,一心向学,虽经屡受挫折,但都不以为意。她自述:“我幼年的家庭环境欠佳,所过童年实不愉快。长大后结婚,婚姻生活颇不顺遂。惟以我秉有‘木瓜’气质,也就懵懂地混了过去。”

  暮年遂愿

  柒

  1950年,苏雪林借前往罗马朝圣之名,再度赴法,收集神话宗教资料用以研究屈赋。先赴巴黎,与方君璧、潘玉良重逢,不久赴罗马朝圣。1952年夏天,经香港到台湾。秋天,任教台湾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1955年,担任台湾“教育部”编辑员,改任师院兼职教授。1956年,60岁赴台南任成功大学教授,直到1973年退休。其间,在台南与苏孟淑重建姊妹家庭,直到1972年苏孟淑81岁逝世。1964年,利用一年休假时间,赴新加坡,任教南洋大学,讲授《孟子》、《诗经》,12月,赴马来西亚游览。次年,加开《楚辞》课,续假半年后,返成功大学。1973年退休后,从事学术研究。1998年5月,以102岁高龄回大陆,回到家乡太平,游览了黄山,参加了安徽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终于完成了强烈的回家夙愿。

  1999年4月21日下午3时53分,病逝于成大医院,结束了她漫长而坎坷的一生。同年8月,归葬故土母亲坟旁。

  在武汉大学

  创作生涯

  捌

  苏雪林终生以教师为职业,教学相长,从教同时进行学术研究,但“教授苏雪林”和“学者苏雪林”都不如“作家苏雪林”知名于世。早年被称为“才女”的苏雪林,其才华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方面的“能诗擅画”,尤其是能诗,主要写古典诗歌。她十二三岁时开始写诗,在女子师范女高师还写了多篇数百言的长诗,受到师长的激赏。少年时代,在家乡颇有声誉,在安庆读安徽女子师范时,也是学校名人。上世纪20年代,在女高师与冯沅君、黄庐隐等并称“四大金刚”。30年代,在武大与凌叔华、袁昌英并称“珞珈三剑客”,而最有影响的是“现代五大女作家”的评价。

  毅真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一文中指出,当时活跃文坛的作家共18位,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五位女士:“此五人即冰心女士、绿漪女士、凌叔华女士、沅君女士和丁玲女士。”沅君女士即冯沅君,是苏雪林在女高师同学,又称“淦女士”,两人后来都转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并有建树。绿漪女士即苏雪林,当时出版《绿天》、《棘天》时署笔名“绿漪”。《绿天》曾赠送鲁迅一本,签名为“绿漪”。据说这本赠书鲁迅从未打开,因为他还有另一本《绿天》,大概是自购的。五大女作家中,冯沅君、丁玲偏于“现代派”,尤其是丁玲,而苏雪林(绿漪女士)与冰心,则属“闺秀派”,即受传统影响居多,基本不谈情,更不涉性。

  家塾底子

  贰

  事实上,苏雪林很聪颖,对文学艺术颇有天赋,自幼对读书兴趣盎然。在当时看来,苏家是很开明的,专门设有女塾,苏雪林和姐姐、堂妹等一起在女塾读书,但时间不长,其间断续过两次。老师的素质也不高,教了不少错别字。她父亲也教过她一段时间。这段“传统教育”,算是苏雪林最初的学习基础,她凭着这点功底,开始读绣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白话小说和一些文言笔记小说,如《聊斋》等,还读了大量古典诗歌,特别是《小仓山房诗集》、《杜诗镜诠》等有注解的诗集,对她的自修、研读很有帮助。大量的阅读,打下了苏雪林深厚的国文基础,还激发了她的创作冲动。除学写旧诗外,她还模仿蒲松龄和林译小说的文笔,写了一组日记,写三四百字长的五言古诗《姑恶行》,后又改编为小说。她还自修画画。

  “百年人瑞”苏雪林,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人,即原来的太平县人。苏雪林生于1897年。1991年,是她95岁大寿的日子,她的弟子们问她:这一辈子是怎样过来的。她说:“随便过过。”此后,她又活了8年,102周岁去世。苏雪林“随便过过”一百多岁,经历了20世纪的全过程。她是中国20世纪群星璀璨的历史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经受五四新文化浪潮的洗礼,她走上新文化的大舞台,以自己特有的才情和执著,为现代中国留下丰赡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成果,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和学术大师。

  拒婚求学

  叁

  1913年春,苏雪林随父母到省会安庆,入读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培媛女学,开始接受现代教育。读了半年后便又退学,第二年秋复读,后考入安庆安徽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国文、美术两门都是满分,成绩优异,能诗会画,有“才女”之誉。毕业后,留任母校附属小学当教员,后又兼母校预科国文教员,开始了她的教师职业生涯。

  早在1912年,16岁的苏雪林由祖父做主,被许配给江西南昌经营五金生意的张余三次子——张宝龄。当时,她拒婚想继续升学。经过激烈的斗争,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后称“女师大”,与黄庐隐同为国文系旁听生,后转正。同学还有冯沅君。苏雪林入学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去女高师虽然读的是传统国文,但她已接受新文化的影响,开始用白话文写作,成为学校“四大金刚”之一。

  “棘绿”之说

  玖

  归葬故里的苏雪林墓碑背面刻有8个大字“棘心不死,绿天永存”。碑文首二字,镶嵌了苏雪林两部成名作代表作的书名——《棘心》、《绿天》。《绿天》是作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第一本创作集,先发表于《北新月刊》。1928年3月,北新书局出初版本。初版收《绿天》、《鸽儿的通信》、《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上)、《我们的秋天》、《收获》、《小猫》6篇。1953年增订后,分为三辑,自费出版。1956年,由台中光启出版社重印,列为“文艺丛书”之一。 《绿天》创作缘起是这样的:“在北京读书的友人章廷谦(笔名川岛),为纪念他的新婚,写了一本《月夜》。是用美文体裁写的。我那时也在新婚,便也学著川岛用美文写婚后生活。成了一本书,题名《绿天》,用绿漪的笔名,也付北新印行了。”苏雪林与张宝龄的婚姻并不十分圆满,这本新婚纪念册又是怎样的?“书中的情事,半真半假”,“我称之为‘美丽的谎言’”,“写《绿天》时我年龄已不小(30岁左右),行文口吻却像一个十六七八天真烂漫的少女。但这却不是谎,我那时心境,确是十六七的少女”。她说《绿天》“算不得文艺品,只能称之为‘童话文学’”。苏雪林与丈夫新婚时关系尚好:“我又富于感情,笃于骨肉之爱,夫妇之爱也相当热烈。外子(丈夫)生性孤冷,结婚后,受我热情的烧炙,他那一颗冷如冰雪的心,稍稍为之融化,所以我们在苏州天赐庄那一年的生活,倒也算是甜蜜,我撰《绿天》诸文又锦上添花写得风光旖旎,现在想起来,只有好笑。”大概两人性格不合吧,苏州生活不久便发生裂痕,张宝龄回上海后两人分居,以后基本上聚少离多。但他们没有离婚。1949年苏雪林离开大陆,张宝龄留下了。这一婚姻关系名存实亡。直到1961年张氏病故。次年苏雪林才得知消息,大哭一场。她是哭丈夫,也是哭这桩不幸的婚姻,哭自己的不幸。苏雪林婚姻不谐,便把全部心力致力于自己的事业,这是不幸之幸吧。《浮生九四》中,苏雪林总结道:“实际上,我是个人,是个普通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我想我今日在文学和学术界薄有成就,正要感谢这不幸的婚姻。”

  《绿天》、《棘心》开始了苏雪林白话文写作。此前主要写古体诗而不是白话诗,用文言文写过一组日记,还写过一篇小说,更主要是这两部书确立其文坛地位。此后,她出过两本小说集历史小说《蝉蜕集》(后改名《秀峰夜话》)、神话小说集《天马集》,散文集出了不少,有战时随感录《屠龙集》,传记文学《南明忠烈传》、《文坛忆旧》、《眼泪中的海》,自传《我的生活》、《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游记《欧游览胜》、《三大圣地的巡礼》等。出版戏剧集《鸠那罗的眼睛》,收《鸠那罗的眼睛》、《玫瑰与春》两种。出版古体诗集《灯前诗草》。苏雪林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早年,体现在《绿天》、《棘心》上,以后,她的主要心力用于学术研究。

  家庭逼婚

  肆

  还差一年就要毕业了,苏雪林又考入里昂中法学院,开始研究艺术。留法期间,苏雪林遭遇家庭逼婚,又陷入一场自由恋爱,终因婚约在先,拒绝了情人的求婚。在婚恋困扰、家庭变故(长兄英年早逝)、生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加之修女的力劝,苏雪林加入罗马天主教,领了洗礼。与潘玉良同学,并交好。母亲病重的消息传来,苏雪林不得已回国,并顺从母愿,在家乡与张宝龄结婚,开始她不太幸福的婚姻生活,时龄29岁。

  回国任教

  伍

  这年冬天,母亲去世,苏雪林奔丧后重返上海夫家。第二年——1926年春,任职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为国文主任,又在东吴大学兼课,后又去振华女子中学兼课。正式开始创作和学术研究,写《绿天》、《棘心》和《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名噪一时。

  这年秋天,苏雪林改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1930年秋,赴安庆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文化史”,后兼任女生指导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特约讲师(相当副教授),讲授“基本国文”、“中国文学史”。第二年,居于珞珈山教工宿舍,与袁昌英、凌叔华相善,友人戏称为“珞珈三剑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