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一所大学整体搬迁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0日04:07  东方今报

  有着95年办学历史的洛阳师范学院,在短短一个月时间突然做出了未来3年整体搬迁至伊滨新区的艰难抉择。

  此次搬迁规模大、涉及面广、关联人数众多,这样的重大决策是如何出台的?资金来源如何?新校区的前景怎样?社会各界又有怎样的期待?本报将独家为您一一解读。

  □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张超飞/文 见习记者 李书宝/图

  “咱们学校要整体搬迁了,你知道吗?快看看今天校园网的新闻!”去年腊月二十四的晚上,洛阳师范学院教师小李正打点次日回老家过年的行李,接到了同事的电话。

  早听说学校要搬迁,可没想到会这么快。这消息还是让小李吃了一惊。

  第二天,学校要整体搬迁到伊洛工业园区(后改为伊滨新区)的消息不胫而走。顿时,一片哗然。

  建校95周年了,为啥突然要整体异地搬迁?大家议论着,猜测着,揣度着。有留恋,有惋惜,有不舍。

  为感受洛阳师范学院的历史,东方今报记者决定前去采访。

  【决策背后】几经曲折

  经洛阳桥,穿过碧水东流的洛河,记者来到位于宋理学家邵雍故居南侧的洛阳师范学院。学校正门上书写着校名,“洛阳师范学院”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校园图书馆前的主干道上,樱花怒放着。充满朝气的年轻学子在校园中读书、交流。

  据在校园小花园读书的一位女生讲,学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8月成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后历经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0年3月与洛阳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洛阳师范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现在有18个院系,50个本科专业。现在全校有学生两万多人,教职工1300多人。她说学校搬迁的事已经听说了,只不过感觉有些突然。

  其实,就在消息传出的前一天,洛阳师范学院召开新校区迁建工作会议,部署学校整体搬迁事宜。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孙金锋讲述了学校整体搬迁至伊洛工业园区的原因和背景。

  他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发展空间狭小的局限日益凸显,学校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整体搬迁是一个痛苦的、长期的决策过程。近几年来,学校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多方奔走,寻求上级和地方政府支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其主导思想是:立足于在老校区发展,就近在校区附近拓展,满足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但是受国家大遗址保护限制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因地处隋唐大遗址之上,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在宿舍供水、供暖问题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依据大遗址保护相关规定,学校内的所有楼层高度不能超过9米,这成为学校发展无法突破的“瓶颈”,为此,洛阳师范学院不得不考虑扩大校区。但为了便于管理,原本计划在原地拓展空间,并未考虑异地整体搬迁。在此思想指导下,2003年初,当同城的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在洛南新区规划建设新校区时,洛阳师范学院在中区基础上向东拓展400亩建设了东校区。

  洛阳师范学院现任院长时明德进一步向记者阐述了学校现状。“我校始建于1916年,最初的面貌已经不复存在。老校区几经扩展,占地面积由最初的100亩地扩展到 300亩,在2000年专升本扩建中校区后为500亩,目前加上东校区占地面积一共是900亩,而目前在校生已达21300人,教职工1300余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2010年,我校把安乐镇东岗村集资建设的几栋宿舍楼租了过来,才解决了2010级新生的住宿问题。现实逼着学校要往前发展。”

  洛阳师范学院的发展同样受到洛阳市委、市政府的密切关注。2010年7月26日下午,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一行到洛阳师范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在谈到洛阳师院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空间拓展时,毛万春书记当即指示,今后市、区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关注、支持洛阳师院的建设,努力帮助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建设洛阳大新区的总体方案,洛阳市政府决定,在新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向东南方向拓展,沿洛河、伊河向东整体推进,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这给洛阳师范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今年年初,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洛阳市委、市政府和洛阳师范学院经研究决定,由市政府拿出16个亿,洛阳师范学院自身投资4个亿,以新老校区土地置换的形式在职教园区东划拨2850亩土地用于建设新校区,同时紧临新校区选址东侧预留1000亩土地作为发展用地,涉及李村镇袁付、西柿、武屯、新民4个村。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建设,2012年秋季学生入住三分之二,2013年年底以前全部搬迁完毕。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由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任政委,市长郭洪昌任指挥长,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优惠。“政府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师范学院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一座大学的入驻又能很好为伊滨新区的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提升新区的文化品位。”这位知情者说。

  【一致通过】这是一个民主的决议

  “可以说,这是经过广大教师商讨同意的,是一项民主的决议。为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校领导班子及时召集师生座谈会和教代会,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最后在校党委会上拍板决定。以后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就不存在了。”时明德说。

  洛阳师范学院整体搬迁的问题牵扯着全体教职员工的心。他们关心着学校发展的前途,也同样憧憬着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有教师说,得知学校整体搬迁的消息后,他们刚开始觉得有些愕然。因为原来一直以为学校会在老校区周围再寻求发展空间,只是关系到部分院系,没想到却是整体搬迁,而且很快搬迁完毕,一时难以接受。

  有教师关心搬迁带来的实际生活困难,如住房、交通、子女上学、新校区周围生活设施等。

  对此,学校通过各院系例会一一向老师们作了解释。

  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上问题教师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新校区交通非常便利。明年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学校将会考虑在新、老校区开通来往班车,方便教职工上下班。

  对教职工最关心的安居问题,学校已经考虑在新校区建设家属楼,分产权房和周转房两种,老师们可自由选择购买。

  对教职员工子女上学问题,时明德告诉记者,他们将逐步在新校区建设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以满足教职员工子女上学需求。

  【在校学生】期待搬进新校园

  按照新校区建设进度和搬迁计划,明年暑期之后将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要入住新校区,后年秋季将全部入住。在校学生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2010级管理科学系学生安卫华说,迁建挺好的,因为硬件设施肯定比老校区好,但就是离车站挺远的,以后放假回家可能会不方便。

  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学生张颖说,很期待搬进新校园,希望能够像宣传中的一样好。不过上次去了新校址,感觉有点儿失望,因为远离市中心,交通目前也不是很发达,害怕以后出行不方便。

  文学与传媒学院2009级学生史琳琳认为,新校区肯定很好,但搬迁过去不久就要毕业了,不想再搬一次“家”。

  【学校校友】担心无处“寻根”

  小夏是洛阳师范学院2008级新闻系毕业生,毕业后一直留在洛阳上班。“母校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平时有事没事都回母校转转,忽然听说学校要搬走了,一下子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了。”

  还有部分毕业生在网络上表达了对母校整体搬迁的看法。

  在洛阳网“百姓呼声”栏目,记者看到,一位2009级湖南籍毕业生对校区置换的一些建议:“母校校区庞大,不适宜整体拆除,可以考虑将母校西区建成一个大型的高级中学,这样不仅提升了中学档次,而且也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大学气息”,“母校新建不久的图书馆可以改成洛阳市图书馆。”

  还有的网友担心老校区的文化底蕴不会保留,百年校庆之后校友无处“寻根”。

  对此,洛阳师范学院校区迁建负责人称,老校区的用途具体由市政府实施,目前他们还不清楚会怎样安置。他们会采取措施将老校区有传统校园文化移植到新校区,尽可能保留建校以来的文化内涵。

  【附近村民】不愿学校搬走

  除了师生,学校搬迁对另一个群体——安乐窝村的部分依靠“院校经济”养家糊口的村民来说也似乎有些纠结。

  常年在学校西区东门修车的范师傅和卖水果的妻子段女士对记者说,他们在此做生意多年,与很多师生都很熟悉,学校一下子搬走,真有点舍不得。

  一位卖水果的大妈告诉记者:“我在这儿已经七八年了,说句心里话,我们真不想让学校搬走。”

  马女士家住在师范学院附近的后街上,开家庭旅馆多年。她告诉记者:“学校搬走肯定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我听说,这里以后会是学校,也听说将来会成为植物园,到时候生意肯定受影响。”

  开小饭馆的马先生则说,自己的店面是租别人的,在这儿开饭店已经三年了,要是学校搬走了,自己就到新校区附近重新租店面开饭馆。

  不过,对学校的整体搬迁,安乐镇有关负责人却表示乐观。他说,原来镇政府主要在此搞“院校经济”,师范学院的整体搬迁肯定会给东、中、西岗村的一些小旅社、小餐馆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对地方政府来说却是好事。因为2011年,新的隋唐遗址保护条例中,把原来建筑物高度从9米修改为20米,如果将来老校区做土地开发的话,地方受益会大些。

  【新建校区】建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洛阳师范学院网站新闻上,记者看到:“校园建设要立足国内一流,软件建设要立足省内一流,充分考虑水元素、历史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洛阳新区这张名片上的一个漂亮符号。”

  据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负责人称,新校区已完成了选址工作,征地迁建已得到河南省发改委的批准。并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6家知名设计单位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预计今年五月份开标。

  为打造国内最美的校园,该校日前还组织相关人员到广州、厦门、杭州、无锡、北京、天津等城市的23所大学的新校区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制定了“以水为韵,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新校区设计理念。新校区将更加注重开放性,以水环校,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

  与此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院(系)的新增专业的论证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将根据洛阳经济发展需要,办一批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在未来的5到10年内,本科专业要从现在的50个增加到70个。增设幼儿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传媒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等多个院系。”时明德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发展才是硬道理,对高校来说亦是如此。近年来,由于连年扩招,许多高校的老校区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规模需求,因此各高校纷纷投入巨资打造新校区,借此不仅能化解老校区的难题,扩大学校影响力,同时优化办学条件,给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但是,一座百年老校的搬迁往往会牵扯很多群体的现实利益。如师生、周围居民、当地政府等,如何做好迁建置换的后续工作,平衡各方利益是迁建中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新校区往往又和母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积淀紧紧相依,新校区建设应考虑老校区办学历史的延续、大学精神的传承,不能一搬了之,要解决好新校区在继承老校区文化方面的断层问题。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师生、校友以及当地百姓对师范学院老校区的深厚感情,同时又看出他们对新校区建设的无限期待。整体搬迁是一件好事,相信学校在搬迁过程中能平衡好各方利益,政府能很好考虑到老校区的置换细节,使新校区成为伊滨新区的亮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