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世家系列报道
从封建领主到现代学者的蜕变之路(上篇)
年轻时的刀世勋 (翻拍)
历史上,傣王又称召片领,是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傣王的设置开始于元朝。元朝皇帝封傣王为“车里宣慰使”,官位相当于元朝三品,地位较高。已经83岁高龄的刀世勋,曾经是西双版纳地方政权的“召片领”,也就是最后一代西双版纳傣王。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傣王宫的生活早已被他遗忘。如今的他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是国内外知名的民族语言学教授。从一个封建领主到一个学者,在他人生转变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过去?
出生后成为召片领继承人
西双版纳景洪城里,有一条喧闹的宣慰大街,路面有着轻微的起伏坡,道路两边种满了独干独冠的热带植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实,它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种象征。曾经,“召片领”的寝宫和议事庭(宣慰使司署)就设在这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傣王宫”。现在,“傣王宫”早已不见,只剩下一些相关建筑。
从橄榄坝向澜沧江码头走去,在曼么罕缅寺的右侧,有一幢不寻常的建筑物。它的主楼占地约400平方米,高约15米,分为3层,但第三层早已不见。外墙倒了,瓦也滑落下来,一些植物在雨水的浇灌下,在房角缝隙间见缝插针地疯长。这是第四十一代傣王父亲刀栋廷的住所。
傣王的家族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勐渤王族。根据史料记载,西双版纳傣族先民在十二世纪时已经创立了以召片领为首的成熟的政治体制,元明清各朝的土司制度都是以这一体制为依附的。中央王朝在任命西双版纳傣族土司时,只要封赏了傣族首领“召片领”,便可以将这一地区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入主勐渤,把勐渤一带地方和各部落统一起来,建立勐渤国地方政权。
以前,西双版纳共有三十多个勐,所谓“勐”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地区。所有的勐中,有两个勐直隶于召片领,其他各勐是受召片领委任直接进行统治。各朝各代,版纳都接受中央政权的册封,每一位继承人的诞生都可能是“内外”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发生“内讧”和地方土司叛乱在所难免。
1927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对于西双版纳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多事之秋,因为几股政治势力同时将触角伸向了这里。
一方面,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民国政府以后,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西双版纳设立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进行了改县治的行政区划流改,大大削弱了召片领、土司、头人的统治。伴随着战争,版纳百姓要承担更多的苛捐杂税;与此同时,与版纳接壤的缅甸、老挝,当时分别是英国、法国的殖民地,两国不断进犯边境;这个时候,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了版纳,想通过开办教会医院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此外,由于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控制、参与,各地强大的土司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小战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8年的一天早晨,宣慰使司署里,一个男婴诞生了,他就是刀世勋,其父亲刀栋庭是第40世召片领刀栋梁的胞弟。当时,51岁的刀栋梁膝下无子,为了以后的传位,在议事庭的决议之下,刀世勋被过继给刀栋梁作为嗣子,成为“召片领”的继承人。虽然几年后,刀栋梁的小妾生育了两个儿子,但刀世勋的继承地位仍然有效。
“大伯父、大伯母对我都很好,视我为己出!”虽不愿再提及封建领主生活,但说起家人,刀世勋还记得那些温馨的过往。
[1]
刀世勋在云南大学读书时与同学合影 (翻拍)
从小对中文充满兴趣
据记载,刀世勋满月的那天,按照傣族习俗,老人们给他举行了隆重的拴线仪式。
拴线祝福之后,刀世勋被放到了蔑桌旁,让他抓取桌上的物件。篾桌上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宣慰使大印,象征文化、智慧的贝叶经(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傣族人心目中,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等物,当时刀世勋先摸了摸大印,然后抓起了贝叶经。“他掌权时间不长,当文人的时间恐怕更久。”一位老者悄声预言。而这段无可考证的拴线仪式,也被后人根据他的人生际遇,赋予了传奇色彩。
9岁的时候,刀世勋没有像普通傣族男孩子一样到佛寺里学习,而是到了新办的车里县省立小学就读,他当时成绩优秀。
“从小就学习汉文,没那么难!”说起儿时求学时光,刀老笑着说,学校进行的是双语教学,从小接触汉字,让他对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初小毕业后,他又离家到佛海(今勐海)上中学。
就在刀世勋求学若渴的时候,抗战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当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同时侵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并从老挝、缅甸北上,企图从中国的西南面打开缺口……西双版纳立即成为了抗日的前线。召片领刀栋梁分别在打洛、勐龙、勐捧等地建立抗日自卫队伍,并任命召存信任勐捧抗日自卫队中队长。
勐捧是一个大坝子,周围都是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其中勐满和勐润与老挝接壤。1895年,利用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之机,法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提出了割让中国领土勐乌、先西里等地的无理要求。在勐兴接壤处,界碑掩映在茅草、灌木之中,白天法国人将界碑从勐兴以南移到这边,半夜里,当地老百姓又悄悄将界碑移回去,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最后由于清政府的命令,老百姓不得不停止这种抗争,但他们不时会气愤地在“大法界”三个字上撒尿出气。正是这种积蓄的仇恨,勐捧成为了抗日的最前线。
当日本轰炸机在勐捧寨子里丢下炸弹,炸毁了3户民房后,老百姓愤怒了,他们纷纷参加抗日自卫队,手持火药枪、步枪、手枪、长矛、斧头,经过简单的组建后便开始进行集中训练。后来,民房被炸毁,村民被炸伤时,都是自卫队员冲在前面救人。在接到前方发回自卫队的可喜信函后,刀栋梁派出了八大卡贞之一的刀自强代表召片领对自卫队组织和领导进行表彰,并在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继续努力。
刀世勋和妻子
为外出求学 设计“绑架”案
1942年8月,基诺族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横征暴敛,揭竿而起。召片领刀栋梁被迫率领土司兵协助车里县政府,但其再三交代统帅,围剿中要朝天放枪,不要伤害同胞。
8月正是西双版纳的雨季,瓢泼大雨一连下了十多天,终于有一天放晴了。一大早,一位青年骑着白马在几人护送下来到澜沧江边,一艘小船早已等待上路……随后,傣王宫炸开了锅。当天的早集市已经结束,仍然不见刀世勋的踪影,“是去找好朋友玩了吗?”刀栋梁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一边派出人寻找,一边祈祷。
“你的义子在我们这!”几天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直属参谋团团长卓献书才来到宣慰使司署,说明要送刀世勋去重庆中正中学读书,而且之前已经征得本人的同意。这样的“先斩后奏”虽然让整个傣王宫不快,但确定继承人安好,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离家求学是上进之事,为何要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回忆当时的情形,刀世勋解释道,他在佛海上学的时候,跟一个国民党军官姐夫交好,姐夫对他说了许多外面的见闻,告诉他要当好召片领,要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就是要出去长见识,而学习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可出于爱护,大家都反对他千里迢迢地去外地求学,无奈之下,他才配合演出了这桩失踪案。
“我当时站在船头,想着离开家乡,有一点点难过,不过更多的是兴奋,我终于可以去外地上学了!”刀老说,出门仅几天,他就经历了穿越原始森林,与蟒蛇、蚊虫斗争,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坐飞机等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
1943年,正当刀世勋在外求学之际,传来了大伯父刀栋梁不幸因病逝世的消息。
澜沧江边散落的遗珠
在旧社会,西双版纳傣族有贵族、贫民、官与百姓之分。贫民百姓一般称呼男性贵族和官员为召和岛,如称宣慰使为召片领、称土司为召勐、称头人为岛帕雅。
召与岛均系对旧时的土司、贵族之称,并非西双版纳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姓氏。以刀为人名之首,始见于车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称为刀补瓦。《车里宣慰世系简史》记载:“岛亨龙继承父位时,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时期。朝庭将景陇王的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景陇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这段记载说明“刀”是“岛”或“召”的译音,是贵族和官的音译异字,并非传统姓氏。
如今,这些姓氏早已失去了最早的等级光环。
旱季的澜沧江水位下降了许多,江边上的水流甚至被凸起的泥沙撕开,沙滩上几颗香蕉阔叶在风中翻飞,夜色中绿色的景观灯将江面罩上一股南阳风情。夜色中,在江边偶遇一位乌黑头发的本地女子,大眼睛,偏黑的皮肤,典型的傣族女子。“我外婆就是最后一位公主。”提及版纳刀氏家族,她以自己的贵族血统为傲。的确,她是一位正宗的刀氏后人,是之前的召景哈召存信妻子孟喃罕凤家族的侄女,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
刀氏这个曾经显赫的家族,跟傣王的命运紧密相连,甚至是一种依附关系。伴随着末代傣王的转变,这个家族的成员也散落民间,如遗珠,生息繁衍。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征鹏著《傣王宫秘史》、《从领主到公仆》,采访得到了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征鹏老师的帮助,特此感谢)
生活新报 记者 周晓晖 周婷婷/文 杜逸/图
下篇预告
是横下心,继续在外求学?还是回去吊唁亲人,继承召片领的位置?这位第四十一代傣王继承人,将如何抉择?他的身上还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敬请锁定下周一《末代傣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