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07:30  深圳特区报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青年时期的胡汉民。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现在的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是胡汉民就任广东军政府都督时的都督府。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广东军政府都督府”中心会堂。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专家评说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陈列的与胡汉民有关的历史文物。
胡汉民:文心剑胆肇共和
迁址后重新修建的胡汉民墓。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文

  丁庆林/图

  在辛亥革命、共和肇始的浩然史诗中,需要革命志士集薪赴火、奋死一搏的热血,也更需要他们甘为釜鼎、历尽艰辛的坚韧。胡汉民,作为辛亥革命一员主将,便是扮演后一种角色。

  四月的一天,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国举陪记者来到胡汉民墓园,墓园位于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操场一角,半是山坡,半是混凝土砌成。

  墓前案台上无花无香,幸墓园深处一束野花正开枝吐蕊,素花如星,走近墓庐便闻到近乎文墨的清香,这清香仿佛从历史深处袭来。

  一场演讲捣碎保皇党企图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权贵利益阶层日趋固化,有志青年难以获得社会发展空间,于是求新学、入新军渐成潮流。胡汉民却有过一段在广州参加乡试,高中举人的经历。

  “实际上,胡汉民是在为自己的才学‘做广告’。他中举后,有人以6000大洋请他做枪手应试,胡则用了这笔钱东渡日本留学。”王国举向记者说起逸事。

  在胡汉民心中,清政府已有如外表富丽堂皇而内部栋柱窳败、墙垣动摇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非拆掉重建不可。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他毅然加入,成为最早的一批骨干之一,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一次绝佳展示才华的机会,出现在胡汉民眼前:当时在东京的保皇党人,每年都要举行“追悼戊戌庚子烈士”大会,借机宣传保皇主张,以取得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1906年,保皇党召开纪念大会,孙中山派胡汉民参加。胡登台演说,斥责保皇党谬论,具体分析了康有为的思想为五级退化:由教主退为共和,再由共和退为君主立宪,接着又退为变法维新,然后退为勤王,最后退为保皇。他还斥责保皇党召开的纪念大会是以死人欺骗活人,最后表明同盟会反对召开这类大会。

  胡汉民演说时,“听众逾千人,拍掌狂呼者再,康、梁之徒,众皆瑟缩,不敢置辩,即席宣布此后不再会于东京,从此留学界渐以容保皇为耻辱矣”。

  一场演说,胡汉民展示了杰出的宣传鼓动才能,而他担任《民报》主编,更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水平。

  浙江大学近代史研究专家陈红民教授说,胡汉民在《民报》发表系列文章,全面阐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他把反满与反帝国主义侵略结合起来,提出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并表示反满不是杀尽满人,这在当时实属真知灼见;他将“民权主义”目标表述为“建设共和政体”,推翻清朝专制统治要与建设民主共和国同时进行,否则虽汉人建立专制政权,也是国民不希望的;孙中山最早提出“民生主义”,胡汉民则提出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的方式在中国推行民生主义的设想,充实了孙中山的理论。

  “汉民”原是他主编《民报》时的笔名,因其影响大,反而成为正式名字了。由于胡汉民卓越的理论影响力,时人评价他与孙中山属于“学生无先生不醒,而先生无学生不盛”。

  “他能诗能赋,精通西方政治、经济和法理知识,又廉洁简朴,在孙中山眼中成为忠诚可靠、不可多得的助手,这种领袖与助手的关系,终二人一生而未渝。”王国举说。

  为革命起义将独生女托孤

  与旧政权的斗争,仅止于文字和演讲远远不够,铁血抗争是革命的主题之一,一介文人的胡汉民在这条道路上也未退缩。在广东,他直接策划和筹款购械支持了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07年,革命党人发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赴前线指挥作战。文弱的胡汉民竟在长途跋涉中晕倒,孙中山事后问他为何如此奋力勇进,他回答:“党于党员,实有其牺牲献身之要求,吾人既矢志革命,所谓知死必勇,更不愿于其时提出顾虑,致他人动摇。”

  1909年5月,同盟会在香港设立南方支部,负责华南各省党务、军事起义等活动,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担任支部长要职。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风云待发,胡汉民担任起义的领导机关——统筹部秘书长,在香港负责筹款。为了运送枪支弹药,胡汉民的妻子陈淑子、妹妹胡宁媛与几名女同盟会员有时装作举行婚礼,把枪弹放入娶亲的箱子和花轿里,从香港运抵广州;有时又化装成孕妇,把文件、子弹揣在怀中传送,置生死于度外。

  陈红民教授说,在最危险的时候,胡汉民夫妇曾将独生女胡木兰托付给一位老人照料,想到起义生还可能性极小,担心女儿不知身世,便在一块布上写下夫妻两人的名字和籍贯,缝在女儿衣服上。“为革命,他们抱定抛却身家性命的想法。”

  起义发动前,由于有300多人及200余支枪还在香港,胡汉民等人致电黄兴要求推迟起义,但清政府搜罗日紧,起义仍在4月27日发动了。胡汉民28日晨到达广州时,船未停稳,便有清军上船搜查,而且手里拿着照片,一一查对。好在胡汉民化了装,并机智地用普通话回答,才未被识破。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胡汉民痛心疾首:“盖自有革命战争以来,吾党之损失,未有若斯役之巨者。”他恤死救亡,为善后操持,重新投入革命。

  首任粤督扣下孙中山手令

  在漫长的民主革命道路上,如何建设共和国体百战艰难。

  今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所在地,原为清末广东咨议局——一座仿西方罗马式的两层建筑,与门前荷花池和拱桥中西合璧,相映成趣。记者行走在静寂肃穆的中央大厅里,感受到一百年前这里的血脉贲张和群情振奋。

  武昌首义后,孙中山指示胡汉民主持的同盟会南方支部,担负起光复广东的重任。在革命党人起义此起彼落的高压下,广东兵不血刃实现光复,各界代表聚会于此宣布独立,成立广东军政府,胡汉民被推举为都督。

  王国举说,与各地独立不同,广东军政府要害部门的职务全由革命党人担任,留用的技术人员均归革命党人领导,这与武昌起义后的军政府几乎全为旧军官与立宪派掌握相比,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胡汉民在短短数十天里解决了财政、军队危机,组织了省临时议会,为革命赢得稳定的后方。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胡汉民任秘书长,两人共居一室,为共和国体建章立制、颁布数十种法令。如宣布人民享有选择、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私权”,胡汉民一时有“宰相”秘书长之称。

  袁氏弄权,临时政府解体,孙中山携胡汉民等返回广东,决定由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他在省议会上提议时,握住胡汉民的手高高举起,说:“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

  胡汉民到职后还兼任民政长和同盟会广东支部长,他在任上兴工重商、清明吏治、推行地方自治,充分发挥文治之才,全力推动广东建设发展。

  “胡汉民虽唯孙中山马首是瞻,但并不唯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炯华在其《胡汉民评传》中介绍,胡汉民曾撰写“文明新世界,独立大精神”春联于门头。

  书中记载:孙中山在广州担任非常大总统时,胡汉民任幕僚长。一天,孙中山在胡的办公室,发现好几份自己签发的手令被置之箱底,大发脾气。胡汉民始终凝神倾听,待孙稍停,他将扣下的手令摆到桌上,逐封评论:“这是人事不当的任命”、“那是时机不合的调遣”……

  胡汉民据理辩争:“即使是在专制时代,也有大臣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先生还记得你在起草中华革命党誓词中也有‘慎施命令’一条吗?”孙中山为之语塞:“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胡汉民仍不罢休:“先生应该说一句‘你是对的’才合理。”此时,一位名叫李宗黄的参议以吃午饭为由打圆场,才让气氛缓和下来。

  孙中山事后曾对人说:“余与汉民论事,有许多时候出现争论。多数情况下都是汉民正确的。”由于胡汉民直言上谏,孙中山虚怀若谷,两人关系反倒愈争论愈加密切。

  ■ 生平简介

  胡汉民,1879年12月9日生,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族,广东番禺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晚年坚决主张抗日,提出“只有攘外,才能安内”,体现强烈爱国情操。1936年5月12日,下棋时突发脑溢血病逝。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知死必勇

  胆识超群

  在百战艰难的民主革命岁月,举人出身的胡汉民自始至终追随于孙中山左右,为孙中山毕生最信任的主要助手。胡氏集民主革命政治家、理论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不失为20世纪中国史上叱咤风云之人物。

  胡汉民苦攻读、善思维、理论出众。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民报》编辑。为孙中山代笔撰述《<民报>发刊词》,并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排外与国际法》等系列政论檄文,阐发革命纲领,与《新民丛报》之保皇论调论战。后任《中兴日报》、《光华日报》主编,又为《中国日报》撰文,与《南洋总汇报》激战。五四时期,思想趋时,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着墨甚多,其理论成色再放异彩,无愧为宣传三民主义的卓越理论家。

  外表文弱的胡氏,武装反清胆识过人,任职同盟会南方支部期间,参与1907-1911年间的多次举义,筹划黄花岗起义,携妻、妹并肩,甚至将独生女托人照料,决志抛却身家性命。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倾力辅佐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1924年间先后任交通部长,大本营总参议。国民党“一大”期间,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4年9月以后,孙中山督师、北上,代行大元帅之职。

  胡汉民矢志三民主义,为人廉洁简朴,直言秉正,堪称民主革命楷模。

  人物访谈

  浙江大学近代史专家陈红民谈胡汉民:

  他是唯物史观早期传播者

  “胡汉民是阐释三民主义的理论权威、国民党的元老人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中国最早的唯物史观传播者之一。”浙江大学近代史研究专家陈红民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陈红民认为,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的胡汉民,其辉煌顶点在辛亥革命时期。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家的胡汉民,却在五四时期再次放射夺目光彩,他的理论探索走在时人前列,几乎到了其阶级属性所允许的最高点,他在当时国民党重要理论刊物《建设》上,发表的关于唯物史观的系列文章便是佐证。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国民党人也在总结反思,积极从西方传来的新思想、新理念中汲取营养。胡汉民思想较敏锐、视野较开阔、学识较渊博,对新的思潮理解和接受也较同侪为先。”陈红民说,胡汉民始终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内容更加丰富。

  胡汉民首先对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唯物史观基本内容,他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摘译有关论述,写成《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另外,他还像唯物史观的卫道士一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非难攻击唯物史观的错误论点逐一批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正本清源。

  “最重要的是,胡汉民对唯物史观不止停留在宣传上,还以其为基本方法,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和批判。”陈红民介绍,胡汉民所著《中国哲学史之唯物的研究》,是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连胡适也表示“佩服”。胡汉民的《阶级与道德学说》、《从经济的基础观察家族的制度》、《女子解放从何做起》等文,更是将唯物史观用于研究伦理道德、家庭、家族和妇女解放。

  在陈红民看来,尽管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接受和宣传,与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所起作用不可同日而语,但胡汉民的理论文章发表在当时全国最大政党——国民党的机关刊物上,客观上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为国民党人后来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旁边故事

  有守有为真君子

  ——记者追访胡汉民二三事

  “在广东下葬的国民党领袖人物中,胡汉民是级别最高的一位,而从墓葬的规格看,它却是最简陋的。”广东近代史博物馆研究员王国举感叹。

  胡汉民去世后,曾以国葬规格入殓,但因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其墓园一直未能建成,现在的墓园是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的,惜胡汉民尸骨并未移入,只葬有自传一部。

  不仅墓园如此,记者在广州曾遍寻胡汉民故居或寓所,也未如愿。“胡汉民为人清廉守正,对个人财富看得极淡。”王国举介绍,胡汉民不像一些国民党元老,革命成功后在城市核心地段,大张旗鼓修建规模宏大的院宅。他的住宅所选地段较偏,也不追求宽大豪华,“所以后来城市变迁和改造,他住过的地方也都难以寻觅了。胡汉民曾因党内斗争,在香港居住了很长时间,住处也是租下的。”

  记者曾努力寻访胡汉民后人,在网上检索时,发现江西庐陵县一位名叫胡德平的网友也在发帖追寻——胡汉民祖籍江西庐陵,当地民众自发寻亲。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胡德平,他告诉记者:“胡汉民只生有一女,这在封建思想尚浓的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据载,夫人陈淑子,是胡汉民第一次东渡日本前成亲的,是一个小脚女子,但胡汉民终其一生没有再娶妻妾,陈淑子也是夫唱妇随,与丈夫为革命出生入死,伉俪情深。

  “惟其廉,才能守其正。”浙江大学近代史研究专家陈红民说,胡汉民任广东军政府都督时,大力澄清吏治,主张权力下放,以县为单位实行地方自治,因而县长人选极为关键。他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当县长,并发动民众监督检举,一经查实,立予惩处,以至广东全省90余县,平均每县一年更换县长3次。“由此可见,清末之后官场积弊之深,也可见胡汉民嫉恶如仇、励精图治的精神。”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