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冯白驹:琼崖上屹立不倒的旗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1日06:20  深圳特区报

  

冯白驹:琼崖上屹立不倒的旗帜
冯白驹故居。
冯白驹:琼崖上屹立不倒的旗帜
冯白驹
冯白驹:琼崖上屹立不倒的旗帜
冯尔超老人。
冯白驹:琼崖上屹立不倒的旗帜
冯白驹故居遗物。

  冯白驹生平

  冯白驹原名冯裕球,又名冯继周、布文。生于海南琼山云龙镇长泰村一个农民之家。自小心怀大志,勤学上进。1919年,在琼山中学学习,心怀革命理想,参加五四运动。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发生后,冯白驹任中共琼山县委书记,发展积极分子入党,组建讨逆革命军。随后,担任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六路军的党代表,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年9月,组织并参加全琼武装总暴动。1941年2月,被任命为中共琼崖军事委员会主席。1944年,担任琼崖人民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23年如一日长期坚持抗战,成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暨43军政治委员,中共海南区委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行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浙江省副省长等职。冯白驹在文学创作中也富有成就,著作有《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在海南岛上》、《红旗不倒》等。

  《浴血琼崖》

  有望7月播出

  ■ 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 李夏

  在采访期间,记者获悉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与海南琼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文献纪录片《琼崖纵队》第二部《浴血琼崖》,于今年1月份正式进入拍摄阶段,预计7月1日前后播出。据介绍,这部电视剧场面恢宏壮观,制作大气磅礴,重点宣传冯白驹戎马一生的峥嵘历程。

  冯白驹的女儿、海南省琼崖精神研究会会长冯尔超告诉记者:《浴血琼崖》共六集,剧中有名有姓展开来讲述的人物有25人。由于当事人许多都已经辞世,健在的不多,大部分都由他们的后代来讲述。《浴血琼崖》最大的特点不是讲事件,而是讲人物,包括琼崖纵队指战员、海南妇女、华侨、少数民族等。同时,该剧着重展现了海南华侨的力量。

  “23年革命斗争不是一时的革命激情,它能够坚持两代人、三代人,是有一种理想、信念才坚持下来的!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抱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孤岛奋战,创造‘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伟绩,展现的是琼崖人民为革命胜利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情景。《浴血琼崖》的拍摄,对于激励海南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不断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弘扬海南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冯尔超说。

  ■ 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 李夏

  他曾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他曾经创造了“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他的名字与红色娘子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坚守海南叱咤风云的冯白驹将军。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为了缅怀这位开国将军的赫赫功勋,记者前往海南岛,追寻他当年的活动足迹。

  “忘不了我第一声‘爸爸’叫得多么艰难”

  5月的海南岛,正处于春夏之交,气候温润,景物宜人。

  在海口,记者见到了冯白驹将军的长女冯尔超。坐在面前的冯女士,虽年逾七十,依然精神矍铄。在交谈中,她像一位温婉的长者,对晚辈讲述着珍藏在记忆里的往事。

  谈到父亲冯白驹,老人说,“我们一共姐弟四个,我是老大,父亲一生戎马,立下了很多的功绩。他是人民的好将军,党的好儿子,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他并不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好父亲。”

  冯女士的开场白让我多少有些意外。“我1941年出生,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日本侵略者占据海南岛,开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蚕食。我出生之后,由母亲带着我,有一次她因为体力不支掉队了。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毅然舍弃亲情,把我寄养在老乡家,今天住李家就跟着姓李,明天住王家就跟着姓王。那个年代的孩子,只能在艰难中生存。”

  “我10岁前,对父亲是没有印象的,因为他一直转战海南各地。直到我10岁后,那时全国已经解放了,才见到父亲,我永远忘不了,他搓着双手,笑呵呵站在面前的情景,也永远忘不了我第一声‘爸爸’叫得是多么艰难。当我接过他的礼物—— 一顶小军帽时,我才意识到,这个人就是我的爸爸。”

  冯女士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过,让人更对冯白驹将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慕。在那个革命战争年代,注定这对父女要有太多的牺牲和舍弃。

  “后来,我和父亲在一起的机会多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父亲,一个开国功臣,却遭遇了不公正对待,直到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才得以解除审查。五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家人没有团聚,而此时的父亲却已病入膏肓,1973年,带着悲愤和遗憾撒手人寰。”说到此处,冯女士的声音开始哽咽。

  走出冯尔超女士的住所,我仿佛从历史中走了出来。屋外依旧是天高云淡,空气中带着丝丝初夏的暑气,美丽的风景在我的脚下延展。今天的海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缅怀过去,这方土地应该记住冯白驹这个名字。

  山不藏人,人藏人,发动群众支持革命

  海南是一个海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便于反革命势力进行海上和陆地双重封锁,导致海南人民革命斗争异常艰苦。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和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和搜捕,冯白驹和战友们一道,卧山岭,钻土洞,不怕劳苦,不怕牺牲,始终如一,奋战不懈,成功地保住了琼崖革命的火种,创建了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不朽功勋。

  5月初,在冯尔超老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个在革命战争时期,被称为“红色村庄”的塔昌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村里的老党员陈明民,他曾参加过琼崖的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听说记者的来意,陈明民老人笑呵呵地将我们让进了屋,在他的屋里,记者看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光荣证书,还有一个当年琼崖特委领导使用过的石臼。陈老的讲述,重现了当年琼崖特委在塔昌村那段壮怀激昂的岁月。

  “1932年秋,蒋介石派陈汉光率部赴琼镇压革命力量,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红军独立师解体,革命转入低潮,冯白驹率领琼崖特委全体同志转入母瑞山。在塔昌村,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抓到国民党乡政府,村里的老人和妇女被赶出来,离乡背井,塔昌村成了‘无人村’。8个月后,冯白驹从母瑞山突围,东撤到琼山一带打游击战,经常藏居在百姓家中,冯白驹所坚持的‘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群众路线也由此而来。”

  陈明民说,塔昌历来是敌后斗争的坚强堡垒,因此当年成为琼崖特委的主要活动基地。1935年3月,塔昌村的党组织得到恢复,不久中共琼定县委在该村宣告成立。很多时候,冯白驹和战友们要回到塔昌村休整,积蓄力量。敌人搜山,村民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游击队员带回家中躲藏;敌人要搜家,他们就想办法把游击队员带进山中隐蔽,千方百计保护琼崖特委的同志们的安全。

  有一次,冯白驹在塔昌村的行踪被敌人察觉,几十个士兵冲进村里实施抓捕。村民王会生急中生智,挺身而出,乔装成冯白驹跑向树林深处。敌人见状,便一窝蜂地穷追不舍。最终,冯白驹得以脱险,不幸的是王会生被捕了,遭受了各种残忍的折磨,双手、双脚都被砍断,但他宁死不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敌人找不到特委同志,便连续三次进行围剿,30多名革命群众被押入狱受尽严刑拷打,无一人叛变。

  抗日战争时期,塔昌村屡遭日军侵扰。1940年,华侨回乡抗日服务总团在村民王会榜家成立;1942年,中共琼崖特委第四届九次扩大会议也在塔昌村召开。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引来日军对村民进行大屠杀。有一次,21名党员和群众在地里劳作时,被入村日军全部杀害。说到这里,陈老显得异常悲愤,捋起衣袖,展示当年被日军枪伤留下的伤疤。

  为解放,纳女性,创立红色娘子军

  提起红色娘子军,可谓无人不晓。红色娘子军的创始人正是冯白驹。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冯白驹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不断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发展党员,成立党组织,引发了琼崖革命的新高潮。在此期间,冯白驹创建了“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和冯白驹的领导下,奋力杀敌、不怕牺牲,形成后世敬仰的“娘子军精神”。

  “我的母亲就是一名出色的娘子军成员,曾跟随父亲出生入死,立下了很多战功。‘巾帼不让须眉’,红色娘子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古谚。从小到大,我一直十分自立,希望通过坚强独立的娘子军精神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冯尔超女士的话让我看到了红色娘子军精神对后人的影响。

  1946年4月和8月,上级先后指示琼崖纵队北撤山东和南撤越南。冯白驹从海南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冷静分析形势,把上级决定与琼崖革命斗争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作出了坚持琼岛斗争的正确决策。后来,这个决策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由于正确处理了“北撤”、“南撤”问题,使得琼崖根据地这一我们党在华南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保存下来,保存了一支重要的人民武装,保持了南北呼应的有利态势,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也最终加速了琼崖解放的到来。

  蒙冤岁月,矢志不渝,保持乐观处世精神

  “父亲是一个乐观的人,在当年琼崖斗争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仍能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鼓舞战士们的斗志,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57年,作为广东省副省长的父亲被错误批判,下放到海南岛三水县河口镇。在那里,他活力依旧,与群众打成一片。我一直很敬佩我的父亲,敬佩他的这种乐观处世的精神。”冯尔超女士说。

  的确,冯白驹就是这么一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在海南的老战士中间一直流传着冯白驹母瑞山斗争的故事:在那山居隐藏的八个月里,由于没有粮食,冯将军就带人找山茨,挖野菜,还把一种无名的野菜叫做“革命菜”。衣服破烂了,剥树皮来做“百花衣”。没有被子,就用芭蕉叶遮盖。

  在艰苦的岁月中,他还风趣地把白居易《古原草》改为《母瑞山野火》:“莽莽母瑞山,敌困我自强;野火扑不灭,春风吹又旺”,以此鼓舞战士们的斗志。

  5月13日,记者来到冯白驹曾经下放劳动改造的三水县,采访一些老人,他们还记得那位戴“枷”下放的“冯省长”。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下放三水县河口镇期间,冯白驹并没有意志消沉,仍然积极地同社员们一起到田地里去劳动,犁田、育种、插秧、施肥、除草、割稻、晒谷,样样农活都能干,与群众打成一片,过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在三水县采访期间,记者所到之处,提起冯白驹,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孩童,在他们的心中,冯白驹是一段传奇。这个乐观又实际的“冯省长”,用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为这里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开国将军平民自处

  新中国建立之初,冯白驹先后出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书记、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务。

  冯白驹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他曾说:“解放了,但是人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我们应该想想过去,想想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不能过高地谈享受。”冯白驹只有一件毛料中山装,平时从不舍得穿,只有在接见外宾和出席重大活动时才穿上。但是,对灾区人民的捐献,对老区革命“堡垒户”的照顾,他却一点都不吝啬。

  1955年6月,他带领广东慰问团到海南老区慰问,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接待。他们奔走相告:“冯将军回来了!”在看望一位革命烈士的老妈妈时,他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留给了她。

  生活艰苦朴素,家人不搞特殊,这是冯白驹将军做人的原则。冯白驹共有四个儿女,作为父亲,他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和勉励,生活上却从不搞特殊化。在与冯尔超女士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一些故事。

  在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远,需要住宿,可冯白驹从来都不让司机接送他们。1969年,二女儿冯尔敏主动报名去黑龙江农村插队。此时冯白驹由于受到错误批判,正在隔离审查,女儿临走前,经过与专案组多次交涉,父女俩才见了一面。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冯将军仍不忘对女儿的教育,勉励她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锻炼。

  冯尔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冯白驹一直希望尔生能够参军。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冯尔生两次报名,都因政审通不过而未能如愿。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冯白驹被解除隔离审查。1972年征兵开始后,他再次要求尔生参军,在冯尔生临去部队的前一天晚上,父子两人彻夜长谈。冯白驹把自己从参加革命开始一直到解放后的经历详细告诉了儿子,再三地叮嘱他:“个人的荣辱与党的事业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你还年轻,受点挫折要正确对待。爸爸希望你做一个清清白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听着冯尔超女士将这些事情娓娓道来,我的眼前出现了冯白驹的两个形象:一个正义凛然,大公无私;一个充满温情,充满慈爱。冯白驹将二者完美结合,让后人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

  追寻故里

  海南人民的儿子

  冯白驹是海南人,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与这个祖国南疆的海岛息息相关。在海南人的心里,冯白驹是海南人民的儿子,是海南人民的英雄。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冯白驹将军的故乡——海口市云龙镇长泰村。村庄背依秀丽的山丘,面向碧绿的田野,村中翠木成林。在一座庭院的前面,我看到冯白驹将军的铜像,上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冯白驹将军”的字样。铜像头颅高昂,目光深远,把冯白驹将军那份坚定和执着的精神风貌展露得淋漓尽致。铜像后面的房子就是冯白驹将军的故居。

  在冯白驹故居后面,一棵500年高龄的见血封喉古树,高约19米,冠幅约25米。它的根部有一个很大的树洞,能容纳2人躲藏其中。冯尔超老人告诉记者,当年敌人追捕我父亲时,他曾在那棵树的树洞里,坚持两手作十字支撑,藏了一个晚上,躲过敌人的搜查。“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次次逃离危机,然后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前进。”

  “吱呀”一声,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推开了正屋的房门,门旁的一副隽永的对联,吸引了视线:“将军伟绩垂青史,忠魂浩气照人间”。这副对联,是对冯白驹将军光辉一生的写照。在正屋左侧的一列横廊里面,陈列着冯白驹将军的家世、生活、革命活动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在这里,参观者可以追溯冯白驹将军的生平事迹,领略琼崖革命斗争的史迹。

  在故居的卧室中有一张简朴的书桌,上面有一块石头,这似乎在讲解着这一位石匠儿子的特别。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曾一把火将这片土地烧成残垣断瓦。但是,他们怎能烧得掉石头呢?在被敌人围捕的过程中,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决不让敌人往前移一步。石头砌起的农家屋,石头雕刻的将军半身像,诉说着一个石头般的人。石头般坚定,石头般坚硬,石头般坚强,石头般坚毅。

  海南军区司令员谭本宏少将:

  冯白驹革命实践

  至今仍影响深远

  “冯白驹逝世距今近40个春秋,但他在领导琼崖革命的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崇高革命信念、相信并依靠群众的人民战争思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至今仍对驻岛部队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日,海南省军区司令员谭本宏少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孤悬海外,独立作战,冯白驹以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守逆境斗争的精神高地。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道路多么曲折,冯白驹从不动摇革命信念。”谭本宏说,在琼崖革命斗争最困难的时候,冯白驹没有退缩,“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冯白驹领导海南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是无法想象的。”

  “风云激荡,形势复杂,冯白驹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断探求琼崖斗争的正确方向。23年的琼崖革命武装斗争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过程。面对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冯白驹总是能准确地掌握情况,分析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当机立断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策,更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谭本宏指出,正是由于冯白驹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较好处理了“北撤”、“南撤”问题,才使得琼崖根据地保存下来,有力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实现了全国的军事战略部署,也最终加速了海南解放的到来。

  谭本宏说,冯白驹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在领导琼崖人民革命斗争过程中,始终把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琼崖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率领琼崖人民坚持孤岛奋战,创造了“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范例,不愧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