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杨玉莲
“在我们明城镇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同时出现了三个风云人物,在党史上、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建党90周年之际,面对纷至沓来的参观者,高明“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惯称三谭纪念馆)的讲解员杨文燕,每每表现出十足的自豪。她以一个普通百姓的眼光,这样称道谭平山:“敢作敢为,眼光独到。”
谭平山的人生可谓曲折传奇。他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的创建人,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官至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却先后被国共两党开除党籍;其后他一度重新加入国民党,但因不满蒋介石的专制独裁而反蒋救国,屡遭暗算;他先后参与创建农工党、民联、民革,最终以民主人士的身份走向新中国。
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创始人
谭平山1886年出生于高明区明城镇阳明村,1908年考入广东省最高学府——两广优级师范读书,并在这里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转入国民党。1917年谭平山又考入北京大学,在这里成为“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谭平山到广东高等学校任教,并发起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春,谭平山与陈独秀、谭植棠、陈公博及俄国米诺夫、别斯林等人建立广州共产党小组(通称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谭平山任支部书记。1922年6月成立中共广东区委,谭平山任区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书记。
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旧址,就在如今的广州市第十中学校内,典型的岭南骑楼风格的建筑,三谭纪念馆里就有一张当时的黑白照片。杨文燕告诉记者,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谭平山因事未能出席,而让陈公博代表赴上海参会,但随后党的“二大”至“五大”,谭平山都有参加,都是中央委员。1922年“五一”节,谭平山更以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书记的身份,发动广州10万工人群众大游行,他本人举着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党的“三大”决定实行国共合作,谭平山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见证人。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谭平山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与廖仲恺、戴季陶共同主持国民党中央秘书处日常工作,他发动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一批得力的共产党员到国民党中央各部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各项工作的开展。
至此,谭平山身兼国共两党要职,他的人生变得曲折而坚韧。
南昌起义最早发起人
党史上,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其实,南昌起义还有一个重要领导人,那就是谭平山。1927年7月19日,谭平山与李立三、邓中夏等从武汉到达九江,随即主持召开座谈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并派人请示中央。“三谭”纪念馆馆长廖志明称,从现有史料看,这是第一次提出南昌起义问题,谭平山也由此成为南昌起义的最早发起人。
起义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张国焘突然于7月30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赶到南昌,竭力阻挠起义,他说:“中央意见宜慎重,共产国际电报说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谭平山当即和张国焘争吵起来,大骂张国焘“混蛋”,甚至提出如果张国焘再继续反对起义,就把他杀了。正是由于谭平山等人的坚持,南昌起义才得以按计划举行。
对于南昌起义,谭平山十分重视,他说:“过去中央采取妥协政策,只有八一南昌起义,才算真正把领导权掌握起来,从而开创了我党和中国革命的一个新时期,因此它可以和十月革命相比。”
事实证明,谭平山的认识是对的。南昌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的开始,是人民军队创建的开端。然而,当时对此党内意见并不统一。为“左”倾路线迫害,当年11月,谭平山被开除党籍,周恩来、毛泽东等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受到处分。
记者在《谭平山研究史料》中看到一篇周恩来对于此事的回忆文章,文章称:“他(谭平山)被开除党籍的原因,是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谭平山对一位师长说,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当时我任前委书记,这位师长来征求我的意见了,我说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后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代表就决定把谭平山开除了。”周恩来认为:“这个处分是不完全妥当的。如果给他别的处分或送他到莫斯科去,是会好些的。”
历经磨难不移志
早在被开除出共产党之前,1927年8月8日,南昌起义后一周,谭平山就被开除出国民党,他一笑了之;但对于被开除出共产党,他心情却十分沉重:“像一个在大海中航行失去了指南针的小船一样的痛苦。”
1928年春,谭平山回到上海后到处寻找党组织,却无人理睬,这才得知自己被开除了。他多次写报告,托人转交党组织,要求进行复议,恢复党籍和去苏联学习,始终没有得到同情和理解。
生活无着,政治上也找不到出路,始终心系中国革命前途的谭平山,利用自己在国共两党中的威望和影响,将许多国民党左派和一部分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聚拢起来,成立“中华革命党”,亦即农工党前身。1930年5月,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回国,对中华革命党进行改组,二人有着严重分歧,谭平山主动请辞,离开了中华革命党。
然而,这边谭平山要求恢复共产党党籍无着,那边蒋介石却蓄意拉拢。全面抗战爆发后,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谭平山被恢复国民党党籍。可是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令一心要抗战救国的谭平山十分失望。
1939年冬,谭平山与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联系上,再一次郑重提出要求恢复中共党籍,离开国统区,到延安去。董必武却希望他继续留在国统区工作,争取团结各种抗日民主力量,那样比去延安更能发挥作用。对此,谭平山欣然接受,他说:“今后我的行动与党的行动同一步调,党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
高明区科技局退休干部严军,近年来正着手写一部谭平山年谱解读。为此,他潜心研究党史,并研究周恩来、蔡和森、李济深、陈独秀、张国焘等当时很多人的传记和史料等。他评价称,谭平山出身于贫民家庭,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北大就读时,就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他参加过痛打章宗祥、怒斥陆宗舆、火烧赵家楼和曹汝霖住宅等活动,成为当时“入狱三十二爱国学生”之一;既参与了创建中国共产党,也亲眼目睹了蒋介石的独裁和专制。“这一系列的积累和经历后,他已经是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了,无论历经怎样的磨难与曲折,都不会放弃。”
民联和民革的重要创始人
谭平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守国统区开展民主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底,谭平山联络陈铭枢、杨杰等进步人士,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以座谈国内外时事为名,团结教育了一批国民党内民主分子坚持抗日。1945年10月,以“民主同志座谈会”为基础,“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正式成立,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柳亚子等七人任中央常务干事。谭平山更宣布:“我现在和蒋介石、国民党一刀两断,绝不参加他们的一切活动。”
1947年春,谭平山从上海避走香港,继续联合各路民主人士进行反蒋活动。次年元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即“民革”)在香港成立,谭平山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成为民革的重要创始人。随即,周恩来特别指示谭平山,要以民主党派身份带动其他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谭平山来到解放区,积极投入到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谭平山以“民革”首席代表出席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长。随后又被任命为政务院政务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这位63岁的革命者,最终以民主人士的身份,继续为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在反蒋救国的征程中,谭平山多次险遭暗算。他的儿子谭宗文回忆说,父亲一生中至少闯过四次“生死关”。1925年国民党右派暗杀廖仲恺、1931年蒋介石暗杀邓演达,这两次谭平山都在暗杀之列!第三次是在1935年,为团结一切爱国的力量,“父亲乘坐一架香港保险公司不肯保险的旧飞机,去会晤李济深。他从来不考虑个人的生命安全。”“还有一次是1947年,在上海,特务意欲暗算父亲,却伤到了继母。后来他化装出走香港,才躲过一劫。”
谭平山对儿子说:“我出生入死,还是活下来了。而活下来干什么呢?敌人没有消灭我,我就决心消灭敌人!”
亲人追忆
谭平山侄孙谭超雄回忆叔公
二公从没给我们特殊关照
连日来,记者找到高明区档案局及“三谭”纪念馆廖志明馆长,请他们帮忙寻访谭平山的后人。廖馆长介绍说,谭平山有个侄孙就住在明城镇阳明村,离他的故居不远,经常会收拾打扫故居。谭平山参加革命后已经很少回到故乡,对家里的人基本没怎么关照。
及至记者找到谭超雄,他也是这样说:“二公从来没给过我们特殊的关照。”
谭平山兄妹共五人,他是老二,谭超雄的爷爷谭干祥是大哥,老三和老四是两个妹妹,最小一个是弟弟谭君牧。正潜心为谭平山写传的高明区科技局老干部严军介绍说,因为父亲死得早,谭平山是在大哥的努力支持下才完成学业的,他对大哥感情很深,一直都有心要照顾大哥一家人,可惜时势不由人,他为革命事业劳碌奔波,自己都九死一生,根本无力照顾家人。
1920年谭平山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广州,有一段时间比较安定,他曾提出把大哥一家迁到广州同住,照顾他们,但大哥说要留守祖居(五弟谭君牧其时已经到广州军校念书);及至南昌起义爆发,谭平山被开除党籍,心情非常苦闷,日子也很困顿,到这时候,他怕影响大哥一家,在外面都不敢透露自己的老家在高明;再往后,谭平山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在国统区工作,备受监视和暗算的恐怖环境下,他更不敢与家人联系,生怕殃及家人。
谭平山的儿子谭宗文在回忆父亲时也提到,大革命失败后,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全家都靠典当衣物和向友人告贷维生,他和兄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抗战前夕在香港,妈妈更时常到英国兵营的食堂中购买吃剩的残羹冷饭来吃。
谭超雄告诉记者,他1952年出生,没几年二公就去世了,所以对二公没什么印象,还是在解放后听大姑妈(谭平山的大女儿)说过二公很多革命的事情。
在明阳村,记者看到,谭平山出生时住的房子仍在,两间低矮的泥砖房即使与周边的老房子比,也显得寒碜。谭超雄称,父亲曾变卖家中仅有的值钱财物供谭平山读书,想见这两间房子在当年也算不得豪华,更何况经历了近150年的风雨,老屋更显破败。
谭平山的儿孙分散各地,有的还在国外,很少回故乡,目前是谭超雄对故居进行一些日常的管理。他对记者说,故居被洪水淹过几次,解放前被飞机轰炸过,也修过几次。上世纪六十年代,嫁到山东的姑妈(谭平山的女儿)曾回来住过一段时间,再往后房子就没人住了。“现在一下雨就会漏水,下大雨都会进水,如果一直这样不修缮管理,很快就会被毁了的。”
对于这一点,明城镇文化站负责人也深有同感,可惜事涉产权问题,维修费用一直没有着落。
谭超雄称,政府部门曾说要出钱来维修,条件是谭的后人不再对故居拥有产权,谭家人就不同意,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屋。三谭纪念馆馆长廖志明也证实,高明区已经有将谭平山纪念馆和故居整体规划重建或维修的打算,并表示明年集中力量修缮谭平山故居。但根据属地原则,故居的保护工作应由明城镇负责,镇里的资金未能落实;兼之修缮的前提是要求谭家放弃对故居的产权,商谈未果。故此,谭平山故居的保护陷入两难境地。
专家点评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陈弘君:
谭平山对统战事业
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为曾被开除出党,并最终以民主人士的身份走向新中国,谭平山在中共党史上的身份与地位一直都有争议。尽管如此,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陈弘君仍称谭平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回顾谭平山革命的一生,在大革命时期,谭平山为共产党争取革命领导权、促进国共合作作出不懈的努力。其大半时间从事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工作,为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谭平山对国民党十分气愤,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为捍卫孙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为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及至南昌起义,谭平山作为起义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之一,却由于当时党内“左”倾盲动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他被开除了党籍。
谭平山只好另寻中国革命的出路。他着手组建新党。1930年春,谭平山与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的口号,继续争取国民党左派和其他爱国人士,进行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谭平山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夺取抗战胜利而尽职尽力。
抗战胜利后,谭平山与广大爱国民主进步人士掀起了以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卖国内战独裁为中心的爱国民主运动。他所领导的“民联”在这一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委员会委员、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他竭尽全力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操劳,直至1956年4月2日病逝。
陈弘君总结称:“谭平山在两次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及解放后,对中国革命尤其是革命统一战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不仅从理论上较系统地阐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亲自做了大量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他的历史功绩将永远彪炳于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
故里寻踪
“三谭”纪念馆计划重建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沧江河畔、文昌塔侧,一栋矩形的两层建筑,这就是高明“三谭”纪念馆。从大门往里走,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正中央摆放着的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的半身玻璃钢雕塑像。
谭平山(1886-1956)、谭植棠(1893-1952)、谭天度(1893-1999)均是明城镇人,中国革命史上杰出的人物,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一批党员,他们对建党、建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世人誉为“革命三谭”。
三谭纪念馆于1998年7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主要的展品都在二楼,一个70多平方米的展厅,展出了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几十幅颇具代表性的文字资料,10多平方米的中央展台,摆放“三谭”文物和研究书刊。
“三谭”纪念馆目前被佛山市委、市政府定为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文燕告诉记者,目前市里正准备在“三谭”故居附近重建纪念馆,同时重修“三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