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谢俊艺 文/图
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行走在辛亥革命先贤许雪秋的故乡——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演绎了从粤东穷乡僻壤到“不锈钢王国”的经济传奇。
曾几何时,因生活所迫,这里的先辈们纷纷漂洋过海创业,不少人富甲一方。本可安享荣华富贵的他们,却因祖国积贫积弱、清朝腐朽统治而无法坐视,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召唤下,毅然投身革命,至死不渝。许雪秋,正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人物。
华侨巨子有胆识
只身怀枪斗官府
许雪秋祖籍潮安县彩塘镇宏安三村,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侨乡,现有旅外侨胞6万多人,归侨、侨属占全镇人口60%。但论起名望之高、家境之富的华侨,人们总会提起许雪秋家族。
在潮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少文陪同下,记者来到宏安三村。许雪秋故居年久失修,如今成了外来工的出租屋。虽然凋敝凌乱,但当年的恢弘概貌依稀可见。这座名为“中宪第”的宅院,是潮汕地区典型的大宅。
在村民许人山、许崇益等老人的介绍中,许雪秋早期的人生经历及在故乡的反清革命活动变得明晰起来。许雪秋出生在宏安,自小随父亲前往南洋经商。其父去世后,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但却无心工商事务,偏好练武骑马,加之性格豪爽,仗义疏财,被大家冠以“小孟尝”的称呼。
许雪秋也经常回国,结交了潮汕一带“三合会”的许多成员并成为首脑人物。当时,正赶上反清革命思潮的兴起。在南洋,他认识了到此宣扬革命的黄乃裳,这成为许雪秋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黄是福州人,知识渊博,极力鼓吹民主革命,很多闽粤侨民都被他的宣讲所感染。许雪秋对这些革命思想更是十分向往,加上耳闻目睹祖国内忧外患的艰难局势,“隐然有逐满兴华舍我其谁之志”。
1904年初,许雪秋邀黄乃裳、陈芸生等人从南洋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以其潮州彩塘宏安三村故居作为联络机关,召集一班有志之士,立坛开会结盟,宣誓推翻清政府。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积累了一定的革命力量。
1905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晚,许雪秋在故居召集同志制定起事计划。当时,由旅居南洋的嘉应籍华侨张煜南倡建的潮汕铁路正要动工,许雪秋利用这个机会,以承包铁路工程为名,物色各地会党头目为工头,招收以会党成员为主的民工700多名。同时,以维护在建铁路沿线治安为名,招募团练近400名,秘密操练军事。并以这两支力量为骨干成立革命队伍,约定农历三月十五日举事,但由于用人不慎,计划泄密,部分首领被抓并遭处决。
许雪秋也被人告发,称其为革党首领,道府派人密查,许雪秋凭先前曾用钱向清政府捐过一个候补道官衔,与道台旧识,于是身怀手枪,单独一人来到潮州道府“自首”,然后“侃侃抗辩”,极力为自己洗脱罪名。在此情形之下,当时的道台也找了个借口,以许雪秋是地方大绅为由,不予深究。但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许雪秋革命之心既起,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总理嘱托担在肩
黄冈起义发先声
首次谋事失败后,许雪秋回到南洋,募资准备再战。与此同时,许雪秋其人其事引起了同在南洋的孙中山高度关注。此后,追随孙中山的许雪秋迎来了一段极不平凡的人生。
汕头学者黄羡章在其《潮汕民国人物评传》一书中,称誉许雪秋为“潮汕民国第一人”。究其原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潮汕地区追随者众多,以资历、职位、军功论,许雪秋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他1907年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为反清斗争中一次惊天动地的武装革命,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政府功不可没。
潮州黄冈起义是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革命,也是孙中山第一次亲自委派军事将领策划和领导的起义,这个受命之人正是许雪秋。
1906年,经过另一位潮州籍华侨张永福介绍,许雪秋晋谒了孙中山,并成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得知许雪秋在潮州革命的经过,以及他所掌握的潜在革命力量,深为嘉许,便委任他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兼掌粤东一带同盟会事务,还颁予鹰球图章,作为日后举事的印信。这次任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根据同盟会香港分会负责人冯自由的撰述:“自丙午同盟会本部编定革命方略以来,总理依据方略以委任都督,雪秋实为第一人。”
得到孙中山直接委任后,许雪秋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他迅即回国,积极联络各方力量,扩充革命队伍,“时党众已至千余”,饶平人余既成、陈涌波等成为骨干。为筹备起义,许雪秋在宏安故居设立总指挥部,还请孙中山从东京派遣留学生乔义生、方汉成、方瑞麟、张煊等,以及日本人萱野长知、池亨吉等来华,协助革命事务。
起初,革命党人打算在1907年农历正月初七晚从饶平浮山、黄冈等地出兵攻取潮州府城,但因为联络失误,各路人马配合不周,行动半途而废。但革命力量在此次行动中被发动起来,黄冈起义的大幕已拉开。
此后,许雪秋写信给孙中山,表示要继续努力整顿各地革命力量“以图再举,此遭定谋妥当,庶不负先生所委也。”孙中山复电,指出起义须潮、惠、钦、廉同时发动,以便牵制清军。但就在此时,潮州黄冈城内已激流汹涌,势在必发,加上官府开始抓捕革命党人,丁未年农历四月十一日(1907年5月22日)晚,余既成、陈涌波等上千名党人誓师起义,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攻下黄冈城,首次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立军政府,发布革命告示。
黄冈起义让清朝政府惊恐万状,连下四道谕令,派重兵围剿义军,双方连续五天激战。由于寡不敌众,粮饷匮乏,义军最终宣告解散。黄冈起义发动后,许雪秋闻讯从香港率同志赶回汕头,分赴各地催促举义响应。无奈黄冈义军解散,大家深为懊恼。许雪秋还设想轰炸清朝提督李准运兵轮船,以图再举,但因清兵警戒严密,无机可乘而停止,最后只好乘船返回香港,再往南洋。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首次在黄冈上空升起并持续五日之久,被誉为发辛亥革命之先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说:“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购置洋枪再征战
一片忠心献革命
许雪秋策划领导黄冈起义,奠定了他辛亥革命功勋的历史地位,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书写的亮点。但在许雪秋的革命生涯中,还有另一件堪称重大的事情——汕尾接械之役。
黄冈起义失败后,许雪秋反思总结,亲赴越南河内向孙中山报告,认为主因在于“土炮不敌洋枪”,并表示,如能购得先进军械,他可在海陆丰沿岸召集党人再举发难。孙中山同意了许雪秋的主张,立即派日本人萱野长知往日本购置军火及负责租船运输事宜。冯自由后来回忆说:“革命党从外国运载军械以供起事之需者,以汕尾一役为最著。”
1907年农历八月间,许雪秋已发动海陆丰沿岸会党上万人,预备在军械到达时,发动起义。同时,前往日本购买军火的萱野长知亦电告香港,称枪械已备好,并租用日本货船幸运丸号运送。本以为万事俱备,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波折。由于日船停泊汕尾近海,引起清军高度注意,军械最终未能接收上岸。许雪秋及党人见日轮一去不返,大为懊丧。日船到达香港后,港督得电,称有日本商轮代革命党人载运大批军械至港,请求扣留,日轮遂“匆匆返日”,购买军火一事彻底泡汤。
本来接械一事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特别是后面的事根本与许雪秋无关,但“各方咸归咎于雪秋之筹备不善”。尤其是同盟会香港分会负责人胡汉民更是言辞激烈,又作万言书报告,将错误全归于许雪秋,更是在孙中山面前及同盟会之中极力贬斥许雪秋,以至孙中山在致萱野长知的信中说:“其时已了然于东事之失败,其责任全在许雪秋一人。”
汕尾接械失败,导致许雪秋已不复为同盟会领导所信任,万分失望之际,为寻找革命出路,他只好转向当时也主张反清革命的光复会。北京师范大学周少川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光复会期间,许雪秋已不再如以前那般活跃,“自是息影南洋者三年”,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后,许雪秋偕陈芸生、陈涌波等黄冈诸首领归国,组织南路进行军,先后光复饶平、潮安、惠来、大埔诸县。
当时民国肇始,中央政权薄弱,潮汕地区派系林立,纷争不已。1912年4月,清降将吴祥达任潮梅绥靖督办,为报旧恨,乘许雪秋等人不备将其杀害。一个为建立民国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党人,竟死于民国初创,孙中山等人闻之亦感到震惊和痛惜,下令广东当局对此案严加查办,但后来却不了了之。直到1924年,许雪秋才被追认为中华民国烈士。
生平简介
许雪秋,1875年生,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宏安三村)人。从小侨居新加坡,家境殷实。响应孙中山等领导的民主革命,放弃富裕生活,回国开展反清斗争。从1905年起,先后发动潮州起义、丁未黄冈起义、汕尾接械之役。武昌起义后,返回潮汕主持军务,对光复潮汕地区作出了贡献。1912年不幸被清降将吴祥达杀害。何香凝曾题词称赞“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自丙午同盟会本部编定革命方略以来,总理依据方略以委任都督,雪秋实为第一人。”这是冯自由关于许雪秋与孙中山关系的忆述,短短三十余字,表明孙中山对许雪秋的信任。
许雪秋(一作湫),幼年随父赴新加坡承传家业,早年好练武术,为人仗义疏财,江湖会党人士誉之为“小孟尝”。1902年,受黄乃裳的影响,立志反清。1904年,从南洋回老家潮州组织联络会党,结盟对抗朝廷。1905年,被举为起义军司令,与何子渊等人策谋举义,事泄,亲赴潮州府“自首”,旋即转道南洋筹款,以图再起。
1906年,经潮籍同乡张永福介绍,许雪秋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感识其才,特委之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1907年,许雪秋回国组织策划黄冈起义。事败,流亡香港,转赴河内,谋图再起。因枪械运送案,再败,家产被抄,又为胡汉民等人所疑。有说孙中山则因雪秋精于击技,邀作警卫,负责澳门《镜海丛报》筹办。
1908年,许雪秋因受嫌于同盟会中人,遂转投光复会,继续革命。武昌事起,许雪秋再回桑梓,组织民军,配合林激真部,克复潮汕等地。后雪秋因事晋省,所部纪律松弛,对地方不无滋扰,商民颇有烦言。1912年5月,因党人内讧,雪秋为吴祥达所枪杀。
孙中山等人得悉许雪秋遇害,深感震惊,饬令粤省当局对此案严加查办,后因时局多变,迟至1924年,许雪秋始得褒扬,被追认为中华民国烈士。
许雪秋散尽家财,支持革命,蒙冤受难,矢志不渝,饮誉“潮汕民国第一人”。
人物访谈
许健谈曾祖父许雪秋:
散尽家财为理想 抛却头颅犹不悔
关于许雪秋后人的情况,世人鲜有提及,在冯自由的著述中,也只有几句零散的泛泛记载:“为革命毁家,身后零落,遗子四人,赖华侨同志为之抚养。”
记者在许雪秋故居采访时,也只见这里凋敝凌乱,空遗英雄传说,不见许家后人。后经辗转获悉,许雪秋有一后人就住在潮州。及至相见,乃一文质彬彬、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寒暄叙谈后得知,他是许雪秋的曾孙,名叫许健。
许健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家中已没有曾祖父的遗物,但有一件“国民政府的嘉奖文书”,原件被他们装裱在镜框里,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白色厚纸上,顶部正中是许雪秋的头像,左上角写有“革命先烈许雪秋君传略”。内文从右向左用毛笔竖写,从成文日期看是民国十八年,由许唯心撰写。
更为珍贵的是,传略左侧,有不少名人的亲笔题词,表达了对许雪秋的赞美,如“仰之弥高”、“浩气长存”、“精神不死”、“为国牺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盖有何香凝印章的题词:“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许健说,曾祖父本来可以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但他跟随孙中山先生,多次发动反清革命,每一次失败后都不言放弃,而是重新再来。直到最后,他不仅散尽了巨额家财,而且献出了宝贵生命,“曾祖父留给我们后辈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世代传承。”
许健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会经常对他们讲先辈许雪秋辉煌的革命史。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父亲留下的手稿原件,上盖一红色印章:“雪秋行二”。其父这份手稿从未对外公开,其中一些内容,也回答了记者一些提问等。
旁边故事
许雪秋与民国国旗
在许雪秋故乡宏安三村,有两处地方至今被村民们尊崇:一是“稻花庄”,一是“寄云深处”。村民代代相传,就是在这里,许雪秋等人制作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已是古稀之年的许崇益,以前曾经担任过中学校长、公社文化馆长,是宏安村颇具威望的文化名人,在其主编的《宏安许民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许雪秋在南洋谒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孙委以重任让许雪秋担当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密谋回国于潮惠发难。“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许雪秋于稻花庄正堂拜坛宣誓,制出青天白日满地红之革命旗帜。”
在老村长许崇根及许崇益等人带领下,记者参访了“稻花庄”。房子已破旧,入内光线昏暗,据说以前墙壁上曾绘有一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解放后被粉刷掉了。与“稻花庄”相邻,有一个带天井的小院,被铁栅门锁住。许崇益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寄云深处”。
“‘寄云深处’四个字以前是写在墙上的,现已全部脱落。当年,许雪秋等人就是在这里秘密制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这一样式的旗帜在其后领导的黄冈起义中,被革命军正式使用。”
众所周知,青天白日旗的雏形是革命党人陆皓东设计的。1906年冬,孙中山召集同盟会干事会,制定革命方略,并讨论到中华民国国旗问题。孙中山主张沿用兴中会之青天白日旗,并表示该旗是陆皓东设计,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留血,不可不留作纪念,且红色代表博爱。
旗式问题虽然没有正式通过,但自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至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军皆用“青天白日满地红”三色旗为标帜。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决议“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