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洛夫: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7日03:27  现代快报

  

洛夫: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
诗人洛夫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在大陆,提起台湾诗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多半是余光中,他的那首契合了“时代情感”的《乡愁》在大陆广为流传。但是在台湾,在大陆的诗歌界,洛夫则是最响亮的名字。

  1954年,洛夫与痖弦、张默创办了《创世纪》诗刊,与《现代诗》的创办人纪弦一起,开启了台湾现代诗的新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台湾现代诗成绩斐然,业已成为台湾诗歌的传统与主流。而早年的《石室之死亡》、新世纪初完成的《漂木》,这两首带有史诗性质的长诗,以及一系列令人震撼的诗歌作品,则奠定了洛夫台湾第一诗人的地位。所以2004年,当洛夫以《漂木》一诗获得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时,两岸诗界并不奇怪。

  日前,洛夫来到南京,参加江苏文艺出版社举办的读者见面以及诗歌朗诵活动。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是一身的“诗艺”与“诗意”,让这位满头白发的“诗魔”显得格外精神。

  “创世纪”从抒情开始

  柒周刊:《创世纪》是怎么诞生的?

  洛夫:1954年,我和张默、痖弦都在军中服役,我们三个都喜欢写诗,也有作品发在报刊上。有一天,张默来找我,说想办一个自己的诗刊,这个想法我也有过,自然很高兴。张默是个快手,是那种说干就干的人。于是,我负责组稿,他负责编辑,中途痖弦也参加进来,《创世纪》就这么出来了。

  柒周刊:一开始,《创世纪》的风格是怎样的?那时候还没有“遇到”超现实主义吧?

  洛夫:还没有,一开始的风格还是偏抒情。那时候就觉得五四以来的新诗在语言上太过粗糙,缺乏文雅之气。

  柒周刊:《创世纪》之前,纪弦已经创办了《现代诗》,当时你们对纪弦的看法是怎样的?

  洛夫:纪弦主张横的移植,这一点我们是反对的,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民族诗型”的主张,觉得好的诗歌还是要有意境,有巧妙的言外之意。

  柒周刊:其实《创世纪》风格的走向,和你创作风格是相一致的。

  洛夫:可以这么说,我当时的风格也是偏抒情,直到写出《石室之死亡》,才摆脱了它,走近现在大家都说的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石室之死亡》:

  超现实的经典

  柒周刊:《石室之死亡》现在已经成为经典,它横空出世后,关于它的评论就没有断过。

  洛夫:是的,我是有点讶异的,去年台湾一位教授还写了评论。

  柒周刊:请谈谈这首诗。

  洛夫:1958年,两岸发生金门炮战。当时我刚好从外语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金门做新闻联络官,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白天带着记者们参观碉堡等军事设施,晚上就住在石头垒成的坑道里。《石室之死亡》是组诗,很长,由许多段落组成,不是一天写成的。我现在还记得写第一个段落的情形。那天我刚写了几行,一发炮弹就落在了坑道的附近。声音可以说是震耳欲聋。坐在我对面的一位上尉军官,吓得躲到了桌子下面。

  柒周刊:在战火中落笔,可以说这是首战事诗。

  洛夫:一开始可以这么说,因为写的时候能听到炮弹的爆炸声,而且是面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死亡”。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它跳出了战争的范畴,它面对的是比战争更广阔的题目,整首诗就是关于人生、生命、死亡的思考和认识,当然这种认识首先是“诗”的。

  柒周刊:如果说超现实主义诗歌是台湾现代诗发展一个重要阶段的话,《石室之死亡》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的高度,都没有第二首可以替代。

  洛夫:可能是这样吧。

  柒周刊:超现实主义的诗歌特点是反抒情,从一开始抒情走到它的反面,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洛夫:其实在《石室之死亡》之前的两三年,《创世纪》的风格已经在变,那时我们接触到了大量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和文献。布勒东们的创作风格,对潜意识的重视和强调,对我们启发很大。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翻译相关的作品和理论。《石室之死亡》出来后,很快这种风格成了《创世纪》的主流,也影响了台湾许多诗人的创作。

  “超现实”技巧化:

  诗风变明朗

  柒周刊:您在台湾被称为“诗魔”,原因是您的诗歌诡异多变,意象迭出;还有一层意思是您的诗风也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捉摸。

  洛夫:我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5个时期,一是抒情诗时期,二是现代诗探索时期,三是反思传统、融合现代与古典时期,四是乡愁诗时期,五是天涯美学时期。

  柒周刊:按诗歌风格来算,是否可以把乡愁诗时期和天涯美学时期都归入“反思传统、融合现代与古典时期”?后三个时期的诗歌应该是交叉的,而这也是您目前的主流风格。

  洛夫:应该可以这么说吧。

  柒周刊:从超现实走到“融合古典与现代”,这一步跨度也很大。

  洛夫:其实也不尽然。我写超现实主义诗歌,并不完全认同超现实主义的思想,我更多的是运用它的技巧与方式。《石室之死亡》看上去很西化,其实里面表达的很多思想来自中国古典文化。比如生与死的辩证法,你刚才提到的“望坟而笑的婴儿”,就接承了庄子的哲学。

  柒周刊:一旦接纳了传统文化,“超现实”技巧化,你的诗渐渐变得明朗起来。

  洛夫:是这样。但是明朗中依然有变化。

  《漂木》:角逐诺贝尔奖

  柒周刊:200年,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洛夫: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提名者是谁。

  柒周刊:请谈谈《漂木》。

  洛夫:《漂木》是我1996年移居温哥华后的作品,是一首3000行的长诗。整个作品主要是对人类逐渐失去精神家园的思考,由《漂木》《鲑鱼》《浮瓶中的信札》几部分组成,“信札”又分为致母亲、致诗人、致时间、向废墟致敬。

  柒周刊:《漂木》与早期的《石室之死亡》是您的代表作,两者有什么异同?

  洛夫:两首诗都有很多形而上的思考,都跳出了“现实”。《石室之死亡》在诗艺上原创性更强,《漂木》在思想性上更深刻,也更接近现实。

  柒周刊:《漂木》也明朗多了吧?

  洛夫:是,但诗艺上要更成熟。

  两次“流放”

  成就诗艺高峰

  柒周刊:您把自己的经历分为两次“流放”?

  洛夫:是的。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1996年,从台湾到温哥华。

  柒周刊:流放其实是一种精神放逐,有一种被迫的意味。

  洛夫:1949年离开大陆,时代被迫的因素多些;1996年离开台湾,更多的是我自己的选择,当时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写诗环境。那个时候的台湾,李登辉掌权,环境很糟糕,人心不定,很多人因此出走。

  柒周刊:但两次流放,成就了你两首代表作。

  洛夫:表面上是这样。但是成就诗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孤独甚至绝望。第一次流放,让我远离了大陆,远离了故乡。而且按照当时的两岸现实,在台湾的大陆人几乎不可能回到大陆,当时的心情几近绝望。所以我才会写出了《边界望乡》。

  柒周刊:“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有种有家归不得的痛。

  洛夫:现实就是这样。197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余光中带我参观落马洲的边界,在那里我可以看见深圳看见大陆,但回不去。

  柒周刊:后来回去是1988年。

  洛夫:是的。终于回家了。

  为南京的梧桐写过诗

  柒周刊:你现在常住温哥华,但从报刊上看到,你每年都要回大陆走走。

  洛夫:是啊。每年秋天,我都要回大陆看看,到学校办诗歌讲座,参加诗歌研讨会,还有就是举行我的书法展。我把现代诗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柒周刊:最传统与最现代的结合。

  洛夫:是的,这也是我在诗歌中想要达到的境界。

  柒周刊:回大陆,和大陆的诗人们交流吗?

  洛夫:是,和很多同行都是朋友,舒婷、芒克、梁小斌等等。在英国的时候,和顾城见过面,他喜欢戴个“高帽子”。

  柒周刊:北岛呢?

  洛夫:开会时见过面。

  柒周刊:目前台湾的诗歌状况如何?会看年轻一代诗人的作品吗?大陆的年轻诗人呢?

  洛夫:会看,台湾的诗歌还是很重视语言的。大陆年轻诗人的口语化很严重,口语不把好关,就容易变成口水。

  柒周刊:你还是看重“诗意”?

  洛夫:是,诗歌有诗歌的味道。

  柒周刊:对“网络诗歌”怎么看?

  洛夫:我更习惯看印刷体上的诗,印刷品上的诗,诗集,诗歌杂志,有人把关,品质上有保障。网络上没有“红绿灯”,容易闯红灯,当然网络的即时性也能激发诗人的想象力。

  柒周刊:《创世纪》已经坚持出刊57年了,目前张默在编?

  洛夫:是的,明年可能会交给年轻人去编。

  柒周刊:这是您第一次来南京?

  洛夫:第三次。第一次是1990年。

  柒周刊:对南京有什么印象。

  洛夫:街两边法国梧桐。回台湾后,我还写了首诗。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快报记者 倪宁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