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上海观众“文化幸福感”大幅提升

2012年11月02日00:43  东方网

十年,上海观众“文化幸福感”大幅提升

  东方网记者方翔11月2日报道:“在上海太幸福了,不出家门就可以看到元青花、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在这两天的微博上,各地的艺术品爱好者在纷纷准备组团来到上海博物馆观看特展的同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11月刚开始,申城的文化市场可谓好戏连台,上海博物馆的“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宝光璀璨——法贝热珠宝艺术展”同时举行;2012年第十六届上海艺术博览会11月1日正式拉开帷幕;10月18日开始的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虽然已经快要过半,但好戏还在后头。

  展览赏心更加悦目

  

  2002年,汇聚72件中国美术史上顶尖作品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吸引申城市民排队争睹国宝的风采。说起当时的盛况,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今天还异常兴奋,“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我们三馆联手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是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古代书画展示,当时让许多市民依依不舍,我们破例开设通宵场,随后在2010年举行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以及此次举行的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三大展览无疑串起了中国美术史。”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浪潮中,上海博物馆近年形成了“3+1”的展览基本思路:“3”是指展览的“三大特色系列”——世界古文明系列展,如“古埃及文明展”、“玛雅文物精品展”等;中国边远省份和文物大省文物珍品系列展,如“西藏文物精品展”、“内蒙古文物精品展”等;中外文物极品展,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等。“1”是指“馆藏文物系列展”,即整合上博藏品与时俱进地推出馆藏文物系列展,如“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精品展”、“上海博物馆藏铜镜展”等。

  要赏心更要悦目,上海博物馆在引进一系列重量级文物展览的同时,在展览布置的软件上也可谓下足了功夫。2004年举行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上,为使200多件国宝达到最佳展出效果,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上海博物馆斥资数十万元首次尝试实景布展。专门陈设兵马俑的展厅破例采用了可升降式,就连地上的砖土都是从陕西当地运来,布景也是完全仿造兵马俑出土的情景。不仅是实际的布展,在虚拟空间中,上海博物馆也在有序推进:从“上博网站”开通,“藏品数据库”建立,到“多媒体触摸屏”设置和信息化博物馆的开通,让文物离普通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今年,上海博物馆特意为“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开发了一个APP应用,它从展览展出的160余件竹刻展品中精选了72件精品,除了提供其高清的图像和翔实的文字介绍之外,使用者还能于其中看到竹刻拓片和竹刻工艺的视频,其主界面采用手绘古典风格的文人书房和庭院的场景。这在国内还尚属首例。

  紧跟国际最新潮流

  

  上海艺博会创办16年来,画家、艺术评论家林明杰是每一届的亲历者。本届艺博会的开幕式门票、预展开幕式、普通日门票分别选用了林明杰的三幅作品。在他看来,上海艺术博览会之所以会成为能够长久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依靠特色来吸引国际藏家和画廊,让观众们始终能够紧跟全球最新的艺术动态。

  今年上海艺博会推出的主题宣传口号“收藏艺术,点亮心灵”!改变了以往单纯号召财富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方式,而是更为注重艺术品收藏的“心灵慰藉”功能,即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与改变。只有在艺博会这样卖家和买家“面对面”的大平台上,他们才能通过真心交流,获得真正的收藏家青睐。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上海艺博会的意义远不止每年为期5天的“昙花”一现。2002年上海艺博会,以260万元成交的恺撒雕塑《大拇指》,成就了今天浦东的“大拇指广场”;由法国著名雕塑大师苏泰先生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天使·荣龟》作为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主题雕塑,如今在静安雕塑公园的北京西路入口静立迎客;同样,不久前,2011年上海艺博会的主题雕塑《幸福的探戈》,正式落户中山公园地区爱室丽家居门前绿地广场,成为中山公园地区公共艺术的新标志。今年,罗浮紫艺术典藏继续“邀请”美国雕塑家彼得·沃德克的作品来到上海艺博会。这位获得2011年美国公共艺术年度人物的艺术家,早在2008年上海艺博会就带来过主题雕塑作品《幸福的颜色》,由苹果和小鸟组成的这尊彩铜雕塑,如今也伫立于静安雕塑公园里,成为人人共享的城市公共艺术。

  高雅享受“高贵不贵”

  

  花30元就能走进世界一流的演艺中心,这样的好事每周都在在浦东上演,它就是上海市民音乐会;15000张平均票价为47元的上海国际艺术界优惠票在全市供应,第一期9000张在两天之内就销售一空,市民的参与度提高了,艺术节对国内外艺术家的吸引力也增加了。

  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创办之初,就十分关注“文化惠民”。13年来,每年参与艺术节文化活动的群众人次逐年上升,去年已达423万人次。艺术节推出的世纪广场“天天演”、豫园商城“天天演”、中外艺术家进社区等活动,演出者不只包含全市5000多支专业、业余文艺团队,还包括来自全国及海外各个国家的艺术家们。

  在这十年间,申城剧院难进的“高门槛”从而大大降低,更多市民因此得以走进之前从未踏足的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标志性文化场所,成为剧院的常客。特别是从2011年起,上海设立了公益性演出专项补贴资金,通过鼓励剧场开展公益性专场演出以及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剧场开展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试点,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有机会走进剧场近距离观赏高雅艺术与优秀民族艺术,剧场正日益成为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原标题:十年,上海观众“文化幸福感”大幅提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
  • 体育中国围棋泰斗陈祖德九段病逝 享年68岁
  • 娱乐微博吐槽两泡妞神器:王石烧肉PK李晨心石
  • 财经分析称王石夫妻2007年已有财产分配方案
  • 科技苹果推iOS 6.0.1更新 修正WiFi连接
  • 博客白灵:我不是同性恋 秘制红烧肉(图)
  • 读书巾帼不让须眉:中国的女将军们(组图)
  • 教育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 10余万人“啃老”
  • 育儿女子因遭家暴闷死3岁儿子后欲自杀